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定价:32.00元
作者:谢轶群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633776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几代心灵的不灭记忆,时光深处的悠远回声,传媒人士与学者师永刚、谢泳、张鸣鼎力推荐!
师永刚:中国三十年间大众文化史的深情记录与深沉思考。
谢泳:本书视角独特,文采斐然。
张鸣:这种回顾和反思,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内容提要
三十年间,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让冰河缓缓解冻,大众文化开始生长起来——
一位叫邓丽君的台湾女歌手带着她的天籁之音悄然来袭,各种大众文化热潮自此发不可收,柔靡轻款的歌声未息,香港的声画让佛家少林寺开创了数十年的视听武打之风。
一种叫“朦胧诗”的文学体裁席卷全国,一代青年都是文学青年,让人如痴如醉的《霍元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开拓了民众精神世界新的疆域,金庸的“成年人童话”在有华人的地方数十年不衰,琼瑶的小说竞成“爱情教科书”。
一个“新民俗”——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多少人的文化记;王朔的文字,让人知道崇高可以挖苦,高尚可能可笑;席慕蓉的清浅诗行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灵,由北向南辐射的“汪国真热”竞以笑柄煞尾,余秋雨由万众仰首的文化大师变成了对世故文人的“千年叹”,“全民选秀”造成的电视传播业奇观……
《流光如梦》通过唤醒曾让我们沉醉的记忆,检视三十年来伴随国人心智开放、成熟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
目录
引子
解冻的冰河——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
“白天听邓,晚上听邓丽君”——大众文化波
一座寺庙的电影传奇——《少林寺》及其系列影片
文星照耀中国——文学热与艨胧诗潮
迟志强入狱与家庭舞会遭取缔——大众文化发展的短暂遇挫
部香港剧集与首粤语流行歌——《霍元甲》冲击波
现代游侠与都市骑士——《上海滩》和周润发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金庸武侠小说的商业与文化奇迹
海峡彼岸的“爱情教母”——琼瑶言情小说及其影视产品
“新民俗”的盛与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同根同祖的清新之风——台湾影视歌的十年风靡
行吟诗人般的“摇滚教父”——崔健与中国摇滚二十年
新诗也通俗,诗人也流行——席慕蓉与汪国真
“国产电视剧终于好看了!”——《渴望》开启的大众文化新局面
从艺术殿堂到商业江湖——张艺谋与陈凯歌的电影之路
躲避崇高与亵渎神圣——王朔、周星驰与无信仰心态的流行
古代经典与现代声画——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呈现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荣辱余秋雨
商业时代的传播业奇观——被“全民选秀”搅动的社会
网络文学、网络事件与网络红人——网络文化的初潮涌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谢轶群,青年作家,自由撰稿人。生长于潜山,沉潜于安庆,试笔于昆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化评论及文史随笔等40余篇,出版有历史散文《民国多少事》(九州出版社,2007)。其作品知性与感融,文风清逸流畅,不写快餐文字,力避学究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互联网的崛起及其对大众文化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在过去三十年里,互联网是如何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传播、交流和创造的主战场。我很好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等,这些新兴的媒介是如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来?网红的出现、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以及各种网络社群的形成,这些都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甚至是我们的社交关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互联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了大众文化的生态,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来理解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大众文化革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那种复古又带着点未来感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要探讨的主题。在翻开书页之前,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三十年大众文化变迁的宏大画卷。我一直对流行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又如何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演变充满了好奇。从街头巷尾的流行语,到影响几代人的影视作品,再到如今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社区,这些都是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社会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如何成为了大众文化爆发的催化剂。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海量的文化符号中筛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引领潮流的元素,并将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流行”本身,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时代精神的变迁,以及个体如何在集体文化浪潮中寻找认同和表达自我。我预感,读完这本书,我会对过去三十年所经历的一切,有着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也许还会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爱好和追逐。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又或是捧腹大笑的经典之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过去三十年间,大众电影是如何从一种娱乐消遣,逐渐成长为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我很好奇,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明星,是如何成为大众偶像的?他们的银幕形象,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价值观?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和桥段,为何能够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我期待作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电影产业的发展、审查制度的变化,以及观众口味的变迁,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电影的三十年。我脑海里已经有许多问号:为什么某些类型的电影会在特定时期爆火?为什么某些导演的作品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这本书,也许能为我解答这些关于电影与社会、电影与观众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评分我一直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表面的流行,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过去三十年间,大众文化的“热潮”究竟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了这些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我很好奇,那些曾经让我们趋之若鹜的时尚潮流,那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娱乐八卦,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的体育赛事,它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大众的眼球,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影响力?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大众文化背后的驱动力,比如媒体的传播作用、商业的推动、以及社会心理的需求。我预感,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曾经追逐过的那些“流行”,理解它们为何能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又为何最终会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流行音乐的演变史颇感兴趣,从卡带到CD,再到如今的数字流媒体,音乐的传播方式改变了,音乐本身的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将音乐作为切入点,讲述在大众文化热潮中,那些曾经响彻大街小巷的旋律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比如,当年那些偶像组合的出现,不仅带来了音乐上的冲击,更引领了粉丝经济的雏形,那种对明星的追捧和模仿,在当时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再比如,摇滚乐的兴盛,又带来了怎样的亚文化现象?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音乐如何与电影、时尚、甚至社会思潮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大众文化的向前发展。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跟着收音机里的歌声跳舞;演唱会上万人合唱的场景;以及那些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音乐专辑。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把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串联成一条关于音乐在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发展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