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國誌(平裝插盒 套裝共8冊)
定價:380.00元
作者: 陳壽, 裴鬆之 注
齣版社:中國文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9008321
字數:
頁碼:1280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三國,指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間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一段曆史時期;陳壽的《三國誌》,是記載這段曆史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三國誌》共六十五捲,其中《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三國誌》敘事精煉,取材嚴謹,史實準確,與《史記》、《漢書》、《後漢書》齊名,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生於蜀國後主建興十一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學,師從蜀國學者譙周(約201―270),後在蜀國任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屢遭遣黜。入晉後,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晉滅吳後,搜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誌》;此書以三國並列,實屬。“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纔。”(《晉書·陳壽傳》)此外,還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魏、吳兩國已有官修史書,即王瀋(?―266)編修的《魏書》、韋昭(204―273)編修的《吳書》;此外,還有魚豢(生卒年不詳)私撰的《魏略》。上麵這三部史書,是陳壽修史的主要依據。
然而,蜀國卻“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所以,蜀國的史料隻能由陳壽自己去直接搜集。陳壽本是蜀人,又師事譙周,在蜀時就留心蜀事,後來又用心搜集,約經十年時間,終於寫成瞭《蜀書》。不過,即使如此,《蜀書》的內容也較其他兩國的少很多。
同時,《三國誌》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由於史料不足,《三國誌》沒有設置錶、誌。錶,指年錶,既能以較小篇幅羅列齣各個曆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以便於查閱,又可補充紀、傳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內容;誌,主要是記錄各朝各國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內容。其次,陳壽見到的史料有限,又對所參考的史書刪削過多,導緻《三國誌》失之於簡略。
正因為如此,裴鬆之為《三國誌》進行瞭作注補缺。裴鬆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學傢,曾任國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職。宋文帝(407―453)認為《三國誌》傷於簡略,便令裴鬆之兼采眾書以作注補缺。卻說,東晉以後發現的史料逐漸多瞭起來,所以裴鬆之纔得以廣泛采擇。元嘉六年(429年),裴鬆之完成瞭作注工作,並上呈《上〈三國誌注〉錶》。
“裴注”不同於以往的訓詁注法,而是側重於史料的補充和考訂,力求做到補缺、正訛和存異。宋文帝看後稱贊說“此為不朽矣”(《宋書·裴鬆之傳》)。
“裴注”補充的史料相當豐富,甚至導緻後人多批其繁蕪。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較完整,而且這些史料的原本現今已經基本亡佚,所以,從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價值相當高。
目錄
晉書·陳壽傳 I
宋書·裴鬆之傳 III
上《三國誌注》錶 VI
三國誌捲一 魏書一
武帝紀
三國誌捲二 魏書二
文帝紀
三國誌捲三 魏書三
明帝紀
三國誌捲四 魏書四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三國誌捲五 魏書五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文德郭皇後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三國誌捲六 魏書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紹
子譚
子尚
袁術
劉錶
三國誌捲七 魏書七
呂布
張邈
陳登
臧洪
陳容
三國誌捲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鮮於輔
閻柔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
康子淵
張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晉書·陳壽傳 I
宋書·裴鬆之傳 III
上《三國誌注》錶 VI
三國誌捲一 魏書一
武帝紀
三國誌捲二 魏書二
文帝紀
三國誌捲三 魏書三
明帝紀
三國誌捲四 魏書四
齊王芳
高貴鄉公髦
陳留王奐
三國誌捲五 魏書五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文德郭皇後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三國誌捲六 魏書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紹
子譚
子尚
袁術
劉錶
三國誌捲七 魏書七
呂布
張邈
陳登
臧洪
陳容
三國誌捲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鮮於輔
閻柔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
康子淵
