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 |
| 丛书名: |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俞国良, 辛自强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00172606 |
| 出版年份: | 2013年7月1日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37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5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心理研究所所长。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在SCI、SSCI收录和《心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著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前沿》和《探微集》(5卷)等。曾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
辛自强,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该校被评为教授、博导。2010年调入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从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包括SSCI论文近20篇),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著作。
章 绪论
节 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第二节 发展观与理论问题
一、两种发展观
二、有关发展的理论问题
三、发展思想的演进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临床取向
一、临床取向的渊源
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临床取向的方法与理论特点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相关取向
一、相关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相关取向的渊源
三、人格特质理论
四、社会性发展中的相关取向研究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实验取向
一、实验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实验取向的渊源
三、行为主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四、社会认知取向
五、实验取向的理论特点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发展取向
一、皮亚杰与发展取向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四、社会认知发展
五、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六、皮亚杰的贡献与争议
第五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生物和文化视角
一、生物进化的视角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节 科学研究概述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与任务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效度
二、研究设计类型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三、微观发生法
四、横断历史研究
第四章 社会认知发展
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
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观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
四、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五、社会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六、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观点
二、观点采择理论:结构的观点
第三节 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印象形成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对社会性概念的理解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自我发展
节 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阶段
第三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自我概念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五、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三、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
一、自尊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控制
四、自我实现
第六章 性别角色发展
节 性别角色和双性化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性别角色定型
三、双性化
第二节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性别差异问题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生物学的解释
第七章 道德发展
节 道德认知发展
一、道德发展的内容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批判
二、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三、移情的发展
四、羞愧感的发展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亲社会行为培养和道德教育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节 攻击行为概述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二、动物习性学的观点
三、生理学的观点
四、挫折-攻击说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六、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儿童早期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四、攻击行为的和控制
第九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节 同伴关系概述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与成因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四、从游戏和小团伙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五、同伴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
第二节 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一、同伴群体的概念
二、同伴群体的形成
三、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四、同伴群体中的同伴接纳
五、同伴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
一、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
二、友谊的功能
三、异性友谊
第十章 依恋的发展
节 依恋概述
一、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二、依恋的特征
三、依恋形成的标志
四、依恋的测量
五、依恋的类型
第二节 依恋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习性学理论
第三节 依恋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二、有关依恋意义的理论解释
三、依恋的现实意义
四、依恋的长期影响
五、父子依恋及其意义
第四节 依恋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早期接触
二、婴儿的特点
三、教养方式
四、母爱剥夺与社会剥夺
第十一章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节 家庭与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二、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
三、家庭的观点
第二节 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内涵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来源与影响
三、教养方式的理论
四、教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五、父母的惩罚
六、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
第三节 家庭功能及其影响
一、家庭功能理论
二、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对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四、以往理论的问题与方向
专栏1-1 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重要性
专栏1-2 双生子研究
专栏1-3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独立于实验心理学
专栏2-1 彻底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专栏2-2 皮亚杰(们)不做实验
专栏2-3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
专栏2-4 文化决定记者本尼迪克特
专栏2-5 维果茨基的洞见: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模型
专栏3-1 研究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专栏3-2 普莱尔的观察原则
专栏3-3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专栏3-4 研究的生态化趋势
专栏3-5 滞后相关的逻辑
专栏4-1 社会知觉:穷人孩子估计硬币更大
专栏4-2 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专栏4-3 意图线索对儿童理解说谎概念的影响
专栏5-1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代表
专栏5-2 自我复杂性
专栏5-3 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
专栏5-4 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
专栏5-5 青春期仪式:原始的过渡
专栏5-6 对于自我控制概念的两种理解
专栏6-1 贝姆: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专栏6-2 青少年偏爱的媒体、性别态度与性别刻板印象
专栏6-3 儿童对性别规范的认知
专栏7-1 道德心理三分法的由来
专栏7-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专栏7-3 三种道德学说
专栏7-4 情境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专栏8-1 儿童作为现实和虚拟暴力的旁观者或卷入者
专栏8-2 关注校园欺负现象
专栏8-3 关于挑衅情境的研究
专栏8-4 暴力游戏在现实中上演
专栏8-5 暴力游戏时的大脑活动
专栏9-1 同伴是集中营孤儿健康成长的动因
专栏9-2 谢里夫关于群体形成的研究
专栏9-3 两性关系的"远远近近"
专栏10-1 依恋研究的开拓者:鲍尔贝和哈罗
专栏10-2 从亲子依恋到地方依恋
专栏10-3 缺席的父亲
专栏11-1 情感社会化: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
专栏11-2 离婚家庭的儿童
专栏11-3 教育观念和教养实践的文化建构
专栏11-4 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栏11-5 家庭适应性、亲密度与青少年抑郁、自尊的关系
专栏11-6 认知评价作为婚姻传统与儿童内部问题行为关系的中介
专栏11-7 婚姻冲突与青少年的正向和负向情感
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详细论述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国内外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的论述深入浅出,可作为心理学本科生,以及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封面上“社会性发展”几个大字在蓝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副标题“第二版”也清晰可见。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工艺,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现社会性发展这一复杂议题上的严谨和系统。从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到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再到成人期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发展,这本书似乎囊括了社会性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并且提供了跨越不同文化和历史视角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在理论的探讨之外,是否也会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佐证其观点,这将是衡量这本书实践价值的重要标准。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人类社会性发展的轨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多重因素。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充满好奇,而社会性发展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迷人的部分之一。这本书以“第二版”的形式出现,说明其内容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更新,这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非常关注作者如何界定“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是仅仅局限于人际交往的层面,还是更广泛地包含了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群体归属感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适应过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性发展可能存在的差异性,以及现代社会快速变迁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例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虚拟社交的兴起,是否会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发展模式?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又如何形成稳固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简介,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所吸引。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受到遗传、环境、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的。这本书是否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社会性发展阶段,例如青春期?还是会更全面地覆盖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各个生命周期?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完整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异常社会性发展的讨论,例如社交障碍、反社会行为等,并探讨其成因和干预方法。这对于理解和预防这些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172606——都指向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结构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个体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是否会加剧?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去深入剖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持和分析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会性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理论指导。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理论,例如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并阐述这些理论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此外,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和家长如何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合作意识、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教学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学生,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能够适应社会并贡献社会的优秀人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