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礼经释例 | 作者 | 淩延堪,邓声国,刘蓓然 校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0096139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28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礼经释例》十三卷,为凌廷堪研究古代礼制之重要着作。凌氏以为“《仪礼》节文威仪,委曲繁重”,故将《仪礼》拆散,重新比较、整理、贯通,分为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之例、杂例八类。 本书的整理者为井冈山大学邓声国、刘蓓然教授。邓声国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礼学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文献整理功夫。他出版的学术着作有《清代“五服”文献概论》、《清代〈仪礼〉文献研究》。邓声国、刘蓓然教授整理出来的,属于他们治学主要目标视野内的书稿质量都是较高的。 《礼经释例》十三卷,为凌廷堪研究古代礼制之重要着作。凌氏以为“《仪礼》节文威仪,委曲繁重”,故将《仪礼》拆散,重新比较、整理、贯通,分为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之例、杂例八类。 本书的整理者为井冈山大学邓声国、刘蓓然教授。邓声国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礼学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文献整理功夫。他出版的学术着作有《清代“五服”文献概论》、《清代〈仪礼〉文献研究》。邓声国、刘蓓然教授整理出来的,属于他们治学主要目标视野内的书稿质量都是较高的。 |
| 作者简介 | |
| 邓声国男,1969年6月出生,江西上饶人,文学博士。现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传统经学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着10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和厅级社科项目8项,获省部级奖项2次,市厅级奖项1次,横向课题2项。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为古籍整理新成果,全文繁体精装本。此书为礼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原作者凌廷堪(1755—1809),祖籍安徽歙县。在经学研究方面凌廷堪尤专精于礼学,年将三十始肆力于《仪礼》研究,终成《礼经释例》一书。该书曾先后五易其稿。和此前的许多学者一样,凌廷堪在礼学研究过程中,颇有一番独特的认知,并据此进行《仪礼》礼制的考据和发覆。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通常会根据书籍的索引和目录来快速评估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而这部作品的目录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匠心。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地图,从基础的框架到复杂的细节,层次分明,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大家气度。他能够非常自然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之间进行穿梭和对比,这种跨越式的思维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论断,有些观点我甚至需要结合其他辅助资料进行二次确认,以确保完全理解其内涵。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范式,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批判性、更全面地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点,是真正能够启发心智的良作。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礼仪制度的演变脉络,手头也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坦率地说,很多著作都陷于空泛的理论阐述,读来令人昏昏欲睡。直到接触到这本,那种感觉才彻底改变。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界定上,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行为编织在一起,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制度仿佛又活了过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个特定场合下服饰规范的描述,细致到连纹饰的颜色和使用的场合都有明确的区分,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结构的理解。我惊喜地发现,以往困扰我的几个关键概念的模糊地带,在这部书中得到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无疑是一部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佳作,其价值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持久的参考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该领域精髓的同道而言,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特别指出,它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它不是那种故作深沉、故弄玄虚的文字,而是透露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从容与自信。作者的遣词造句,准确而富有表现力,既能精准地传达复杂的学术概念,又不失文字的韵律美。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学术问题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且尊重的,他会清晰地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才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尊重不同声音的处理方式,体现出极高的学术道德和专业素养。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时所采用的“白话翻译+深入注解”的组合模式,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古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分析之中。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需求,又能兼顾普通爱好者阅读兴趣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纸张选择,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初翻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深厚功力,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轻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欣赏的是那些精妙的排版布局,疏密得当,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阅读体验极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内到外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对读者的尊重。随便翻到某一章,那些引用的例证都经过了细致的甄选和考量,绝非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足见作者在资料搜集与消化方面所下的苦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是判断一部学术著作是否能流传后世的关键所在。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品质,而这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做到了上乘。
评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能轻易被“震撼”的读者,尤其是面对这类看似严肃的传统文献解读类书籍。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确实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慧眼,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前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剖析。比如关于某一仪式的起源探讨,他没有盲目遵循主流观点,而是从更基础的社会心理层面进行溯源,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角。行文风格上,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文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之间,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阅读的乐趣,读起来丝毫没有冗长拖沓之感。每次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被重新校准和加固了一层,这种充实感是很多其他书籍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