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秉衡集(全三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定价:120.00元
售价:81.6元,便宜38.4元,折扣68
作者:戚其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010924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氏《奏议》十六卷是现今一部系统收录李秉衡著述的著作,但其中仍然有许多缺漏,不仅篇幅不全,有的篇章因系后来编集时辗转抄得,并非全帙。戚其章先生以朱批奏折、军机处原折、录副折以及朝鲜档、《光绪财政通纂》进行校补,并从山东巡抚衙门档、总理衙门档中辑录其失收的公牍、电稿,内容较旧本《奏议》多出三分之一,成为李秉衡著述的完备之本。因此,在完备方面,戚先生的辑校尚无出其右者。《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曾由齐鲁书社于1993年出版,现进行修订,改正初版差错二百馀处,列入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目录
新版说明
前言
上编奏议
1.奏陈严防广西土匪折
光绪十年十二月日(1885年1月日)
2.奏报接护广西抚篆日期折
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85年4月13日)
3.奏各军克复文渊谅山等处分别奖恤各员弁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4.奏停战撤兵并请饬催各省协饷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5.奏查明已革藩司败退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6.奏克复谅山冯子材厥功伟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7.奏增募营勇亲兵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8.奏遣撤淮军鼎字五营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9.奏遵旨保奖出力人员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0.奏杨牛氏殉节请旌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1.奏现存营勇均照淮军营制给发饷项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2.奏关外诸军撤回边界布置边防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罔(1885年5月21日)
13.奏分遣鄂军回鄂就饷片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4.奏现在留防各军营数片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5.奏调度诸军会筹办理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6.奏报省河陡涨成灾妥筹抚恤折
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85年7月4日)
17.奏续报被水灾区较广宽筹抚恤折
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
18.奏谢从优议叙折
光绪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85年8月13日)
19.奏边军月饷酌中画一折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1885年8月31日)
……
中编公牍
下编电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其实让我有点犹豫,因为“集”这个字通常意味着大量的文稿汇编,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专业性太强,不太适合我这种对近代史有兴趣但并非专业研究者的读者。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特别是被开篇的序言和一些引言吸引住后,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瘪叙述,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深度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社会变革的讨论,他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展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能更立体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比如,他谈到教育改革时,不仅仅是罗列政策,更描绘了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文化冲突,这种细节的捕捉,让历史“活”了起来。虽然有些篇章涉及了古典文献的考据,但我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学术”的部分,也因为行文流畅,夹杂着作者本人的见解和趣味,读起来并不枯燥。这套书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真诚的对话,而不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对于想深入了解某位近代人物思想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又保持了阅读的愉悦性。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个对近代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普及读物的普通读者,面对这样厚重的“全集”系列,最初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我原以为自己需要准备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实际阅读体验远比预想的要友好得多。这套书的整理者功不可没,他们在关键地方的注释和篇章前的导读,起到了很好的“引航员”作用。它们不会过多地干预原文的叙事,只是在你快要迷失在复杂的历史背景或典故时,适时地提供一盏照明的灯。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那些关于社会观察的随笔,它们不涉及宏大的叙事,却极富画面感。比如他对当时某个城市街景的描摹,或是对某种民间风俗的感慨,这些“小切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远比纯粹的政治宣言更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大事件”,更细致地保存了那个时代知识群体的心灵地图。读完后,我对那个历史时期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几个标签,而是有了更多鲜活、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汇编性质的文集,我通常会抱着“淘金”的心态,期待能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偶然发现几篇惊为天人的佳作。这套书的编排方式很注重脉络的梳理,而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关注点的转移和思想的演变。例如,早期的一些文章,透着一股锐气和对“救亡图存”的急切呼喊,语言激昂,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而到了后期,随着阅历的增加,文字变得沉静、内敛,更多地转向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的再审视。这种“蜕变”的过程,对于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发现,他处理那些敏感的政治议题时,总是措辞谨慎,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坚定的立场,这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读到他谈论友朋往来、家国情怀的部分,那些看似琐碎的信札或日记片段,反而成了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它们展示了一个“伟人”背后,那个有血有肉的“凡人”的挣扎与坚持。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让你能感受到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重负与个人担当。
评分这套文集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不得不提一句,非常精良。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流行的时代,拥有一套实体书,尤其是这种具有文献价值的汇编,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纸张的手感、油墨的质地,都给人一种庄重且值得珍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思想的连续性和批判性。我发现作者并非一个僵化的教条主义者,他对新旧思想的取舍,充满了审慎的权衡。他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判其糟粕;他对西方的思潮抱持开放态度,但又警惕盲目跟风带来的文化危机。这种“两难”的处境,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文化自信和现代性构建的深刻辩论。那些早年间发表在地方报刊上的文章,语言简洁有力,观点直击弊端,体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犀利。而后面那些长篇的论述,则展现了其思想的体系化和成熟,显示出一位智者在时代洪流中不懈探索的艰难历程。
评分阅读这套文集最大的收获,或许在于其展现的思维的“韧性”。在那个动荡不安、信息受限的年代,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并持续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是极其不易的。书中收录的那些与同僚的书信往来,尤其引人入胜。信件里没有公开发表文章时的那种修饰和雕琢,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对时局的判断也更为坦率。我能从中体会到,在那个“前途未卜”的时代,知识分子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砥砺的珍贵情谊。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思想共同体,在艰难中互相支撑着前行。比起那些被后世提炼和简化的历史结论,这些原始的文字记录,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决策的重量。这本书,不只是在记录“李秉衡”这个人的思想,更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观察那个群星璀璨、但也充满挣扎的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的精神世界。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但它给予的回报,是远超阅读本身价值的、对历史深层逻辑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