古乐书/钦定四库全书

古乐书/钦定四库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应伪谦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乐学
  • 四库全书
  • 传统文化
  • 音乐
  • 历史
  • 文献
  • 中国古典
  • 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663
商品编码:2966835672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乐书/钦定四库全书
  • 作者:(清)应伪谦
  • 定价:88
  • 出版社:中国书店
  • ISBN号:978751491866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90

内容提要

《古乐书/钦定四库全书》由清应伪谦撰。是书 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氏《新书》,而参以注疏 及朱子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 及李之藻《频宫礼乐疏》者为多。议论醇正,考订简 核,颇得要领,其间精审处往往足资考证。
    

目录

正文


《雅乐全书》 卷首 凡古之乐,非徒悦耳,实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术。《诗》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乃古乐之真谛。而今世乐,多流于浮靡,失其本源。本书《雅乐全书》,旨在溯本追源,发掘古乐之精髓,搜罗历代乐籍,考证其源流,辨析其义理,阐述其功用,以期复兴古乐之荣光,重现其教化之力量。 《雅乐全书》非止于一曲一调之陈述,更着眼于古乐之整体风貌。其所辑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明清,凡与古乐相关之典章制度、音乐理论、乐器形制、曲谱形制、宫廷雅乐、民间乐舞、礼乐批评、乐教思想等,无不包罗。本书以严谨之考证,溯本追源,辨其流变,详其得失,力求恢复古乐之本来面貌,令后人得以窥见古圣先贤之治乐之道。 卷一:乐之渊源与宗旨 乐,天地之和气,万物之生机也。古人观天地之道,察四时之变,悟万物之情,乃制为乐。乐者,非止耳之所闻,亦关乎心之所感。故《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乐,所以乐也。乐,所以忧也。” 本书开篇,即从乐之渊源谈起。追溯至上古,黄帝之时,伶伦定律,蔡邕作《琴操》,皆为乐之滥觞。历代圣王,莫不以乐治国,以乐化民。《尚书·尧典》载:“帝尧曰:‘夔!命汝为乐正,监于万舞,以扰万民。’”乐之功用,可见一斑。 本书将详述古乐之宗旨。古乐不以取悦听者为目的,而以“移风易俗,正心修身”为根本。《礼记·乐记》篇云:“故乐者,所以合文而治之者也。故同之者,合也;异之者,乐也。乐而同,则感而相先也;乐而异,则辨而相先也。” 故古乐注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旨在调和人性,使人达到中和之境,而避免情欲之偏。 卷二:历代乐制与礼乐考 乐与礼,乃治国之大本。《诗》云:“大雅·卷阿:‘君子有酒,旨且乐之。’”,乐与宴飨、祭祀等礼仪紧密相连。本书第二卷,将重点考察历代乐制之演变,以及礼乐制度之关系。 从周代之“六乐”(云门、大卷、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至汉代之“乐府”,唐代之“宫廷乐舞”,宋代之“燕乐”,元明清之“大乐”,本书将一一梳理其沿革,分析其制度特征,考察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要深入探讨的是“礼乐”。礼者,外在之规范,乐者,内在之情感。二者结合,方能达到“乐者,德之华也,而君子之所终也”之境界。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朝代礼乐制度之差异,分析其对社会风气、道德教化之影响。例如,周代雅乐之严谨,对贵族阶层之行为规范;汉代乐府之普及,对民间文化之影响;唐代胡汉乐舞之融合,体现之开放包容。 卷三:音乐理论与乐律考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音乐而言,理论与乐律乃是支撑其体系之基石。本书第三卷,将深入剖析古乐之理论体系,并对乐律进行严谨考证。 本书将摘录《吕氏春秋·季春纪·本味》中关于“乐”的论述,以及《管子》等先秦典籍中对音乐起源、功能、性质的早期探讨。继而,将重点阐述《乐记》中关于“乐”之本体、作用、分类的精妙论述,以及其“五声”、“十二律”、“五音”、“六律”等概念之涵义。 乐律方面,本书将追溯“十二律”的起源,考察历代律学大师如沈括、朱载堉等人在律学上的贡献。对“黄钟”、“太簇”等十二律的名称、音高、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解释,并分析不同朝代在律制上的细微差异。例如,不同朝代对“正律”与“闰律”的看法,以及“十二平均律”在东亚的早期萌芽。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古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及其与阴阳五行之对应关系,阐述古人如何通过音乐来寄托情志,表达哲学思想。 卷四:乐器形制与制作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乐之发展,离不开各种精妙绝伦的乐器。本书第四卷,将专注于古代乐器之形制、材质、制作工艺及其音响特点。 本书将分类介绍中国古代主要乐器,包括: 丝部(弦乐器): 琴(古琴)、瑟、筝、琵琶、阮咸等。将详细介绍其形制演变,如从唐代之曲项琵琶到宋元之直项琵琶,以及琴之不同形制(如仲尼式、伏羲式等)的由来。 竹部(管乐器): 箫、笛、篪、壎、笙等。将考察其材质选择,如紫竹、乌木等,以及制作工艺,如吹孔、音孔的排列与尺寸对音色的影响。 匏部(吹气乐器): 笙、竽等。将重点分析其内部构造,如簧片的设计及其对音响效果的贡献。 革部(鼓类): 鼓(皮鼓、腰鼓)、鼗等。将考察其鼓面材质(如牛皮、羊皮),以及鼓腔的形制对音色、音量的影响。 木部(敲击乐器): 钟、磬、柷、敔等。将重点分析钟、磬的材质(如铜、石)与音质的关系,以及柷、敔在古代祭祀与宫廷音乐中的作用。 本书将引用历代文献记载,如《考工记》、《事物原会》等,结合考古发现,力求准确还原各类乐器的形制特征和制作工艺。同时,也将尝试分析不同材质、工艺对乐器音色、音量、表现力等方面的影响。 卷五:曲谱形制与乐谱辨析 谱,乃乐之形体,曲之载体。古乐之流传,离不开各种形制的曲谱。本书第五卷,将对中国古代各种曲谱形制进行辨析与梳理。 本书将从最早的“减字谱”(或称“文字谱”)谈起,详细解释其记谱符号的含义,如“上”、“下”、“山”、“川”、“飞”、“退”等,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完整的旋律。将选取历史上著名的减字谱作品,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进行谱例分析,解释其记谱方式。 继而,将介绍“工尺谱”,分析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流的原因,以及“上”、“尺”、“工”、“凡”、“六”、“五”、“四”、“三”、“二”、“一”等工尺符号的意义。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简谱”的早期雏形,以及一些特殊的记谱方式,如“碟谱”、“乱石谱”等。 在曲谱辨析方面,本书将重点关注谱本的真伪、传抄的差异、以及不同流派在记谱和演奏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同一首古琴曲,在不同琴谱本中可能存在演奏上的差异,本书将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呈现最接近原貌的版本。 卷六:宫廷雅乐与民间乐舞 乐,非独为庙堂之器,亦非独为民间之玩。本书第六卷,将分别探讨宫廷雅乐与民间乐舞的特点、发展及其相互影响。 宫廷雅乐: 历代朝廷皆设有乐官,专门负责宫廷音乐的制作、演奏与管理。本书将详述历代宫廷乐舞的种类,如周代之“六代乐舞”,汉代之“承露盘舞”,唐代之“霓裳羽衣曲”,宋代之“教坊乐舞”等。分析其表演形式、乐器配置、舞蹈服饰、以及在朝会、祭祀、宴飨等场合的应用。 