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文津阁四库全书(全一千五百册)-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 商务印

{RT}文津阁四库全书(全一千五百册)-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 商务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 ...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文津阁
  • 纪晓岚
  • 陆锡熊
  • 孙士毅
  • 陆费墀
  • 姚鼐
  • 朱筠
  • 古籍
  • 清代文献
  • 经史子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1002
商品编码:2973825430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3-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文津阁四库全书(全一千五百册) 作者 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
定价 600000.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51002 出版日期 2003-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79000多卷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的一套图书集成,
其编纂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
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历代所有的重要典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全套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按学科分四十四类编排,依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分色装潢,
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
采用代表中央皇权的黄色。《四库全书》共收书350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000多人编抄的《四库全书》 乾隆38年(1773),清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开始《四库全书》的编纂,
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熔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
召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一代宗师和大学者无不以毕生精力投入其中,
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前后十五年间,正式列名参与《四库全书》编撰的文人学者360多人,抄写人员不下3800人。
七阁珍藏的《四库全书》 乾隆 49年(1784),《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共抄成7部,
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尔后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
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底本存于京师翰林院
230多年后幸存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在其编纂完成后的 230余年中,历经战乱,屡遭噩运。
次战争期间,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所藏《四库全书》损失惨重。随后,在太平天国战乱中,
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均毁于兵火,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荡然无存。杭州文澜阁虽然没有遭到火焚的厄运,
但所藏《四库全书》散失严重,后经文人学士收集、补抄,才基本配齐,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化为灰烬,翰林院的《四库全书》底本也多被毁坏、流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残存的四库底本被劫掠出境,藏于英、法各国图书馆中。
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的藏本则几经辗转,所幸一直保留至今并基本完整。1949年,文渊阁《四库全书》被运往台湾。
留存大陆的文津、文溯两阁《四库全书》,现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省图书馆收藏。


   作者简介

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 经过四年的努力,由商务印书馆、
国家图书馆联袂合作的文化巨制———文津阁本《四库全书》面世。

这是正式批准、财政部拨专款印行的大陆所藏《四库全书》。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善的一部丛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权威资料。这本书的编纂历时数十年,网罗了自先秦至清代初年间,中国历代的重要典籍,涵盖了经、史、子、集四大类,几乎囊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文献。 一、《四库全书》的编纂背景与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乾隆皇帝亲自下令,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如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等,历经数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得以完成。编纂《四库全书》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保存国粹”,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校勘,纠正错误,厘清脉络,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库全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献整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体例严谨,分类科学,收录广泛,校勘精审,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文献体系,使人们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成就。《四库全书》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更是一座中华文化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启迪。 二、《四库全书》的构成与特点 《四库全书》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多种,约九万余卷,总计约三亿六千万字。它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进行分类,每部类下又细分若干小类,条理清晰,体系完整。 经部 涵盖了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 史部 收录了各类史书,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地理、职官、目录等,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子部 囊括了诸子百家著作,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医家、杂家等,展现了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集部 收集了历代文人学士的诗、词、赋、文等文学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四库全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严谨的校勘和考订。编纂者们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校正了原文的错误,补充了阙文,并对书籍的作者、版本、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和参考信息。 三、《四库全书》的价值与影响 《四库全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学术价值:《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了历代的重要典籍,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许多已经失传的珍贵古籍,通过《四库全书》得以保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可能。 2. 文化价值:《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通过《四库全书》,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创造力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3. 史料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四库全书》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其中大量的史书、文献,为我们揭示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历史学家们进行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石。 4. 语言文字价值:书中收录的大量古籍,为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演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古文字的演变到文体的发展,都能在《四库全书》中找到印证。 5. 思想启迪价值:尽管成书于几百年前,《四库全书》中的许多思想和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它所蕴含的处世之道、治国理念、学术精神,对于现代人认识自身、理解社会、探索人生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传,对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尽管在编纂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但其整体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四、研读《四库全书》的途径与方法 由于《四库全书》的浩瀚卷帙,普通读者想要全面研读,并非易事。然而,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依然可以从中受益。 选择重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四库全书》中的特定部分进行深入阅读。例如,对哲学感兴趣的,可以重点研读子部的相关著作;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关注集部的作品。 利用工具书:《四库全书》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目录、提要、考证等内容,这些本身就是重要的工具书。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学者编写的《四库全书》研究手册、导读等,来辅助理解。 版本选择:如今,《四库全书》有多种影印本和电子版。选择清晰易读的版本,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版本,其清晰的排版和高质量的影印,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循序渐进:阅读《四库全书》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急于求成。可以从一些较为简明的经典入手,逐渐深入,积累阅读经验。 结合现代研究:将《四库全书》中的原典与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穷的智慧。每一次对《四库全书》的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度体验。它不仅是学者们案头的常备典籍,也是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部鸿篇巨制并非轻松之作,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啃读。我通常是带着一个具体的问题去查阅其中的篇目,而不是从头到尾地通读。然而,每一次“定向爆破”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当我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时,书中不同卷册、不同作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构成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历史画面,远比单一的史书要丰富得多。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记录,而不是盲目接受。书中的编排逻辑也十分精妙,虽然内容庞杂,但通过清晰的分类和索引,倒也算得上是条理分明,体现了古代文献整理大师们高超的智慧。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品质确实彰显了大厂风范。纸张的质地、字体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尊重。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古籍文本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阅读疲劳,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本身。我很少见到如此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工程能保持如此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当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气息,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人对先人的治学精神油然而生敬意。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收藏家和研究者来说,拥有这样一套权威的、可靠的文本集,无疑是极大的幸事。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无可争议的、全面的知识底座。它就像是一张绘制精良的古代知识地图,我们所有的现代研究和探索,都可以基于这张地图进行拓展。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些电子资源来替代它,但很快就发现,纸质版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是电子数据难以完全替代的。那种一册册摆在面前的充实感,那种可以随意做批注、折角的自由,是数字化阅读无法给予的。它鼓励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性的读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是一套真正需要“用”起来的书籍,也是我书架上最值得骄傲的一份珍藏,每次看到它,都觉得自己离探究中华文明的真谛又近了一步。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知识宝库的大门,里面的内容之丰富、考据之精深,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还算不错,但翻开这部巨著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这部汇集了前人智慧的结晶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与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注释和考证,往往能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涵。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上的大学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读完一部分内容,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述,感受那种文字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分量——字面上的分量,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但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养分。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古代文学和哲学的部分,那些对儒家、道家思想的梳理和阐发,清晰而有条理,让我对传统思想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收录资料时力求完备,即便是流传不广的、偏门的文献也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整理。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极其可靠的研究参照系,每一次查阅都能找到精准的源头和详实的背景资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准确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