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定价:75.00元
售价:51.0元,便宜24.0元,折扣68
作者: 孙武 等,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346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运筹帷幄的兵学秘诀,决胜千里的谋略智慧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参谋和决断,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韬略圣典
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历史博物馆,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高水平。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
孙子兵法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三十六计
套胜战计
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计篇
【导读】本篇一开始就揭示了战争的性质、意义和重要作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面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七计”,并阐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道理。
【注释】
a兵:原指兵器。这里指战争。b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对制胜的条件和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经,度量、衡量。c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衡量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衡量、比较。计,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计”。d令民与上同意:使民众与国君的意志相一致。e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波动。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f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场地的宽阔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g智、信、仁、勇、严:指将帅的才能智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等条件。h曲制:指有关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有关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主用:指有关各种物资后勤保障的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i闻:知道、了解。j将听吾计:有两种解释,一说“将”是“听”的助动词,表示假设;一说“将”指将领。这里取种解释。k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计,这里指战争决策。以,同“已”。听,听从、采纳。l佐:辅助。m因利而制权:根据利害得失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原文】
兵者,诡道也a。故能而示之不能b,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c,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d,卑而骄之e,佚而劳之f,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g,不可先传也h。夫未战而庙算胜者i,得算多也j;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k。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所以,制定策略应对战争,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国家昌盛。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和研究的。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从计谋上加以衡量,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志相一致,所以可以使民众与国君一同赴死,一同相养相生,而不会畏惧危险。天,是指阴阳、寒暑、四时的更替变化。地,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作战场地的广阔与狭窄以及哪里是死地、哪里是生地等。将,是指将帅是否足智多谋,是否赏罚有信,是否爱护部属,是否勇敢果断,是否军纪严明。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各级将官的职责区分、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获胜;否则,就不能取胜。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包括:哪一方的君主更正义?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据了更多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够更加切实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更为强大?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知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就必定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有利的计策已经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对敌我双方利害得失的把握而掌握主动权。
【原文】
兵者,诡道也a。故能而示之不能b,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c,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d,卑而骄之e,佚而劳之f,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g,不可先传也h。夫未战而庙算胜者i,得算多也j;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k。【注释】a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谲变的行为。诡,诡、奇诡。b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却故意装作不能打,能守却故意装作不能守。示,显示、假装。c近而示之远:本来要从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d怒而挠之:意即对于暴躁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挠,挑逗。e卑而骄之:意即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应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然后伺机将其击破。f佚而劳之:意即对于休整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佚,通“逸”。g胜:奥妙。h不可先传:指不可事先进行传授,意即只能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i庙算:古时候出师作战之前,一般要在庙堂里举行会议,商议谋划作战方略,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预测战争胜负,这就叫作“庙算”。j得算多:指具备很多取胜的条件。算,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指获胜的条件。k胜负见矣:胜负的结果显而易见。见,通“现”,显现。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近处,却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打远处,却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它;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击它;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它;敌人实力强劲,就暂时避开它的锋芒;敌人冲动易怒,就要设法骚扰激怒它;敌人卑视我方,就要设法使其变得骄傲自大;敌人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它疲困;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要在它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兵家取胜的奥妙所在,(其中的深意必须在实践中方能体会)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凡是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少。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筹划、没有任何胜利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
孙子兵法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三十六计
套胜战计
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得说,这本书的“注”和“译”部分做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我以前看过的版本,要么是注释过于简略,让人读完一句话还得查好几本参考书才能明白个中三味;要么就是翻译得过于直白,虽然字面上通顺了,却完全丧失了原著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微妙的语境。但这本书不同,它的注释详实得近乎苛刻,每一个关键的字词,甚至每一个历史典故的来龙去脉,都给出了清晰的考据和解释,让人在阅读时几乎没有疑惑停顿的地方。而翻译上,则是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极力复原了孙子那种简洁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读起来酣畅淋漓,颇有“大音希声”的韵味。特别是那些涉及阵法和地形的段落,配上精心绘制的图解和现代视角下的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军事部署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浓墨重彩的古代战阵图景,配上烫金的标题,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本来对兵法这种东西持保留态度,觉得无非是些老掉牙的教条,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行文笔触吸引住了。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用极其生动的现代生活场景来类比那些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如讲到“知彼知己”,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战场上的概念,而是扩展到了商业竞争、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几千年前的智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具指导意义。尤其对那些初次接触兵法的读者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这种编排的匠心,实在值得称赞,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彩绘”二字的价值。我通常不太在乎书籍的物理外观,但拿到这本后,我发现那些插图绝非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们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处理得极其巧妙,既有还原古代战争场面的恢弘叙事图,也有针对具体计谋进行逻辑流程拆解的示意图。这些图画不仅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文本的有效辅助工具。例如,在解析“围魏救赵”时,一幅清晰的地图演变图立刻就能让读者把握住全局的战略转移;而在解读“借刀杀人”时,一幅人物关系图谱则能精准地揭示出其中暗藏的利益链条和动机冲突。这些精心制作的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沉浸感,也让那些复杂的战略概念变得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记忆。
评分要谈《三十六计》的融入,这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以往我接触的版本,要么是将兵法与计谋割裂开来讲解,要么就是强行将两者捏合在一起,显得有些牵强。但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并没有把三十六计当作孙子兵法的外传或补充,而是将其视为对兵法核心思想在实战应用层面的具象化体现。每一计的解析,都紧密地围绕着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展开,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战术和战略布局。作者对这些计谋的解读,避免了落入市井流传的“权谋小道”的窠臼,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和博弈论的高度去阐释,让人明白,这些所谓的“计”,其实是对人性弱点和环境变化最深刻的洞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招数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历史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兵法学习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的深度分析报告。作者在全书中贯穿着一种强调“系统性思维”和“动态适应”的理念,不断提醒读者,战争(或任何竞争)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政治、经济、民心等多个变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这种超越了单纯军事范畴的拓宽视野,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赢”,而是如何去“避免输”,如何在局势尚未明朗时就预判风险,并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对于任何身处高压决策环境中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让古籍焕发出了与当代管理学理论对话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