張燕
坦白說,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找一套能讓我沉下心來,係統梳理三國曆史脈絡的讀物,而不是那種隻關注英雄人物傳記的通俗讀物。這套書的敘事結構,嚴格遵循瞭史學傳統,從黃巾之亂的萌芽一直到西晉的統一,脈絡清晰,毫不拖泥帶水。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全景式”的視角,讓你看到那個時代不僅僅是曹劉孫的個人鬥爭,更是士族階層、地方割據勢力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等多方力量博弈的復雜圖景。我花瞭大量時間對比瞭它對袁紹集團衰落的分析,那份對政治集團內部結構性矛盾的剖析,深刻而冷峻,完全沒有美化或過度渲染。這種冷靜的筆觸,纔是一個真正曆史工作者應有的態度。這套書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那個時代的骨架和血肉,讓我對那個動蕩年代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是桌麵案頭不可或缺的史學經典。
評分對我這種喜歡在閱讀時做筆記和標注的“老派”讀者來說,書的裝幀寬度和頁邊距至關重要。市麵上很多版本為瞭塞進更多內容,把頁邊距壓縮得極小,寫個便簽都無處下手。而這套平裝書的版式設計顯然考慮到瞭“互動性閱讀”。它的行距適中,雖然是八冊套裝,但每冊的厚度控製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雙手捧著厚厚的書本,也不會有明顯的壓迫感。我尤其欣賞它在引用史料時的格式處理,那些引用的段落會用稍微不同的字體或縮進進行區分,這對於梳理主文和輔文的脈絡非常有幫助。前幾天我讀到司馬懿早年的一些隱忍和觀察,書中的描述極其微妙,我特意在旁邊空白處寫下瞭自己對“隱忍的智慧”的理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電子書或那些設計感過強的“速食”讀物永遠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瞭一個寜靜的、供人深思的物理空間。
評分這套《三國誌》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光是捧在手裏的感覺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三國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癡迷,但市麵上很多版本要麼是文白夾雜太晦澀,要麼就是演義和正史混為一談,看的時候總得翻來覆去對比。這套平裝插盒版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的編排和注釋,簡直是為我們這種既想深入瞭解史實又怕啃大部頭枯燥的普通讀者量身定製的。特彆是那些插圖,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風景畫,而是精細到人物服飾、兵器形製乃至城池布局的考究還原,一下子就把你拉進瞭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每一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比如曹操早年徵戰的戰略部署,或者孫權在江東如何平衡地方士族勢力的描寫,都比我之前看過的任何版本都要清晰和有條理。我甚至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對比瞭不同冊之間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那細節的鋪陳,讓你不得不佩服陳壽的史筆功力,也慶幸這套書在整理時的嚴謹態度。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知的珍藏。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有強迫癥的讀者,買任何曆史類書籍都會先去研究它的注釋和校勘情況。這套《三國誌》在這一點上,簡直是做到瞭極緻的用心。很多流傳已久的版本,對於一些關鍵史實的爭議性描述往往含糊帶過,讓人總覺得意猶未盡。但這套書的注解部分,簡直就是一本微型的學術研究報告。它會清晰地列齣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比如對於董卓之亂中某位地方豪強的立場搖擺,它會引用裴鬆之注中的不同觀點進行比對,讓你清楚地看到曆史記載是如何一步步被確立的。我特意去查瞭關於“三顧茅廬”前後的曆史細節,這套書不僅還原瞭劉備的窘迫,更通過對荊州局勢的分析,凸顯瞭諸葛亮齣山的重要性。這種層層剝開曆史迷霧的閱讀體驗,遠比那種一闆一眼的敘述要過癮得多。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古代的史學傢一起,重新審視和判斷曆史事件的真實麵貌。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平裝”這個詞有點本能的抗拒,總覺得少瞭些精裝本該有的“儀式感”。但收到這套書後,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這套八冊的排版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首先,那個插盒的設計就非常巧妙,不僅保護瞭書脊,拿取方便,而且整體色調沉穩大氣,放在書架上,那份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再看內頁的紙張,雖然是平裝,但紙質厚實,墨色印製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保持原著嚴謹性的同時,對古代的地理名詞和人名進行瞭一定程度的現代化處理和標注,這對於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記得有一段描述劉備入蜀的艱難,譯者在旁邊的留白處用小字補充瞭當時的荊州、益州的關鍵地理屏障,讓我立刻明白瞭戰略部署的難度。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齣版,而是一種對經典文本的現代化解讀和呈現,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故紙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