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韩世忠年谱-邓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58874

BF-韩世忠年谱-邓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588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广铭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宋史
  • 韩世忠
  • 年谱
  • 传记
  • 邓广铭
  • 历史
  • 军事
  • 古代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874
商品编码:2972964020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韩世忠年谱 作者 邓广铭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58874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南宋名将韩世忠起自行伍,以军功而至将帅,于南宋中兴贡献至关重要。时值风雨飘摇之南宋初期,其戎马倥偬的一生,与国势之兴衰、政局之变化,息息相关。举凡关乎国祚存亡之大事,如苗刘之变、盗寇之平、宋金和战等,皆有韩世忠参与其间。一代名将岳飞感叹其为“奇特之士”,彼此相重相惜。其盛德丰功自足不朽,而自南宋以来,其事迹绝少铺叙,为世人所常致憾。详尽书写了韩世忠的生平始末。以“年谱”为体例的考述方式,使读者详见韩氏一生梗概,更使后学者由此得窥邓广铭先生治史门径。

本谱以传统史家手法,合编年体与纪传体史书体例为一体,广采宋代诸史、方志、笔记、文集,诠次排比,考案缀辑。其中既有正史所载的抗金事迹,如黄天荡大捷、夫人梁氏击鼓助战等事,也注重网罗其遗事、叙述其性行,详尽书写了韩世忠的生平始末。以“年谱”为体例的考述方式,使读者详见韩氏一生梗概,更使后学者由此得窥邓广铭先生治史门径。