民间乐舞: 民间乐舞,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的直接反映。本书将搜集历代关于民间歌谣、小调、地方戏曲、以及各种节庆乐舞的记载。例如,唐代的“胡旋舞”,宋代的“苏堤晚唱”,明代的“花鼓戏”等。探讨其音乐风格、舞蹈动作、表演场地、以及其对宫廷音乐的反向影响。 本书将重点分析宫廷雅乐与民间乐舞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宫廷音乐吸收民间素材,民间音乐模仿宫廷风格等。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展现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卷七:乐教思想与道德伦理 “乐者,情之所由生也”。古人认为,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甚至决定国家的兴衰。本书第七卷,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乐教思想及其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本书将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谈起,阐述音乐在儒家思想中“中和”、“仁爱”、“君子之道”的教育作用。分析《乐记》中关于“乐”之德化功能的精辟论述,如“乐者,所以观德也”。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不同学派对乐教的看法,如墨子“非乐”的观点,道家之“大道废,有仁义”、“郑声淫”的警示。 本书将通过分析历代统治者如何利用音乐来宣扬教化,如汉代之“劝学歌”,宋代之“乡约乐”。以及古代士大夫如何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如“以琴为友”、“以乐会友”等。 卷八:乐评、乐史与乐论批评 “知音赏曲,方能得其真意”。本书第八卷,将辑录历代重要的乐评、乐史著作,并探讨古代的乐论批评。 本书将摘录古代著名的乐评,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遇,以及历代文人对琴曲、歌舞的品评。分析这些乐评所体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 在乐史方面,将梳理历代重要的音乐史料,如《唐书·乐志》、《宋史·乐志》等,分析其史料价值和局限性。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古代的乐论批评,如对“郑声”、“靡靡之音”的批判,以及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褒贬。分析这些批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 卷九:域外音乐与交流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古代并非孤立的音乐文化,而是与域外有着广泛的交流。本书第九卷,将考察古代域外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音乐在域外的传播。 本书将重点关注汉唐时期,如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音乐,对汉代燕乐的影响;唐代宫廷中流行的“胡乐”、“天竺乐”、“龟兹乐”等,以及其在乐器、曲调、表演形式上的特点。 还将探讨中国音乐向东亚(如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传播,以及这些地区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反馈。 卷十:古乐的复兴与当代价值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历经千年沧桑,古乐之曲谱、乐器、演奏技法虽有流失,但其蕴含之精神、哲学、美学价值,依然闪耀着光芒。本书第十卷,将探讨古乐的复兴之路,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本书将回顾近现代以来,在古乐研究、整理、复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如古琴学会、古乐研究机构的成立。 同时,将深入分析古乐所蕴含的“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在宁静心性、涵养德性方面的作用。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古乐所能提供的静谧与力量,是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所在。 本书将鼓励读者,亲身去聆听、去学习、去感悟古乐,让古乐之美,重新焕发生机,滋养我们日渐疏离的心灵。 跋 《雅乐全书》的编撰,非一日之功。其间,考证之艰辛,搜罗之不易,非亲历者难以言喻。本书之成,得益于历代乐籍之传承,亦得益于学界同仁之指点。在此,谨向所有为古乐传承、研究做出贡献的前贤与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古乐之妙,在于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于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古乐的窗户,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雅致与从容。 愿古乐之声,在中华大地上,长久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被收录在“钦定四库全书”体系中的典籍,其学术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态度。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礼”与“乐”的深刻理解,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工具。书中的许多论述都紧密围绕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核心理念展开。我注意到,作者在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规范时,总会不自觉地将之与当下的政治清明或衰败联系起来。这种将艺术置于伦理和政治框架内的传统视角,对于习惯了将艺术纯粹化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一个高度强调秩序与教化的社会里,艺术的边界和功能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尽管内容略显刻板,但这正是其时代烙印的体现,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部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于音乐“形制”之外的“气韵”的捕捉与描摹。要知道,音乐是流动的、无形的,如何用文字去固定和传达它?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尝试。书中描述演奏大型雅乐时,那种天地合一、万籁俱寂的氛围,那种通过精确的节奏控制所达到的“中正平和”的境界,几乎要通过文字跃然纸上。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音阶,而是用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构建了一个感官的图景。比如,描述“金石之声”时,用到了“肃杀”、“苍凉”等词汇,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洪亮而又带着一丝悲悯的回响。这种文笔,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述,更接近于一种古老的音乐美学宣言。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虽然无法完全复原,但这种代入感是极强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心中对“至美之音”的理解与追求。

