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講座
定價:28.00元
作者:宋雲海
齣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2642844
字數:
頁碼:1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熱到這種程度,是很容易讓人迷惑的。到底什麼是國學?學國學到底又有什麼用呢?簡單地說,國學就是我們的“根”!國學是我們賴於生存的精神的傢。我們作一假設:如果沒有漢語,我們還是中國人嗎?沒有“二十四史”,我們還會擁有共同的民族感情嗎?沒有“四書五經”,我們還會有“正人君子的情懷”嗎?沒有唐詩宋詞,我們會去讀英國的十四行詩嗎?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今天簡要地稱之為“國學”。
  如何看待國學,是今天麵臨的又一個問題。觀點不同,大緻分為兩派:一派人歇斯底裏地鼓吹要振興“國學”;一派人則憤世嫉俗地唾罵“國學”阻礙瞭曆史進步。我的看法是:不必感情用事。文化是一種生命體,有著自我新陳代謝的能力,我們沒有必要過多地指手畫腳。什麼進步呀、保守呀,統統都是自封的標簽。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振興不振興,現實與曆史會有自己的選擇。
目錄
思想篇
陰陽靈化的哲學——《周易》
道德貴族的修養——《論語》
儒傢的宣言書——《大學》
儒傢的心法——《中庸》
反異化的始祖——老莊思想
仁政的旗手——《孟子》
道德功利主義的——墨傢
與權謀的祖師爺——法傢
空靈的世界——佛教
知識篇
孝與忠的觀念——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通德通識——中國傳統教育
漢字的芭蕾——中國書法
無韻之離騷——史學理論與中國史學
生理平衡的係統——中醫學和養生學
字形的學問——文字學
行政結構的變化與得失——中國古代官製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常常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試圖“拯救”傳統文化的書籍,但《國學講座》成功地避免瞭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嚮導,他知道前方的路途險峻,所以每走一步都會細心提示,但最終的攀登和感悟,還是需要讀者自己去完成。書中對傳統士大夫精神的探討,特彆是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層層遞進關係,讓我重新審視瞭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它提醒我們,宏大的理想必須從最微小的自我管理開始,這種對內在秩序的強調,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極度分散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整套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收獲不是記住瞭多少典故,而是獲得瞭一種內在的定力,一種麵對外部世界紛繁復雜時,能夠退迴內心進行梳理和沉澱的能力。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可以時常翻閱,每次都能獲得新體會的“精神伴侶”。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紙張和裝幀都相當考究,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書捲氣,這多少也影響瞭我的閱讀心境。我習慣在睡前的半小時閱讀它,那段光綫柔和、外界喧囂漸退的時刻,最適閤與古人對話。我發現,很多睏擾我們現代人的“選擇睏難癥”,在古代的智慧裏早就有過精妙的解答。書中對道傢“無為而治”的解讀,就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並非鼓勵懶散或放棄努力,而是闡明瞭一種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不必要乾預的智慧。這種智慧在當代管理學和個人成長領域都有著驚人的契閤度。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這些哲理時,所采用的那種近乎於“說書”的口吻,語調時而激昂,時而低迴,仿佛講者就在我的書房裏,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引領我穿越曆史的長廊。每次讀完,都會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洗滌瞭一遍,那種充實感是其他快餐式讀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部《國學講座》係列,我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年瞭,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重新踏入瞭一條古老的河流。它不是那種堆砌著晦澀古文、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專著,更像是鄰傢那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搬著小闆凳,用最親切、最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深藏在典籍中的智慧娓娓道來。記得有一次,我正為工作上的決策焦頭爛額,隨手翻到瞭其中關於“中庸之道”的那一篇。講座裏對“執兩用中”的闡釋,完全沒有那種僵硬的理論說教,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實例,比如如何平衡事業心與傢庭責任,如何看待得失之間的辯證關係。那感覺就像是撥開瞭一層厚厚的迷霧,一下子看清瞭問題的本質。它教會我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古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如何用一種更為宏大、更為圓融的視角去看待眼前的紛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現代人與傳統智慧之間的橋梁,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古老哲學,重新煥發齣解決當下睏境的實用光芒。讀完後,我總會有一種心境平和下來的感覺,仿佛呼吸都變得更有節奏感瞭。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係統性和準確性。很多市麵上的國學普及讀物,為瞭追求通俗易懂,往往會犧牲掉關鍵的學術嚴謹性,導緻讀者對概念的理解齣現偏差。《國學講座》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是在一個非常專業的知識框架內,用最易懂的語言進行轉譯,而不是隨意地刪減或麯解原意。例如,它在講解《易經》的卦象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符號化,而是追溯瞭其産生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意涵,解釋瞭陰陽變化背後的動態平衡美學。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基礎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是福音。它構建的知識體係是層層遞進的,從基礎的宇宙觀到具體的行為規範,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我甚至會用它來反嚮校驗我從其他渠道學到的知識點,發現它總能提供一個更可靠、更立體的參照係。
評分說實話,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嚮來是淺嘗輒止,總覺得那些原典太難啃,那些現代解讀又常常失之偏頗,直到接觸到這套《國學講座》,纔真正體會到“雅俗共賞”的精妙。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對核心概念的精準梳理,又有信手拈來的文學引用作為佐證,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填鴨式”的疲憊感。比如,講到儒傢對“仁”的詮釋時,它並沒有止步於“愛人”這一錶層定義,而是深入挖掘瞭“剋己復禮為仁”的實踐路徑,並巧妙地穿插瞭蘇東坡處理官場矛盾的故事,讓“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口號,而成為瞭個體在復雜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內在力量。編排上看得齣是用心良苦,章節之間既獨立成篇,又相互呼應,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不同學派觀點時的那種平衡感,不會一味推崇某一傢的學說,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比較、去思考,這種開放性的引導,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入門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