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明] 李时珍 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草纲目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明] 李时珍 中国华侨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时珍 著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中医药
  • 传统文化
  • 博物学
  • 图解
  • 全彩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明代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4197
商品编码:297382280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本草纲目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李时珍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4197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本草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学及博物学巨典。它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为一体,同时广泛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011年5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n

这部皇皇巨著的作者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出身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4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受父亲影响,便逐渐放弃科举考试,一心随父学医。李时珍白天跟父亲行医治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序列

n


n


n


n

七方

n

〔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n

〔王冰曰〕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热。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

n

〔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温凉仿此。

n

〔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n


n

【大方】

n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n

〔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

n

〔张从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n


n

【小方】

n

〔张从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

n

〔完素曰〕肝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

n


n

【缓方】

n

〔岐伯曰〕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n

〔王冰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

n

〔完素曰〕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

n

〔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

n

〔从正曰〕缓方有五: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件众多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

n


n

【急方】

n

〔完素曰〕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味厚则下泄,味薄则通气。气厚者为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故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汗是也。

n

〔好古曰〕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所当急。

n

〔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n


n

【奇方】

n

〔王冰曰〕单方也。

n

〔从正曰〕奇方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

n

〔完素曰〕假如小承气、调胃承气,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下而为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散而用之也。

n


n

【偶方】

n

〔从正曰〕偶方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谓之复方,皆病在下而远者宜之;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

n


n

【复方】

n

〔岐伯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n

〔好古曰〕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所谓十补一泄,数泄一补也。又伤寒见风脉,伤风得寒脉,为脉证不相应,宜以复方主之。

n

〔从正曰〕复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属是也。有本方之外别加余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属是也。有分两均齐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属是也。王太仆以偶为复方,今七方有偶又有复,岂非偶乃二方相合、复乃数方相合之谓乎?

n


n

十剂

n

〔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

n


n

【宣剂】

n

〔之才曰〕宜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n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入里,三阴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所谓壅也。三阴者,脾也。故必破气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

n

〔完素曰〕郁而不散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矣。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剂则瓜蒂、栀子之属是矣。发汗通表亦同。

n

〔好古曰〕《经》有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

n

〔时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是以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南星、橘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郁微则山楂、神麹以消之,甚则上涌下利以去之,皆宣剂也。

n


n

【重剂】

n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

n

〔从正曰〕重者,镇缒之谓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上,朱砂、水银、沉香、黄丹、寒水石之伦,皆体重也。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缒之。《经》云重者因而减之,贵其渐也。

n

〔时珍曰〕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铁粉、雄黄之类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之类以安其肾。大抵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独治怯也。故诸风掉眩及惊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为害,俱宜重剂以坠之。

n


n

【轻剂】

n

〔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n

〔从正曰〕风寒之邪,始客皮肤,头痛身热,宜解其表,《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痈疮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凡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导引按摩,皆汗法也。

n

〔时珍曰〕当作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外出,而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闭者,火热郁抑,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闭有二:一则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发为咽喉闭痛之证,宜辛凉之剂以扬散之,则闭自开;一则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发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也。下闭亦有二:有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行之证,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燥热伤肺,金气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证,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

n


n

【滑剂】

n

〔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n

〔完素曰〕涩则气着,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润利也。

n

〔从正曰〕大便燥结,宜麻仁、郁李之类;小便淋沥,宜葵子、滑石之类。前后不通,两阴俱闭也,名曰三焦约。约者,束也。宜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

n

〔时珍曰〕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此与木通、猪苓通以去滞相类而不同。木通、猪苓,淡泄之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类,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也。大便涩者,菠薐、牵牛之属;小便涩者,车前、榆皮之属;精窍涩者,黄檗、葵花之属;胞胎涩者,黄葵子、王不留行之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则半夏、茯苓之属;引疮毒自小便去者,则五叶藤、萱草根之属,皆滑剂也。

n


n

【补剂】

n

〔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n

〔杲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同者皆是也。

n

〔从正曰〕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

n

〔时珍曰〕《经》云:不足者补之。又云: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

n


n

【湿剂】

n

〔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n

〔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

n

〔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少有不同。《经》云辛以润之,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盐消味虽咸,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上药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独金化,盖有火以乘之,故非湿剂不能愈。

n

〔好古曰〕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

n

〔时珍曰〕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风热怫甚,则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养血则当归、地黄之属;生津则麦门冬、栝楼根之属;益精则苁蓉、枸杞之属。

n


n

【通剂】

n

〔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n

〔从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黄之属通之。痹痛郁滞,经隧不利,亦宜通之。

n

〔时珍曰〕滞,留滞也。湿热之邪留于气分,而为痛痹癃闭者,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是也。湿热之邪留于血分,而为痹痛肿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经》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

n


n

【泄剂】

n

〔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n

〔杲曰〕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能泄肺中之闭,又泄大肠。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肠胃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闭利大便。凡与二药同者皆然。

