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 九州出版社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 九州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崇年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哲学
  • 文化
  • 对话
  • 宗教
  • 阎崇年
  • 星云大师
  • 合掌录
  • 中国佛教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0028
商品编码:297384370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

定价:48.00元

作者:阎崇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08500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讲史·谈禅·养生·修心·悟道

历史学家与佛教宗师合掌相聚

——海峡的此岸与彼岸

——文化的史家与佛家

——社会的传史与弘法

内容提要


本书是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和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对话辑集。二位大家畅谈了人生、历史、哲学、宗教、读书、文学艺术、修心养生等诸多话题。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如水流月明,启发人心,给人禅悦与智慧。2009年初版,此为增订版。新补文字若干,结构略作调整,修订文字多处,印装更为精美。

目录


缘 起

篇 苦旅

初历苦难,祸兮福兮

喜舍才快乐

常怀感恩心

一句承诺,一生辉煌

千生万死,始获新生

让生命感动 0

第二篇 说史

女中英杰孝庄太后

多情天子顺治帝

千年一帝说康熙

太平天国论成败

农民义军二雄杰

清朝的兴盛衰亡

臣子的四副嘴脸

士之风骨与情怀

后宫佳丽喜与悲

人类历史的分期

第三篇 事理

以无为有,有无相生

禅之中道,儒之中庸

事理圆融,契理契机

法非善恶,善恶是法

生权平等,和而不同

人生四合,天地人己

无心插柳,绿柳成荫

第四篇 放下

人生三百岁

好的财富

吃苦当吃补

该放下时就放下

眼观鼻,鼻观心

以道相处,以法结交

谦尊而光,人之美德

成就归大众

朋友有四品

须交畏友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感人至深的《十修歌》

第五篇 悟道

心灵觉“悟”重要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门“三毒”贪瞋痴

因果五层次

涅槃与至善

佛教人间化

和尚和尚,和者为尚

佛教之五乘

第六篇 艺文

看小说悟人生

与文字结缘

书法之情趣

禅师与禅诗

艺术弘佛法

艺术与人生

第七篇 读书

读书之“四要”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与书为友,开卷有益

忙碌人生的床头书

读书的经验与境界

建设书香社会

第八篇 身心

民以食为天

吃素的真义

“以病为友”

健康的妙诀

心病还须心药医

养生、养心与养性

健康与长寿

第九篇 和合

万众一心,和谐发展

和合钟声和谐音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附录

《百年佛缘》读星云大师

惟善为宝 止于至善

后 记

《合掌录》(增订版)编辑感悟

作者介绍



阎崇年,清史学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颁发特殊津贴。先后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和《康熙大帝》等系列讲座。

星云大师,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12岁于南京栖霞山寺出家。1967年在台湾创建佛光山,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学校、育幼院、医院、佛光精舍、电台、电视台、慈悲基金会等各种机构,致力于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发展。

