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白家疃

曹雪芹与白家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赤飞 著
图书标签:
  • 曹雪芹
  • 白家疃
  • 红楼梦
  • 家族史
  • 地方志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文学
  • 清史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01186150
商品编码:297298628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曹雪芹与白家疃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赤飞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01186150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曹雪芹与白家疃》作者以一个白家疃人的身份,从白家疃的人文、地理和传说出发,结合各派红学、曹学观点,对这一公案的缘起、传说、流布、争议及新的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及分析,对读者全面客观了解这一公案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帮助。自吴恩裕《曹雪芹的佚著及其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发表后,红学界盛传曹雪芹晚年曾“徙居白家疃”,并终病逝在那里,但因围绕着这批“材料”之真伪争议甚大,曹雪芹是否徙居过白家疃,不仅一直没有定论,而且成了一桩的红学公案。

目录


作者介绍

赤飞,男,1958年10月生。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人。研究生学历。多年在基层从事教育、宣传、文化文物、政策研究和社会管理等工作。因故乡白家疃与曹雪芹之间的特殊因缘,素喜《红楼梦》,并继而研究之。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著有《红楼人物姓名谈》等著述。

文摘

第二节历史之悠久
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人类活动
自家疃是个古村落,历史非常悠久,虽说其名字的记载,明代才出现,但要说到其村域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20世纪80年代初年,在白家疃村的东河滩的南侧,村民傅永增老人偶然拾到了一件类似石斧样子的石器,后其家人把它交到了海淀区文物部门,经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磨制石器,它的发现,说明早在400—5000年前,白家疃一带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身影了。
二、唐代曾在此建开元寺
(清)于敏中等编著的《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六《郊垌》中记载:
白家滩有开元寺。
白家滩在黑龙潭西四里许。开元寺有明碑二:一是太仆寺少卿安成李纶撰,弘治六年立;一是僧净寿撰,弘治十四年立……
李纶重修开元禅寺碑略开元寺距都城五十余里,金山口之西,玉河乡之原。旧传唐开元年所建,基址尚存。永乐中,西天佛子大通法王智光上师遭际列圣,赐予甚厚。宣德戊申,奉命兼往大觉禅寺。往来憩息此地,爱其土厚水甘,风气攸萃,意图兴创,出己资,命工市材建立,仍请额为开元禅寺。经岁久,殿宇摧颓。大能仁寺西天国师恩赐金帛修理,既毕工,托予言刻之石。这里不仅清楚地指出了,早在唐代白家疃就建有开元寺,而且对后来该寺的修建及兴废做了轮廓式的勾画。智光,俗姓王,祖籍山东庆云,元至正八年(1348)十月十六日生。少时出家为僧。年十五移于北京吉祥法云寺,二十一岁侍师游五台诸山。洪武七年(1374)奉召到南京,曾先后出使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因其在政治上和传译经典方面的突出成就,受到明初几代皇帝的恩宠,成祖时被授予“国师”号,仁宗时封其为“广善大国师”,宣宗则“勒有司度僧百余以之为徒,建大觉寺以俟其老。”英宗正统十年(1445),加封为“西天佛子',天顺年间授赐为“大通法王”。智光觉寺时已八十一岁高龄,因从大觉寺到西域寺(在阜成门外马家沟,俗称三塔寺)做佛事,路途较远,为了往来憩息方便,再加上他喜爱白家疃其地“土厚水甘,风气攸萃”,便自己出资,重修开元寺。宣德十年(1435)六月十三日,智光坐化,享年八十八岁。

从以上可以看出,开元寺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了;就是明代智光重修距今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史久远,现在已踪迹全无了。另外,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1730年9月30日)京城地区发生了一次八级大地震,而震中就在白家疃,据史料记载:“惟京之西北沙河、昌平及西山附近,村庄房屋倒塌甚多,人口亦有损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北京各城居民房墙颓塌数目清册统计:西城关外及宛平县接连村庄颓塌瓦房2348.5间,土房1920.5间,石板房206.5间,颓塌砖墙811堵,土墙461.5堵,石墙397堵;北城关外并大兴、宛平二县各村庄颓塌瓦房518.5间、土房2391间,颓塌砖墙27堵、土墙595堵。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到白家疃的损坏程度,但作为震中白家疃受到的破坏肯定比上述各处更严重,或许开元寺等古建筑在那次大地震中就被彻底毁坏了。