   作者简介

邓广铭(1907—1998) 历史学家。字恭三。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 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人”。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上,邓广铭先生(1907—1998)占有重要的一席。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宋辽金史方面贡献尤多,在海内外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年是邓广铭先生诞辰110周年,三联书店推出先生的代表作“宋史人物书系”精装本,以为纪念。四传二谱将以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先生的著述继续开悟、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浩瀚史册中的另一页:一部聚焦宋代风云人物的深刻剖析 书名:《风云际会:宋代中后期文臣武将群像》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明远]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虚构ISBN,例如:9787508598765] --- 内容概要: 《风云际会:宋代中后期文臣武将群像》并非简单地描摹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北宋末年至南宋鼎盛时期,那些处于历史漩涡中心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精英的心路历程与制度互动关系的学术力作。本书聚焦于一个宏大却又充满张力的时代断面,审视在“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如何与国家兴亡紧密交织,尤其关注那些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在疆场上浴血奋战的代表性人物。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宋室的南北更迭展开,精选了数位在不同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力图通过对他们言论、奏折、家书以及同时代人记录的细致梳理,还原出一个立体、复杂、充满矛盾的宋代精英群体。 第一部分:士大夫的困境与理想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宋代文官集团内部的深刻分歧。在面对辽、金的强大军事压力时,朝廷内部对于“主战”与“主和”的争论从未停歇。本书详细剖析了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改革派精英,他们试图通过制度革新重振国力,但最终因触动了根深蒂固的保守势力而举步维艰。 我们不再将这些人物简单地标签化为“好”或“坏”,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的政策逻辑——例如,熙宁变法中的“保甲”制度,其初衷在于减轻募兵负担,增强地方防御能力,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扰民之举,本书通过分析地方官员的执行报告和民间的反馈记录,揭示了政策在自上而下的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结构性阻力。同时,对苏轼等文人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辨析,探讨了他们如何在中国文化“重文抑武”的传统中,寻求个体良知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军事变革与边疆防御体系的重构 宋代的军事思想长期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在内忧外患之下,宋廷如何尝试构建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边防体系。 本书详细考察了宋朝对外军事集团的培养和使用模式,特别是对几支关键部队的组织结构和战斗力的评估。例如,对宋朝“禁军”与“厢军”的编制、训练水平以及实际战力进行了跨时代的比较研究。此外,本书着重分析了宋廷在面对女真崛起这一突变时的战略失误与局部亮点。我们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徽宗朝末期,宋廷在外交策略上的摇摆如何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并对少数力图力挽狂澜的将领,在有限的资源和政治环境压力下,所做出的决策进行了细致的还原。分析的重点在于,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下,杰出的军事才能如何常常被压制或错配。 第三部分:南渡后的秩序重建与文化坚守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政治心理和军事战略的全面转型。本部分关注的是,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南宋朝廷如何重建朝纲,并孕育出新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我们细致考察了南宋初期如岳飞、张俊等军事统帅在恢复中原过程中的战略抉择与彼此间的复杂关系。本书的视角超越了简单的英雄叙事,而是深入探究了高宗朝廷内部对恢复大业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了前线将领的军事行动和资源获取。例如,对南宋在淮河一线长期对峙战略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这一战略的军事合理性与政治妥协性。 在文化层面,本书还展现了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在福建、浙江等地所进行的学术整理与文化传承工作,他们如何通过整理典籍、整理理学思想,在精神上维系着“华夏正统”的观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结语:历史的余响 本书的结语部分对宋代中后期文武阶层的整体表现进行了总结性的反思。它指出,宋代精英群体在追求精致的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道德压力。他们的努力、失误与抗争,共同塑造了一个既充满文化光辉又饱含历史悲剧色彩的时代。通过对这些风云人物的群像速写,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个体力量的局限性与历史选择的复杂性。 本书特色: 1. 多源材料互证: 充分利用《宋会要辑稿》、《宋史》、《宋人笔记》以及近年出土的碑刻文献,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质感。 2. 制度与人性的结合: 不仅分析人物的功过是非,更着重分析他们所处的制度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决策倾向。 3. 叙事克制: 语言风格严谨、考据扎实,避免主观臆断,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为专业研究者和对宋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份深入而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过去对这个历史时期一直抱有某种固定的印象,总觉得某些历史事件是“理所当然”发生的结果。然而,拜读此书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许多既定的结论。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时,那种近乎于苛刻的审慎态度,让人对许多流传已久的“定论”产生了必要的怀疑。他似乎总是在追问:我们真的了解当时人的真实处境和决策逻辑吗?书中关于地方权力结构和中央集权制衡的论述尤为精彩,揭示了在看似铁板一块的封建体制下,权力是如何在不同层级间流动、渗透和博弈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以更具批判性和多维度的视角去面对历史记载,去质疑那些过于简化的历史叙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偏高的,它更像是历史学家写给历史学家的“内部对话”。对于习惯了通俗历史读物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适应可能会比较困难,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官职名称和地理方位,不熟悉背景知识很容易迷失。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其内部结构的精巧。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克制,没有一句多余的抒情或议论,所有的观点都通过严密的史料链条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它展现了一种近乎于科学分析的冷静,将复杂的历史人物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解剖”。这种冷静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情,它剥离了后世强加给历史人物的光环或污名,还原了他们作为特定历史产物的本来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翻阅的速度。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和注释,才能完全理解作者描述的地域变动和军事调动。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时间切片”——它精确地展示了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内,社会运作的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在一起的。作者对制度变迁的关注,比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关注要多得多,这使得全书的基调偏向于社会结构分析,而不是英雄史观。对于真正想钻研某个历史时期权力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细节密度和论证深度,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能够打开通往那个时代深层逻辑的大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令人肃穆的古代军事和政治风云。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他没有用过于煽情的笔触去渲染历史人物的个人魅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制度性的约束上。比如,对于某些重要的战役描写,并非单纯堆砌兵力对比和胜负结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后勤保障、战略部署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这种宏大叙事下,又穿插着对具体地方官员变动、赋税制度调整等微观层面的关注,使得历史不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且充满张力的。我尤其喜欢那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流涌动的笔法,它迫使读者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本书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考据态度,就让人心头一凛。作者显然在浩瀚的史料中浸润了极长的时间,每一个事件的罗列、每一个人物的引用,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它不是那种轻快的、旨在普及历史的读物,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者参阅的工具书,详细到连一些边角料的记载都不放过。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复杂的政治脉络时所展现出的耐心,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转折点前后,不同史籍之间的记载差异,作者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比对、权衡,最终给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重量感。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但每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体验都是值得的,它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逻辑严密的历史图景,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史学功底的深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