n

〔从正曰〕实则泻之。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n

〔时珍曰〕去闭当作去实。《经》云实者泻之,实则泻其子是矣。五脏五味皆有泻,不独葶苈、大黄也。肝实泻以芍药之酸,心实泻以甘草之甘,脾实泻以黄连之苦,肺实泻以石膏之辛,肾实泻以泽泻之咸,是矣。

n


n

【涩剂】

n

〔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n

〔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

n

〔从正曰〕寝汗不禁,涩以麻黄根、防风;滑泄不已,涩以豆蔻、枯矾、木贼、;喘嗽上奔,涩以乌梅、诃子。凡酸味同乎涩者,收敛之义也。

n

〔时珍曰〕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皆气脱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皆血脱也。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非涩药所能收也。

n


n

【燥剂】

n

〔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n

〔完素曰〕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桑皮之属。湿胜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渗之是也。

n

〔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檗、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岂独姜、附之俦为燥剂乎。

n

〔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经、在皮、在里。

n

〔时珍曰〕湿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生于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不独桑皮、小豆为燥剂也。湿去则燥,故谓之燥。

n

〔刘完素曰〕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产,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各随五脏之病证,而施药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剂有十。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此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规矩以为方圆。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如是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有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上窜而引药,蝉之性外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弩牙速产,以机发而不括也;杵糠下噎,以杵筑下也,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独活不摇风,可以治风,所谓因其所胜而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恍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足也如此。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如此。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蓬蘽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所以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n


n


n

五味宜忌

n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n


n

【五欲】

n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n


n

【五宜】

n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栗、藿。

n


n

【五禁】

n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n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n

〔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以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也。

