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
定价:35.00元
作者:池谷裕二 ,阿修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114898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的大脑也有着一些人类才有的习惯和特征。
面对他人的不幸,自己在偷偷地感觉幸福,这是为什么?
即使明知道是白花钱,也带着一种侥幸心理去买*的原因是什么?
睡觉之前的那几分钟,是记忆东西的黄金时期吗?
刚开始做事的时候,兴致勃勃,但是往往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废了,是什么在左右你的意志?
摆出笑脸就是真心感觉到愉快吗?
能够同时感觉到心疼和身体疼痛的部位在哪里?
这是一本内容新颖、提供新知的脑科学科普读物,趣味性强,满足人的好奇心,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脑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及自我人格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更好地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池谷裕二
脑科学家,同时兼任日本药理学会学术评议委员,北美神经科学会、日本药学会、日本神经科学会会员。1989年以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之后又以名的成绩进入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生院,开始了对脑的研究。1995年被录用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8年通过对海马的研究,获得了药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东京大学药学系。2002~2005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生物学客座研究员。他由记忆机制开始了“脑的可塑性”探索研究主题,2012年他发现了脑内神经细胞间的结合部(突触)形成的结构,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2004年荣获日本药学会药物研发奖,2006年荣获柯尼卡美能达画像科学奖励奖、日本药理学会学术奖励奖、日本神经会奖励奖。2008年获日本药学会鼓励奖、文部科学大臣表彰(年轻科学家奖)。
文摘
序言
池谷裕二的《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神经科学之旅,它以一种极其贴近读者生活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大脑内部那些看似“奇葩”却暗藏玄机的运作机制。我曾以为,很多行为模式的形成,仅仅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殊不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基础和演化逻辑。书中对“默认模式网络”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走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似在发呆,脑子里却在进行着复杂的“信息整合”和“经验重构”,这是一种低能耗但高效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比如突然的烦躁或是不由自主的欣喜,作者也给出了神经递质层面的解释,这让我不再轻易地将情绪归咎于“心情不好”,而是多了几分对生理因素的考量。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份“大脑使用说明书”,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对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大脑合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人文关怀的作品,引导我们以更温柔、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自身的“不完美”。
评分《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池谷裕二教授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我们大脑中那些“不讲道理”的冲动和固守的模式,并且将其归结为大脑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规避”和“决策偏差”的讲解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看起来“不划算”的选择,并非是愚蠢,而是大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为了降低潜在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种“保守”策略。这让我对我过去的一些“悔不当初”的决定,有了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环境”对于大脑习惯形成的重要性,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周围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大脑的“连接方式”。这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它是否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不那么健康的习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大脑的科学知识,更是关于如何与我们自身和解,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操作系统”。它让我明白,理解大脑,就是理解人性,而理解人性,才能更好地生活。
评分读完《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大脑里上演的那些“小剧场”,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竟然有着如此精妙的科学解释。池谷裕二教授的文字,不像很多科普书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娓娓道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一点点剥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习惯”形成的部分,原来很多我们以为是“坏习惯”或者“固执”的东西,其实是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提高效率而进化出来的“捷径”。这让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自责,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在大脑运作机制中的位置,进而思考如何更智慧地与它们相处。比如,书中提到的“习惯性遗忘”,我常常在出门前反复检查钥匙,明明锁好门了,脑子里却总有个声音在问“真的锁了吗?”。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很可能是大脑在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出门)后,为了快速转移注意力而产生的“清理”机制,虽然有时会让人有些焦虑,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反而是一种保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更加平和与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奇怪”。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开启我自我认知大门的钥匙,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在我脑袋里“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客”——我的大脑。池谷裕二教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从宏观的心理学角度去解读行为,而是深入到微观的神经科学层面,解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奇怪习惯”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程”的。举个例子,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想做某件事,却会不自觉地拖延,或者选择做一些当下看起来更轻松的事情。这本书就给出了答案,原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偏爱“即时满足”,对于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长期回报的事情,会本能地规避。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拖延症”并非懒惰,而是大脑在执行一项“成本效益分析”,而这个分析的结果往往倾向于眼前的舒适。书中对于“奖励机制”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让我们沉迷的手机游戏、社交媒体,正是抓住了大脑的这个特点,通过不断地推送“奖励信号”,让我们欲罢不能。了解了这些,我才意识到,改变一个习惯,不仅仅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对大脑“运行规则”的理解和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摆脱了对自身行为的片面理解,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让我“上头”的科普书之一。池谷裕二教授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就像是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你一点点走进大脑这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我一直对人类的记忆机制非常好奇,特别是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就能记起的细节,以及那些努力去回忆却总是抓不住的模糊片段。书中关于“记忆编码”和“记忆提取”的描述,让我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原来,那些对我们而言“重要”的记忆,会经过大脑更深层的处理和巩固,而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睡眠”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原来那些我们在睡梦中“整理”的信息,正是大脑在进行“固化”和“优化”的关键时刻。这彻底改变了我对睡眠的态度,从单纯的休息,升华到了对大脑健康运转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更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理解并优化自己的学习和记忆过程。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透明”和“可控”,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