序言



梨园旧梦:清代戏曲的兴衰与声色 一部深入清代梨园风云,探究戏曲艺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鸿篇巨制。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沈观澜]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燕京大学出版社/翰林文苑] 页数: 约 680 页(含大量图版与戏曲史料附录)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文学巨著,而是以清代(自康熙至宣统)为广阔的背景,系统梳理了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昆曲、弋阳腔等主要声腔体系,在宫廷、民间及文人阶层中的生存状态、艺术嬗变与社会功能。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深入剖析了戏曲如何成为清代社会结构、文化心态与审美变迁的活态载体。 第一部:天子之声与梨园肇始(康熙至乾隆朝) 本部分着重考察清初宫廷对戏曲的强力介入与规范化。详述了自南渡北迁后,昆曲如何在内廷得以延续,并被赋予了庄重典雅的“正统”地位。我们追溯了“升平署”的组织架构、演出制度及其对民间戏班的辐射影响。 宫廷戏曲的制度化: 探讨了乾隆皇帝本人的艺术鉴赏倾向如何影响了戏曲的创作方向,特别是对《牡丹亭》等经典剧目的宫廷演绎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 声腔的地域冲突: 详细记录了徽班初入京畿的初期景象,及其与彼时占据主流的“花部”——如秦腔、梆子——之间的摩擦与融合过程。这部分着重于“花部乱弹”如何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日后京剧的形成奠定粗粝的基调。 文人与戏园的交集: 描绘了词臣、士大夫如何在私人园林中组织清唱会,以及他们对新出剧目的评判标准,揭示了文人审美与市井娱乐之间微妙的张力。 第二部:花部崛起与“京腔”定型(嘉庆至道光中叶) 这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型期。本书认为,京剧的最终定型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地方声腔激烈竞争和融合的结果。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四喜班”、“和春班”等重要班社的兴衰史,重点剖析了“徽汉合流”的内在机制。 声腔的“集成”: 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徽调的“鬼腔”如何与汉调的“皮黄”相互渗透,以及在融合过程中,如何通过音乐家如程长庚等人的创新实践,最终确立了京剧相对稳定的板式结构和表演范式。 班社的商业化运作: 深入研究了清代戏班的组织形态,从“头家”、“戏老板”到“台柱子”的权力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城市中寻求演出场地(戏园子)和赞助人(富商、官僚)的过程。 舞台艺术的革新: 探讨了服饰、脸谱、武打程式在这一时期如何被固定化和程式化,使戏曲表演从早期的松散叙事转向高度凝练的符号化表达。 第三部:伶界风云与社会批判(咸丰至光绪朝) 随着清末社会动荡加剧,戏曲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它开始承担起社会评论甚至政治讽喻的职能。本部分关注伶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变化,以及戏曲在抵抗外侮和呼唤变革中的潜藏力量。 “名角”的诞生: 聚焦于晚清几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家,如程长庚、老谭(谭鑫培)等,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将戏曲提升至与传统诗词歌赋并驾齐驱的艺术高度。他们如何从“戏子”的底层身份,挣脱出来,成为受人尊敬的文化偶像。 “时戏”的出现与审查制度: 考察了光绪年间,一些借古喻今的“时戏”如何在民间流传,以及清廷对戏曲内容的日益严苛的审查制度。分析了“讽刺”如何通过隐喻和曲牌的转换,巧妙地绕过禁令。 剧本的流传与保存: 抢救性地梳理了这一时期大量散佚的剧本抄本、科班演出档案和民间刊刻的“燕乐小谱”,探讨了这些一手史料对于理解原貌的重要性。 第四部:末世挽歌与艺术的韧性(宣统及民国初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描绘了清朝覆灭前后,戏曲界所经历的巨大冲击。宫廷的没落意味着升平署的解散,传统戏班的赞助体系随之瓦解。 旧秩序的崩塌: 分析了军阀和政客对戏曲艺术的不同态度,以及戏曲如何开始向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和新兴媒体(如早期电影和留声机唱片)进行艰难的转型。 艺术的传承与分化: 探讨了老一辈艺术家在动荡中如何坚守和创新,以及京剧艺术在“新旧派”论争中,展现出的强大自我革新能力。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汇集了数十年来关于清代声腔艺术的最新考证成果,尤其侧重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班社契约、戏园子规制图、以及地方戏班在晋陕冀一带的演出路线图等稀有材料。它摒弃了以往将戏曲艺术孤立看待的局限,将其置于清代政治、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清代文化生活及其核心艺术形式的立体且鲜活的图景。本书不仅是戏曲史学家的必备参考,更是对清代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的绝佳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品味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从食材的选择(选词的精准)到火候的掌控(节奏的把握),都透露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匠心独运。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让一些日常的场景瞬间变得富有张力和诗意。比如他对光影的描摹,不是简单的白描,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场景的转换也带着情绪的起伏。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丝毫没有故作高深,它用最典雅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精妙。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精妙的对白或一段绝妙的景物描写,仿佛要把那些文字的音韵和韵味都刻在脑海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听”一曲由文字谱写出的复杂交响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其高明,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片段组合,每一个片段都有其独立的张力,但当它们被串联起来时,又会产生一种超越部分之和的整体效果。作者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非常克制,不轻易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大量的空间去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故事的生命力更强,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我发现自己读到某些情节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预演接下来的走向,但每一次作者给出的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不断被挑战却又被说服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它不是填鸭式地将信息灌输给你,而是引导你主动去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真正做到了“读”与“思”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哲学思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它不像很多小说那样只是描摹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和结构性问题。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感觉作者写下的那些困境、挣扎和选择,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面对的生命议题。这种共鸣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基于对人性的精确解剖之上得出的严肃探讨。特别是书中对于权力、道德与个体自由之间关系的探讨,处理得极其微妙和复杂,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一团团缠绕不清的灰色地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事物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积极的变化,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考框架,这才是真正优秀作品的价值所在,它真正地改变了读者的心智模式。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它的篇幅感到有些畏惧,觉得它可能过于宏大而难以驾驭。然而,一旦进入状态,那种“史诗感”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你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但同时,你也能清晰地捕捉到某一个人物在角落里低语、在犹豫中做出的微小决定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叙事策略,使得故事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人情味。这本书的细节考证工作,想来也是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力,每一个物件的摆放、每一件服饰的形制,都似乎经过了审慎的核实,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收获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时间跨度”的切身体会。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时间机器”,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灵魂和复杂性,绝不是那种脸谱化的符号。尤其是对环境氛围的营造,简直是神来之笔,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那些细微的情感和日常的琐碎描摹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将关键情节推向高潮,让人屏息凝神。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线性发展的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各种线索相互交织,初读时可能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但一旦理清了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完整、自洽的世界观,让你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超出了故事本身,它让人反思人性的幽微之处,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必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