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都是格林斯潘的错吗?
定价:29.80元
作者:林弋然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229005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他是拯救经济危机的圣人,还是将金融推入黑暗深渊的罪人?——只与上帝对话的美国掌柜:格林斯潘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大风暴,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主义者格林斯潘悲哀地说:“让市场经济自由调节,缺乏监管是错误的。”
内容提要
美国金鼬家宣称:“艾伦?格林斯潘是首位经济政策界。”
★罗杰斯却说:“人们总是称赞格林斯潘是‘金融沙皇’,但是我不那样认为,我认为他就像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装》里的一个小角色,多就是一个铁匠,他挥舞着铁锤,破坏经济,而不是调整经济。”
《财富》杂志曾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句令人咋舌的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了!”
★但今日全球次贷的金融风暴,有人倡言,根本原因就是格林斯潘在2000年底于美国推动的低利率政策。
目录
作者介绍
林弋然,台湾媒体人士。曾出版过《当苹果掉在你头上》等多部著作,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较深刻认识。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抽丝剥茧后的酣畅淋漓感,但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困惑和释然交织的情绪。作者的论证结构非常精巧,他似乎总能在关键的节点上设置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所有判断。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监管哲学演变的探讨。那种从“放任自流”到“适度干预”,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协调困境”,每一步的推演都逻辑严密,环环相扣。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拿起手机去查阅那些被作者提及的次级市场工具的细节,试图跟上他那近乎疾驰的思维速度。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被随便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消化那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和历史脉络。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理解变得尤为珍贵。它让人意识到,很多看似突发的“危机”,其实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在特定催化剂下的必然爆发,是一种历史的惯性。这种深刻的洞察,远超出了对单个事件的简单评判。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具张力,让人一翻开就很难放下。我常常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就读到了凌晨,眼睛虽然疲惫,但脑子里却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充满了兴奋的余韵。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的政策会议场景时,简直就像一个顶级的编剧,将人物的微表情、桌面上咖啡杯的冷热、窗外变幻的天色都描绘得丝丝入扣。你仿佛能听到那些充满火药味但又必须保持礼貌的对话,感受到谈判桌下暗流涌动的权力角力。这种文学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经济学题材的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只会出现在专业期刊里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戏剧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贪婪、恐惧与智慧交织的史诗。我身边的朋友,那些平时对这类书籍敬而远之的人,看了我的推荐后也纷纷表示,这本书让他们看到了商业世界背后隐藏的真实人性,远比小说来得更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张略显陈旧的黑白照片,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宏观经济学解读,毕竟涉及的领域是那么的宏大和抽象,但翻开扉页,作者那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立刻将我拽了进去。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而是从一个极富画面感的场景切入,描绘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华尔街的喧嚣与不安。那种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雪茄烟味和旧皮革的气息。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精彩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政治博弈、金融工具的演变,以及普通民众的命运,编织成一张既庞大又充满张力的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的阐释,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冷冰冰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案例,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在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谁掌握了先机,谁就掌握了世界运行的脉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了那些错综复杂的金融事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全新透镜,让我们对那些高悬于头顶的决策者多了一份审慎的目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如同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早期的货币政策调整、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还是后来的市场干预措施——都与整体的运行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我个人最欣赏作者在构建时间轴上的清晰度,他成功地在庞大的历史信息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易于理解的主线,让读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不会迷失方向。而且,作者的文风非常克制,即便是描述那些惊心动魄的金融崩溃时刻,他也没有使用煽情或过度渲染的笔法,而是依靠事实本身的震撼力来打动读者。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更显出事件的冷峻和无情。它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照出了现代金融体系深层的内在矛盾,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精密的系统,也充满了人为设计的缺陷。读完后,我合上书本,久久没有动弹,那种对现代社会运行逻辑的重新认识,带来的冲击感是持久而深刻的,绝对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论点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其支持论点的材料之扎实,又是毋庸置疑的。作者似乎对原始档案和跨国访谈资料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一点从书中大量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仅梳理了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更深入到了微观操作层面,比如那些华尔街交易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以及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互相掣肘。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不同观点的方式,他很少使用“绝对正确”或“彻底错误”这样的标签,而是倾向于展示不同利益群体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尽管这些选择最终导向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迫使读者必须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复杂决策背后的多重考量。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经济学知识,不如说是在上一堂关于权力、信息流与系统脆弱性的高级研讨课,它让我对“眼见为实”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