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 乐类古乐书
:88.00元
作者:应伪谦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663
字数: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乐经传》,五卷清李光地撰。是书乃所作古乐经解诂,取《大司乐》以下二十官为经,以《乐记》为之记。又有《附乐经》《附乐记》,统为五卷。其《乐教》《乐用》二篇则其孙清植以遗稿集成者也。《乐经》之不易通为千古聚讼者,莫若《大司乐》一篇。光地错综比附亦未免迂曲而不可通,然其以上文祀天神为望所用之律为证,亦自有意义,以补前人所未备。其他立说则多考核确当,议论精详,盖其用功甚深远,非师心臆度者所可及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曾收藏过不少古代乐谱集,但大多要么是残本,要么就是过于侧重于某一特定器乐(比如古琴或琵琶)的技法,缺乏对整个音乐文化体系的整体把握。这部《四库全书 乐类古乐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对“乐律”与“文字”关系的探讨,给予了足够的篇幅。我们今天研究古代音乐,最大的障碍就是“听不到”,只能依赖文字描述。这部书中收录的关于“记谱法”演变史的章节,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耳盲”的研究者点亮了一盏明灯。从早期的工尺谱雏形,到后来的减字谱、燕乐的符号系统,每一种记谱方式的出现,都反映了音乐实践的某种需求和变革。编者不仅仅是罗列了这些记谱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尝试去解读每种方法背后的逻辑,比如为什么古琴需要减字谱来记录指法,而戏曲需要更为直观的板眼标记。这种对“媒介如何影响艺术”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汇编。它是在为我们重建一个失落的声音世界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蓝图”。
评分这部《四库全书 乐类古乐书》的汇编,简直是为痴迷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准备的饕餮盛宴。我原本以为,既然是“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收录的必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乐谱和乐论,或许在深度上会略显保守。然而,当我翻开那些被数字化并重新编排的篇章时,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这部选集的用心程度。它不仅仅是把散落在各处的文献堆砌起来,而是展现了一种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对先秦雅乐制度的探讨部分,那些繁复的礼仪规范、不同时期乐器形制的演变,乃至不同学派对“中正平和”之音的理解差异,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某些失传乐谱的“影印复原”尝试,虽然只是基于文字描述的推测性还原,但其严谨的考据和旁征博引,足以让研究者体会到那种追溯历史的震撼。那些关于“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对应五行、五方、五季的论述,不再是孤立的条文,而是串联起了一整套古代宇宙观的钥匙。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你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深入到微观的音律细节,那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是其他零散资料难以比拟的。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手触摸那些穿越千年的丝竹之声,感受历史的呼吸。
评分翻开这部书的目录,那种厚重感就扑面而来,但真正让我觉得震撼的,是它对音乐“理论化”的梳理脉络。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之上的。如何将抽象的音律与具体的社会治理、个人修养联系起来,是历代乐论家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这部《乐类古乐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文献,而是构建了几个逻辑鲜明的专题板块。其中关于“律学”与“术数”关联性的部分,简直是一部浓缩的科学史。它清晰地展示了古代的音高标准是如何通过竹管定长、晷影测日等天文地理观测来确定的,那种数学上的精确性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十二律”和“二十四气”对应关系的详细推演,它不再是单纯的音阶介绍,而是将音乐视为宇宙运行的微缩模型。这种将音乐置于宇宙秩序之中的宏大叙事视角,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发声”,更告诉我们“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发声”,这种哲学层面的追问,才是真正的高级。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水分往往很大,很多时候不过是老旧刻本的简单翻印,阅读体验极差,更别提有什么新的见解了。然而,这部《乐类古乐书》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惊喜的“通透感”。它最让我称道的是其对“俗乐”和“燕乐”的收录与辨析。传统研究往往过于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正统雅乐,对民间流传的、更具生命力的音乐形式关注不足。但这部选集里,穿插了不少唐宋以来关于民间乐舞、曲牌、乃至戏曲音乐的早期记载。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音乐生态的认知,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冰冷的理论体系,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的鲜活艺术。比如,其中对某段宋词配乐的考证,引用了多个不同版本的注释,通过比对不同注释者的倾向,竟然推演出了一种当时流行的演奏风格的“可能样貌”。这种“做减法”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排除干扰,还原场景的尝试,非常高明。它证明了这部书的编者不仅是文献的搬运工,更是富有洞察力的音乐史学家。它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人笔记,变得生动可感,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入门的门槛,同时又提供了足够挑战性的深度给专业人士。
评分坦白说,对于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典籍汇编,我通常会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那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乐类古乐书》中关于“教化功能”的文献时,我发现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清晰和锐利。它没有一味地歌颂音乐的道德力量,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何为良音”与“何为乱世之音”之间的界限。其中收录的乐评,不少是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政治局面的评论,它们的语言犀利,观点鲜明,读起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比如,某篇评论对某个皇帝沉溺于靡靡之音的讽刺,其措辞之尖刻,完全不亚于后世的讽刺文学,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士大夫对音乐抱持的严肃态度——音乐不是消遣,而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这种将音乐与政治伦理紧密捆绑的视角,是当代流行文化很难理解的。这部书成功地将这些不同语境下的乐论整合在一起,让读者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观察音乐本体是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的。它提供的不是优美的旋律,而是理解古人如何“听”世界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