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内容简介: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认知、行为与环境三个角度来探讨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和影响。我们探讨了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主动行为与日程控制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工作专注、情绪耗竭、工作压力、职业韧性在上述认知、行为、环境前因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所起到的连接作用。同时,我们对核心自我评价和主动行为可能的“阴暗面”也有了更深刻认知。上述研究丰富了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仅丰富了工作家庭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组织管理实践也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作者:于坤
于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联陪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和职业发展等学科领域。于坤博士以主要作者身份在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承担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校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讲授。此外,于坤博士曾参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管理层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测评、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与开发、职业发展等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 目 录第一章 绪言. 4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8 2.1 工作家庭冲突. 8 2.1.1 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 10 2.1.2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 13 2.1.3 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 15 2.1.4 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果与影响因素. 18 2.2 社会认知理论. 21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1 2.2.2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 23 第三章 环境因素:工作日程控制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25 3.1 文献综述. 26 3.1.1 工作日程控制. 26 3.1.2 家庭时间充裕度. 28 3.1.3 情绪耗竭. 30 3.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34 3.2.1 问题提出. 34 3.2.2 工作日程控制,情绪耗竭与工作家庭冲突:一个双向中介. 35 3.2.3 工作日程控制?情绪耗竭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家庭时间充裕度的调节作用. 36 3.3 方法. 38 3.3.1 研究样本与研究程序. 38 3.3.2 测量. 38 3.4 结果. 39 3.4.1 初步分析. 39 3.4.2 区分效度检验. 40 3.4.3 假设检验. 43 第四章 行为因素: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 47 4.1 文献综述. 47 4.1.1 组织公民行为. 47 4.1.2 压力. 56 4.1.3 工作满意度. 60 4.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62 4.3 方法. 64 4.3.1 研究样本与研究程序. 64 4.3.2 测量. 65 4.4 结果. 65 4.4.1 初步分析. 65 4.4.2 区分效度检验. 66 4.4.3 假设检验. 68 第五章 认知因素: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 71 5.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71 5.1.1 核心自我评价. 71 5.1.2 职业韧性. 75 5.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80 5.2.1 问题提出. 80 5.2.2 工作压力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 81 5.2.3 职业韧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 82 5.3 方法. 84 5.3.1 样本与程序. 84 5.3.2 测量. 84 5.4 结果. 85 5.4.1 测量模型检验. 87 5.4.2 双通道中介模型检验. 87 第六章 总讨论. 90 6.1 研究结果总述. 90 6.2 理论贡献. 91 6.3 实践贡献. 94 6.4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95 . 97 参考文献. 98
这本书的内容设计非常符合逻辑,它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探索之路,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工作家庭冲突”的深层原因。在前面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社会认知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理解工作家庭冲突的,比如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引入,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堆砌,而是被生动地与工作和家庭场景相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数据,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何导致不同的冲突体验。例如,某些人可能将工作上的挫败感过度内在地归因,并将其带入家庭,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采用更具弹性的认知方式,将工作和家庭视为相互补充而非对立的角色。这种对个体认知偏差和适应性认知策略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社会认知”在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的解释,可以说是鞭辟入里,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被外部事件本身困扰,而是被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读所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引入部分,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引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研究结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又贴近生活的背景:现代社会中,工作与家庭的边界日益模糊,双重角色带来的压力成为了许多人难以回避的现实。我个人深受其扰,深知其中的不易。书中对“工作家庭冲突”这个概念的界定清晰而详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更涉及到角色间的相互影响和心理的拉扯。作者巧妙地将“社会认知”这一心理学理论引入,为理解这种冲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原以为关于冲突的研究无非是关注外部因素,但这本书的切入点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在强调,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工作与家庭,以及我们对这些角色抱持的信念和期望,才是导致冲突产生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这种关注个体内部认知的角度,比仅仅罗列外部压力源更为深刻,也更具启发性。书中在引入部分就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参考文献的运用也相当广泛,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都透露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吸引的是书名——“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这个书名本身就引发了我强烈的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社会议题。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常常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这本书的题目似乎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这种冲突的根源,特别是从“社会认知”这个角度切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提供一些新鲜且有深度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建议。我期待它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产生冲突,而有些人则能做得更好。这种“前因机制”的探讨,让我预感到书中可能包含着对个体心理、人际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因素的分析,并且这种分析是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我对“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尤为好奇,它可能涉及到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与工作和家庭相关的事件,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并可能解决工作中家庭冲突的书籍中的一个重要候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前因机制”的深度挖掘。它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工作家庭冲突的普遍现象,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层层剥茧,寻找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探讨社会认知视角时,书中详细阐述了诸如角色感知、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以及应对策略等具体认知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角色感知”的细致分析,它揭示了不同个体如何理解和界定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以及这种理解的差异如何引发冲突。例如,将工作视为绝对优先项的人,可能会忽略家庭的需求,反之亦然。书中还引入了“认知重评”和“情绪调节”等概念,并解释了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人们减轻工作家庭冲突带来的压力。这种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在揭示如何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方式来更好地应对工作家庭的挑战。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跨文化研究的例子,这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认知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豁然开朗,仿佛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我的心结。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探讨“工作家庭冲突”这个议题,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生活指南。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干预策略,如认知重构、目标设定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等,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认知模式,并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来调整我的思维方式。例如,我尝试不再将工作上的压力视为不可控的宿命,而是通过积极的认知重评来寻找应对的可能性。同时,书中关于“角色冲突”和“资源管理”的讨论,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分配精力和时间有了新的认识。我理解到,工作家庭冲突的产生,往往源于我们对这些角色的不当认知和期望,以及我们缺乏有效的自我调适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改变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认知,以及如何去主动地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家庭关系。这本书的结论部分,更是将前面所有的论点进行了有力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体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性和前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