文摘






序言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 一、 凝视历史,洞察当下: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智慧交锋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并非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一本宗教论述的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时空、融汇中西、纵横古今的深邃对话。本书汇集了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与国际著名佛教高僧星云大师之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交流,通过对各自领域精深造诣的碰撞,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演进规律、文化的传承脉络以及人生的智慧哲理。 阎崇年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识底蕴和生动幽默的讲解风格,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明清史的解读,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细致的入微,总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他的著作和讲座,如同一面透视历史的棱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看见那些被遗忘的细节,理解那些被误读的事件,从而获得对历史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星云大师,作为国际佛光山开山宗长,不仅是当代佛教界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更是将佛教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杰出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提倡“佛光普照,法水长流”,其思想融合了东方智慧与普世价值,对现代社会的人生困境、精神追求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大师的言行,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安宁与方向。 《合掌录》正是这场跨越学科界限、思想碰撞的结晶。阎崇年教授以其历史学家的敏锐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星云大师则以其佛学家的智慧,洞察人心的起伏变化,指引人们在生命的长路上抵达彼岸。当历史的宏大叙事遇上生命的内在求索,当理性的分析与慈悲的关怀交织,便诞生了这本书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对话。 本书的“增订版”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精益求精,注入了新的思想火花与更广阔的视野。它不仅是对过往对话的梳理与升华,更是对时代新课题的回应,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期许。每一篇对话,都如同一次思想的远足,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在智慧的光芒下启迪。 二、 历史的镜鉴与文化的传承:从“前人”到“我们”的思考 阎崇年教授在《合掌录》中,往往以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走向为切入点,引申出对人性、权力、文化等诸多层面的深刻洞见。他或许会从某个朝代的兴衰,谈到领导者的决策失误,进而引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许会从某个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解读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妙解读,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演。 星云大师则以其宏大的慈悲心和深厚的佛学智慧,回应阎教授提出的历史命题。他或许会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谈到众生的业力与因果,强调放下执念、慈悲为怀的重要性;他或许会从历史的纷争与苦难,引申出“缘起性空”的佛法真谛,教导人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无常,如何在痛苦中寻找解脱之道。大师的回答,常常蕴含着超越世俗的智慧,引导读者跳出历史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维度来审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阎教授的问题,常常带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与求索;而大师的解答,则饱含佛学家的慈悲与圆融。在对话中,我们能看到历史的“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教训,也能看到“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阎教授的提问,可能是关于一个朝代的衰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大师的回答,则可能是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合掌录》的“增订版”,更是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不仅回顾了过往的历史,更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将古老的智慧应用于解决现代的难题。例如,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和日益增长的物质压力时,大师的智慧能否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冲突时,历史的经验又能否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提供借鉴?这些问题,都在“增订版”中得到了更深入的探讨。 三、 人生哲思与心灵的皈依:从“何去何从”到“自在安详” 《合掌录》所探讨的内容,远不止于历史与文化。在阎崇年教授的引导下,对话常常会触及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何而活?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定? 阎教授作为一位洞察世事人情史的学者,他或许会从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分析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考量,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最终结果。他或许会剖析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跌宕,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的提问,常常直指人性的弱点与欲望,以及这些弱点与欲望如何影响着个体乃至社会的命运。 而星云大师,则以其深刻的佛学洞察,为这些人生叩问提供温润而坚实的答案。他或许会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解释“无常”的真谛,帮助人们坦然面对生命的短暂与变迁;他或许会以“慈悲”为核心,引导人们放下我执,关爱他人,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丰盈。大师的教诲,常常如甘露般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在迷茫中指引方向,在痛苦中给予力量。 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启迪。它鼓励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当你读到阎教授从历史人物的得失中,提炼出的关于“选择”的智慧时,你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当你读到星云大师关于“放下”的开示时,你可能会开始尝试卸下内心的包袱,获得更轻松自在的心境。 “增订版”更是将这种人生哲思融入了更广泛的社会语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焦虑与迷失。本书的增订内容,或许会更直接地回应这些现代人的困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灵指引。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善良,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乐观与希望。 四、 结语:一盏智慧的长明灯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就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它汇集了历史的深刻与宗教的慈悲,交织着学者的严谨与僧者的圆融。阅读此书,如同与两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在历史的镜鉴中审视人生,在人生的哲思中汲取力量,最终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敞开一扇通往智慧之门。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获得启迪,并最终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活出更加丰盈、更加自在的人生。无论是对历史的探索,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它将成为你生命旅途中的一盏长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你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处理得相当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其舒适。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质感有一定要求的人,很多时候,一本内容再好的书,如果排版粗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而九州出版社的这版,显然是在细节上花了心思的。特别是对话中引用的那些典故或者历史背景,都有相应的注释或脚注,尽管我没有刻意去查阅所有背景资料,但这种严谨的态度本身就让人感到信赖。更让我惊喜的是,两位对话者的语速感和语气特点,竟然能被文字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你几乎可以想象出星云大师在说到某处时,那种语重心长、抑扬顿挫的感觉,以及阎先生在追问时,那种温和却坚定的推进。这种文字层面的“情境再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者,而更像是无声的参与者,与两位智者共同经历了这场思想的漫步。我常常在阅读一些访谈录时,会因为文字过于平铺直叙而感到枯燥,但在这本书里,文字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氛围和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神化”任何一方。它呈现的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智者形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各种标签和光环所迷惑,对那些被奉为偶像的人物,我们往往不敢提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质疑,生怕显得自己不够虔诚或者没有文化。但在这场对话中,我看到的是两个真诚的个体,他们坦诚地讨论困惑,分享感悟,甚至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关切与思考。比如,他们谈论到现代社会对“快”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异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中,藏着对当下世界深深的体恤与悲悯。我个人觉得,这种将深奥哲理融入日常语境的能力,是真正高手的标志。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智慧结晶。读完后,我没有觉得被灌输了什么教条,反而是获得了某种内心平静的力量,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呼吸,整理了那些杂乱无章的心绪。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迷茫,或者在家庭关系中感到疲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跳出“小我”的视角,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正在努力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在哪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疗愈。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就让人心生敬意。我通常对访谈录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少了点深度,或者说,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寒暄和礼节性的问答上,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然而,这一次我竟然被吸引住了。不是因为我对佛教有多么精深的了解,而是那种对话本身散发出的智慧光芒。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禅房里,听着两位极具思想分量的长者娓娓道来,他们谈论的议题跨越了世俗的纷扰,触及到生命的本质、人性的幽微之处,以及如何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灵魂。星云大师的开示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为你指点迷津,让你觉得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学命题,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而阎崇年先生的提问,则显得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他总能恰到好处地切入核心,引导话题向更深层次发展,避免了泛泛而谈的陷阱。这种一问一答的结构,反而让内容的张力更足,逻辑链条也更加清晰易懂,即便是初涉佛学或文化思辨的读者,也能跟上他们的思想节奏,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食粮。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让两种不同领域但都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得以碰撞、融合,最终呈现给我们一幅关于现代精神生活图景的精致画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独特魅力在于,它能激发你自身的反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大师思想的膜拜上。很多宗教或哲学的书籍,要么是倡导某种信仰体系,要么是阐述一套复杂的理论,让你感觉需要成为“信徒”或“学者”才能理解。但《合掌录》的对话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思想碰撞练习”。它所探讨的议题,比如“放下执念”、“慈悲的实践”、“如何面对无常”,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困境。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问答,把这些问题摊开来,让我们自己去触摸、去感受。比如,当谈及如何处理人际冲突时,大师的回答往往不是教条式的“要忍让”,而是从更宏观的“缘起”角度去解构冲突的形成,这一下子就拔高了解决问题的层次。我读到一些段落时,会忍不住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在脑海中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答案树”。这种主动参与、构建理解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更有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强大的起点,指引我们继续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探索。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份审视的心态,因为名家对话往往容易变成“名义上的合作”,双方都在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得对话缺乏真正的火花。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两位对话者展现出的相互尊重和对真理的共同追求,创造了一种极高密度的精神交流空间。我特别留意了他们探讨的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性的冲突”的部分。在这个高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如何既能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至于迷失了我们立足的文化之根?他们的讨论没有给出简单的二元对立答案,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处理复杂议题的细腻手法,体现了两位知识分子的深刻洞察力。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深夜里独自品读的孤僻之作,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人文精神、对生命价值有严肃思考的现代人,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我甚至认为,这本书适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企业高管培训的阅读材料,因为它所培养的,是对复杂世界进行多维度思考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