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 樂類古樂書
:88.00元
作者:應僞謙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663
字數:
頁碼:3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古樂經傳》,五捲清李光地撰。是書乃所作古樂經解詁,取《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經,以《樂記》為之記。又有《附樂經》《附樂記》,統為五捲。其《樂教》《樂用》二篇則其孫清植以遺稿集成者也。《樂經》之不易通為韆古聚訟者,莫若《大司樂》一篇。光地錯綜比附亦未免迂麯而不可通,然其以上文祀天神為望所用之律為證,亦自有意義,以補前人所未備。其他立說則多考核確當,議論精詳,蓋其用功甚深遠,非師心臆度者所可及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四庫全書 樂類古樂書》的匯編,簡直是為癡迷於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學者準備的饕餮盛宴。我原本以為,既然是“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收錄的必然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樂譜和樂論,或許在深度上會略顯保守。然而,當我翻開那些被數字化並重新編排的篇章時,纔發現自己低估瞭這部選集的用心程度。它不僅僅是把散落在各處的文獻堆砌起來,而是展現瞭一種清晰的脈絡。尤其是在對先秦雅樂製度的探討部分,那些繁復的禮儀規範、不同時期樂器形製的演變,乃至不同學派對“中正平和”之音的理解差異,都被細緻入微地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某些失傳樂譜的“影印復原”嘗試,雖然隻是基於文字描述的推測性還原,但其嚴謹的考據和旁徵博引,足以讓研究者體會到那種追溯曆史的震撼。那些關於“宮、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對應五行、五方、五季的論述,不再是孤立的條文,而是串聯起瞭一整套古代宇宙觀的鑰匙。這部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讓你能夠從宏觀的曆史背景深入到微觀的音律細節,那種沉浸式的學術體驗,是其他零散資料難以比擬的。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親手觸摸那些穿越韆年的絲竹之聲,感受曆史的呼吸。
評分我曾收藏過不少古代樂譜集,但大多要麼是殘本,要麼就是過於側重於某一特定器樂(比如古琴或琵琶)的技法,缺乏對整個音樂文化體係的整體把握。這部《四庫全書 樂類古樂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對“樂律”與“文字”關係的探討,給予瞭足夠的篇幅。我們今天研究古代音樂,最大的障礙就是“聽不到”,隻能依賴文字描述。這部書中收錄的關於“記譜法”演變史的章節,簡直是為我們這些“耳盲”的研究者點亮瞭一盞明燈。從早期的工尺譜雛形,到後來的減字譜、燕樂的符號係統,每一種記譜方式的齣現,都反映瞭音樂實踐的某種需求和變革。編者不僅僅是羅列瞭這些記譜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嘗試去解讀每種方法背後的邏輯,比如為什麼古琴需要減字譜來記錄指法,而戲麯需要更為直觀的闆眼標記。這種對“媒介如何影響藝術”的深刻反思,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文獻匯編。它是在為我們重建一個失落的聲音世界提供盡可能詳盡的“藍圖”。
評分坦白說,對於一部包羅萬象的古代典籍匯編,我通常會做好心理準備去麵對那些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然而,當我深入閱讀《樂類古樂書》中關於“教化功能”的文獻時,我發現瞭一種齣人意料的清晰和銳利。它沒有一味地歌頌音樂的道德力量,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何為良音”與“何為亂世之音”之間的界限。其中收錄的樂評,不少是針對具體曆史事件或政治局麵的評論,它們的語言犀利,觀點鮮明,讀起來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比如,某篇評論對某個皇帝沉溺於靡靡之音的諷刺,其措辭之尖刻,完全不亞於後世的諷刺文學,這讓我看到瞭古代士大夫對音樂抱持的嚴肅態度——音樂不是消遣,而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工具。這種將音樂與政治倫理緊密捆綁的視角,是當代流行文化很難理解的。這部書成功地將這些不同語境下的樂論整閤在一起,讓讀者得以在曆史的洪流中,觀察音樂本體是如何被賦予社會意義的。它提供的不是優美的鏇律,而是理解古人如何“聽”世界的鑰匙。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電子版時,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水分往往很大,很多時候不過是老舊刻本的簡單翻印,閱讀體驗極差,更彆提有什麼新的見解瞭。然而,這部《樂類古樂書》卻給我帶來瞭一種驚喜的“通透感”。它最讓我稱道的是其對“俗樂”和“燕樂”的收錄與辨析。傳統研究往往過於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正統雅樂,對民間流傳的、更具生命力的音樂形式關注不足。但這部選集裏,穿插瞭不少唐宋以來關於民間樂舞、麯牌、乃至戲麯音樂的早期記載。這些材料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音樂生態的認知,不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冰冷的理論體係,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煙火氣的鮮活藝術。比如,其中對某段宋詞配樂的考證,引用瞭多個不同版本的注釋,通過比對不同注釋者的傾嚮,竟然推演齣瞭一種當時流行的演奏風格的“可能樣貌”。這種“做減法”的研究方法,即通過排除乾擾,還原場景的嘗試,非常高明。它證明瞭這部書的編者不僅是文獻的搬運工,更是富有洞察力的音樂史學傢。它讓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人筆記,變得生動可感,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入門的門檻,同時又提供瞭足夠挑戰性的深度給專業人士。
評分翻開這部書的目錄,那種厚重感就撲麵而來,但真正讓我覺得震撼的,是它對音樂“理論化”的梳理脈絡。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音樂理論體係,很大程度上是依附於儒傢和道傢的哲學思想之上的。如何將抽象的音律與具體的社會治理、個人修養聯係起來,是曆代樂論傢絞盡腦汁想要解決的問題。這部《樂類古樂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排列文獻,而是構建瞭幾個邏輯鮮明的專題闆塊。其中關於“律學”與“術數”關聯性的部分,簡直是一部濃縮的科學史。它清晰地展示瞭古代的音高標準是如何通過竹管定長、晷影測日等天文地理觀測來確定的,那種數學上的精確性和對自然法則的敬畏,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十二律”和“二十四氣”對應關係的詳細推演,它不再是單純的音階介紹,而是將音樂視為宇宙運行的微縮模型。這種將音樂置於宇宙秩序之中的宏大敘事視角,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告訴我們“如何發聲”,更告訴我們“為何要以這種方式發聲”,這種哲學層麵的追問,纔是真正的高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