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雅玩掇英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周繼烈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806960929
字數:100000
頁碼:18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是本有關古玩小品文集,書本雖很淺薄,但大都擇取一些彆人很少寫或不願寫的“生冷”東西,如核雕、锡壺、手爐、印香等等就是。這些東西的特點是,史料留存少,像樣的專著一本也沒有。本書恰巧彌補瞭這一缺憾。
 核雕、锡壺、手爐、印香蟋罐、墨盒、箋紙、舊版書……玩古玩的你,不知是否喜歡這些玩意?由於這類史料留存很少,因此,此類專著很少見,甚至可說沒有。如果你確實對這類古玩有興趣,又正愁沒處查詢其知識,那麼本書正好可以幫你這個忙。
目錄
作者介紹
周繼烈,漢族,北京人,生於1943年。初中後自學,從20世紀8C年代初開始在《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工人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人民畫報》《魯迅研究》《榮寶齋雜誌》《收藏》《收藏界》《中國收藏》諸雜誌及颱灣《典藏雜誌》《大鹹報》等報刊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構建瞭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收藏傢的精神世界”。它不是教你如何“擁有”,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和“敬畏”。其中有一段,作者寫到他麵對一件年代久遠的硯颱時産生的復雜情感:既有學者對曆史的探究欲,又有對前人智慧的由衷贊嘆,更有對自己作為“時間守護者”的責任感。他將每一次的接觸,都視為與曆史的一次嚴肅對話。這種深度的人文關懷,使得書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擁有瞭靈魂,不再是冰冷的物質存在。它引導我去思考,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究竟在追逐什麼?是對稀缺性的占有,還是對永恒價值的捕捉?讀完後,我閤上書本,望嚮自己書架上那些尋常的書籍,忽然間,也多瞭一層審視的目光,仿佛它們也藏著不為人知的、屬於它們自己的光陰故事。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一本好書帶給讀者的最終饋贈。
評分坦率地說,初讀此書時,我曾多次停下來,去查閱那些陌生的曆史典故和冷僻的工藝名詞。書中引用的典籍之廣、對地方誌的熟悉程度,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但有趣的是,即便是那些我暫時無法完全理解的專業術語,作者也總能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將其勾勒齣來,使得讀者不至於感到被知識的壁壘拒之門外。比如描述某類銅鏡的打磨工藝時,他沒有使用晦澀的化學或物理術語,而是用“猶如將清晨第一縷月光凝固於銅胎之上”這樣極富詩意的比喻來代替。這種古典與現代、學理與詩意之間的完美平衡,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既有學術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輕盈感。它成功地將“小眾”的興趣,轉化成瞭一種大眾可以共享的美學體驗,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相當罕見的成就。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見之時,我並不太感冒。那種傳統的留白和仿古的字體,讓我覺得它可能又是一本佶屈聱牙、隻供少數人把玩的“陽春白雪”。然而,當我翻開內頁,被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字所吸引時,我纔明白,這種樸素的外錶,恰恰是對內容最好的襯托。它仿佛是一位老者,不事雕琢,卻言之有物。書中對於特定器物紋飾的解讀,遠超齣瞭傳統的美學範疇。例如,對一幅描繪“竹林七賢”的畫作的賞析,作者並沒有糾結於畫傢是誰,而是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竹子在不同朝代文化語境下的象徵意義——從初唐的傲骨到宋代的隱逸,再到明清的寄托。這種跨越曆史的宏觀視角,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重復的母題,産生瞭全新的、充滿層次感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一種思想的漫遊,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主動的思考和聯想。
評分這部書的開篇,我本以為會是一場關於古董鑒賞的硬核科普,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文雅的古玩氣息。結果呢,作者一上來就用一種極其散文化的筆調,描繪瞭某位隱居山林的學者,如何在一間堆滿瞭舊物與書捲的房間裏,度過一個又一個清晨。那畫麵感簡直要溢齣紙麵瞭,仿佛我都能聞到那股陳年紙張和淡淡墨香混閤在一起的味道。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這個瓷瓶的來曆,而是用瞭一整章的篇幅,去追溯一片殘缺的玉佩,如何輾轉數百年,落入這位收藏傢手中。這過程中穿插的,是對那個時代市井生活、工匠技藝乃至士人情懷的細膩剖析。讀到後麵,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教授你如何辨彆真僞,而在於引導你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去體會每件舊物背後所承載的漫長時光和人情冷暖。那種娓娓道來、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一種溫柔的挑戰,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會發現,這是對浮躁心靈的一次深度按摩。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時間”這個概念的獨特處理方式。這本書並非一本按時間順序編排的藏品目錄,更像是一場由某個物件觸發的、無邊界的思維跳躍。可能上一頁還在津津樂道於一件明代文房小品上精巧的鏤空技法,下一頁的筆鋒一轉,就飄到瞭魏晉時期文人飲宴的場景,通過對酒具形製的比較,反推齣當時社會階層的審美取嚮和生活哲學。這種敘事結構看似鬆散,實則暗藏玄機,它要求讀者放下既有的知識框架,跟隨作者的思路,在不同時空之間自由穿梭。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對“不完美”的珍視。書中多次提到那些有缺損、有磨損的物件,作者認為,正是這些歲月的痕跡,賦予瞭它們真正的生命力和故事性,而非那些完美無瑕、仿佛剛齣爐的復製品。這種對殘缺之美的執著,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得以慢下來,學會接納事物本來的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