评分

这本《古乐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特意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篇章,发现它对于先秦雅乐的记述详尽得有些令人咋舌。比如,它对不同礼制场合下使用的不同“箾”(音同“钟”)的形制、材质乃至音高的考证,简直是考古级别的细致。我记得有一处讲到韶乐的复原推测,作者引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铭文和后世文献的旁证,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推演过程。虽然有些段落的古文较为晦涩,需要对照注释才能理解,但这恰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它不是给普通大众普及的读物,而是留给专业研究者的宝贵资料库。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乐器制造工艺时那种近乎工匠精神的严谨,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那种对古代匠人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想深入了解古代音乐制度源流的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此书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那种密集的文字排版和几乎没有留白的页边距,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其叙事结构其实是极有章法的。作者似乎是采用了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论述周代雅乐的继承发展时,时间脉络是清晰的;而在专门探讨某一类乐器,例如“磬”的演变时,则采用了跨越时空的专题论述。这种交织的结构,虽然初看有些跳跃,但深入后会发现,它有效地避免了单一线性叙述的单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一特定乐器,比如“埙”的记载,它不仅描述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形制变化,还引用了大量诗歌中提及“埙”的诗句作为佐证,这种文学与器物学的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对于那些习惯了现代清晰分章节、小标题罗列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古籍的叙事韵律,便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美感。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博”与“杂”。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古乐”本身,而是将音乐置于整个古代政治、社会、乃至宇宙观的宏大背景下去审视。比如,书中有一段论述了“五音十二律”与“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关联性,将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这让我原本以为枯燥的乐律学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不同于以往我接触到的侧重于乐谱和曲目的书籍,这部《古乐书》更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化史纲要,音乐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其中穿插了大量关于祭祀礼仪、朝会制度的描述,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代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雅正之音”与“郑卫之声”的对比分析,那种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论述方式,展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对“德音”的执着追求。虽然阅读过程中不免要时常停下来查阅历史年代背景,但这种带着探索欲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阅读白话翻译来得更酣畅淋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