n


n

【五走】

n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

n


n

【五伤】

n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n


n

【五过】

n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n

〔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n


序言



华夏千年医道精华,寻真探源养生智慧——《神农本草经》精要解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智慧,在医药养生领域留下了璀璨的篇章。其中,《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更是被誉为“本草学之祖”,是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基石。这部古老典籍,凝结了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实验与总结,为后世历代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临床经验。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读《神农本草经》的精髓,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探寻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一、溯源与体系:《神农本草经》的诞生与格局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虽学界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在汉代完成的。其内容相传为炎帝神农氏所尝百草、辨识药性后,由后人汇集整理而成。这部著作并非简单的药物罗列,而是建立在当时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药物学理论。 全书共收录药物365种,取意于一年365天,寓意着药物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这些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神农本草经》最具特色的分类体系之一,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性质的深刻认识: 上药一百二十种,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上品药物,侧重于滋补强壮,扶正固本,旨在“养命”,通过调和人体精气,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它们性质温和,药性平和,无毒性,长期服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部分药物是养生的基础,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生动体现,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中药一百二十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中品药物,则侧重于“养性”,即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治疗疾病。这部分药物或有轻微毒性,或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斟酌其宜”地使用,用量和配伍都需谨慎。它们能够纠正机体的失衡,恢复脏腑功能,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药一百二十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下品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病”,针对具体的病症进行治疗。这部分药物往往毒性较强,或药力峻猛,不可长期服用,必须在辨证准确、症情紧急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以求速效。它们是中医“急则治标”原则的体现,能够迅速解除病痛。 这种“三品”分类法,不仅体现了药物的安全性与应用范围,更蕴含了深刻的用药哲学:先求养生,后求养性,再求治病。它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首先关注养生保健,通过饮食、起居等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当出现生理功能失调时,再运用中品药物进行调理,而将下品药物留待疾病危重之时使用。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健康观,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理念不谋而合。 二、核心价值:精气神与五行思想的药物学阐释 《神农本草经》虽然成书于文字记载尚不普及的时代,其思想深度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经验累积。它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神”和“五行”等核心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之中。 精、气、神理论在药物中的体现: 古人认为,人体的健康维系于精、气、神三者的充盈与和谐。“精”代表着生命的物质基础,如精血津液;“气”代表着生命活动的功能动力,如气息、脏腑之气;“神”则代表着生命的主宰,如精神意识。在《神农本草经》中,许多药物被赋予了“益精”、“补气”、“养神”的功效。例如,一些滋补类药物能够“益精填髓”,一些补气类药物能够“助阳益气”,还有一些安神类药物能够“宁心安神”。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微观层面,调整生命物质与功能,进而影响精神状态的深刻认识。 五行学说的应用: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神农本草经》也将这一思想贯穿于药物的认识之中。虽然书中并未直接将药物一一对应五行,但药物的“性味”(寒、热、温、凉、平,以及酸、苦、甘、辛、咸)与五脏、五气、五味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药物的寒热温凉,则与人体的寒热虚实相互制约。通过五味、五性与脏腑的对应,医者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能够“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药物,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的目的。这种将药物属性与人体生理功能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 三、辨证论治的滥觞:味、性、归经的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所确立的药物“味、性、归经”理论,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药味与药性: 药味(酸、苦、甘、辛、咸)和药性(寒、热、温、凉、平)是认识药物最基本的属性。《神农本草经》详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味与性,并阐述了其对人体的影响。例如,“甘者缓,缓可去急;辛者散,散可去聚;酸者收,收可去散;苦者泄,泄可去燥;咸者软,软可去结。”这些简练而精辟的描述,概括了药物不同味道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治疗作用。同样,寒、热、温、凉等药性,则决定了药物的适应症,如寒性药物多用于治疗热证,热性药物则用于治疗寒证。 归经理论的萌芽: 虽《神农本草经》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十二经络”归经理论,但其已显露出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人体特定脏腑和经络的思想。书中部分药物的功效描述,已暗含了其对特定脏腑的调整作用,如“益肝”、“补肾”、“和胃”等。这种“有的放矢”的用药思路,为后人发展出“归经”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起点。归经理论的建立,使得药物的作用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能够“引药就近”、“引药就虚”、“引药就实”,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从“治未病”到“天人合一” 《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哲学。 “治未病”思想的先驱: 如前所述,上品药物“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这正是“治未病”思想的生动实践。它强调在身体未病之时,通过温和的滋补,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使身体达到一种健康平衡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的理念高度契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即“人与天地相参也”。药物的运用,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例如,冬季适宜服用温补的药物以“养阳”,夏季则适宜服用清凉的药物以“泻火”。这种将人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人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合理的用药和生活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身心健康。 五、结语:穿越时空的智慧宝藏 《神农本草经》作为一本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经典,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它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对药物的精细化认识,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至今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疾病的预防。《神农本草经》中的养生智慧,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自然,尊重生命规律,通过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调适情志等方式,主动维护自身的健康。同时,其严谨的药物学理论,也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神农本草经》,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更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发掘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文化,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注入更深厚的智慧与力量。这部古老典籍,穿越时空,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个追求健康与和谐的人去细细品味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李时珍先生的原著内容有所耳闻,但更多的是一种敬仰,而非深入了解。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才体会到这部巨著的博大精深,它远超出了我们通常认为的“药物大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地理学、博物学、化学初探甚至社会民俗的百科全书。我个人非常欣赏其中对许多物产的详尽描述,不仅仅记录了它们用于治病的功效,还记录了它们的生长环境、采集时节,甚至采集者的经验之谈。这种全方位的记录方式,展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深入骨髓的观察和尊重。读着那些关于偏远地区物产的记载,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李时珍先生跋山涉水的艰辛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的熏陶。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探索,需要的是耐心、细致和广博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色彩搭配,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自己品味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我尤其喜欢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有些版本的书页薄得一翻就容易撕裂,这本的纸张厚实且富有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很快就会变得破旧。而且,内页的印刷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细微的图文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古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分辨出其中的纹理和构造。我记得我特意找来对比过好几个版本,这个“全彩图解版”在视觉呈现上绝对是佼佼者,它不是那种为了彩色而彩色的堆砌,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让那些复杂的药材形态跃然纸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种用心打磨出来的实体书,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经典知识的尊重和传承的热忱,比起那些廉价的简化版,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能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阅读体验,远非电子阅读器所能比拟的温暖和厚重感。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门外汉”的边缘徘徊状态,很多名词和原理对我来说就像是阅读天书一般晦涩难懂。然而,正是因为这本书配备了详尽的图解,才让我找到了进入这个宏大知识体系的“钥匙”。我记得有一次查阅某种草药的功效时,文字描述了半天,我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但当我看到配图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那些精细入微的植物解剖图、动物形态图,甚至涉及到炮制过程的步骤图,都以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仿佛李时珍先生亲自在旁边耐心讲解一般。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那些复杂药性相生相克的理解速度和记忆深度。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药理知识,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无疑是最友善、最高效的学习路径。我甚至开始期待能将这套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养生实践中去,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编校质量真的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我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对于那些同名异物或形似物,书中标注的鉴别方法非常清晰,这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避免因混淆药材而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书中区分几种相似的根茎类药材时,不仅描述了外部特征,还特别指出了内部纹理的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是很多匆忙付梓的再版本中常常被忽略的重点。此外,排版的留白处理得当,行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整体而言,它成功地将一部数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面貌呈现出来,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药学或者博物学抱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甚至可以说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我必须得赞扬一下这次出版社在内容编排上的结构调整,它显然是在努力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又极力保持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很多古籍在现代再版时,常常陷入“过于学术化”或“过度简化”的两个极端。但这个版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保留了原著的条理清晰的分类体系,没有随意打乱原有的章法结构,这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关键的注释和解释部分,编辑团队又巧妙地穿插了现代科学的验证或补充说明,这些“现代注脚”的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精准,既没有喧宾夺主,又为理解那些历史悠久的术语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这种亦步亦趋又不失创新的编排思路,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了对经典的敬畏,又充满了探索新知的乐趣。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沉重的古书,而是在与一位古代的大学者,通过现代的媒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入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