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道德经新解全译本
:32.80元
售价:22.3元,便宜10.5元,折扣67
作者:;倪可 注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3912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一部影响中国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经典巨著
n《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n★忠实原著的译注,精彩生动的解析
n《道德经新解全译本》完整地保留原著的各个章节,精彩的译文和解析忠实地体现了原著的创作精髓。精装印刷,巧妙装帧,是值得所有国学爱好者珍藏的经典之作。
n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五千文》,为春秋时期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新解全译本》以独到的视野和朴素的笔调,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深入的解读,以此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帮助人们走出生活与情感的困惑的力作。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nn
倪可,国学讲师,国学领导力专家,易学应用专家,长期致力于国学、佛学、道学、易经研究,致力于东方思维模型的研究,广泛融通现代物理学科技知识,“现代科学易经”的提倡者与推广者,“风水战略”思维的开创者,提出“地理风水、社会风水、行为风水、心态风水”的“和(即心即物)”文化模型。
n章道可道,非常道
n原文
n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名④可名⑤,非常名。无名⑥,天地之始。有名⑦,万物之母。故常⑧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n注释
n①道: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n②道:道白。
n③常:常规的,一般的。
n④名:事物的变现形式。
n⑤名:说明。
n⑥无名:没有形的。
n⑦有名:有形的。
n⑧常:经常。
n⑨徼:边际,轨迹。
n⑩玄:幽深,奥妙,高深莫测。
n译文
n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可以用言词来表达的,它不是一般的“道”;“名”是可以用文字来阐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没有欲望,可以从无形中去体悟“道”的微细奥妙;经常抱有欲望,可以从有形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轨迹。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幽深而幽深,是洞悉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户。
n老聃智慧
n《道德经》开篇便讲“道”。这个“道”,即天象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事吉凶祸福的规律。《道德经》用“道”构造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说明宇宙,说明社会,说明人生。
n宇宙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觉得它就像是一部无字天书,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有人觉得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也有人觉得它像一个腼腆含蓄的闺中少女。
n其实,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终存在着,永不停息地演变着。变化是的,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变化的规律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n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而且这种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但早在几千年前,就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命题。如果用一种“道”去对应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那是徒劳无功的;如果用一种“名”去印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那是无济于事的。
n从总体上来说,今人应该比古人聪明,因为今人的知识结构和物质文明,远远了古人。然而,现在人们考虑问题,往往强调逻辑思维,似乎这种思维方式为严谨、为科学。殊不知,逻辑思维是平面的,仅局限于一维至二维的尺度。相对来说,逻辑思维的内容是简单的,而形式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现在的数理逻辑,完全可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描述,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脑甚至能取代人脑,可以展示出一种有序的操控运算系统,将数理逻辑描述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一旦出现无序的现象,电子计算机便会束手无策,逻辑演算也只能搁浅了。
n从某种角度来说,古人又也许比今人聪明。古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逻辑思维,同时也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感知思维等。所谓“感知思维”,是感官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能够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释迎牟尼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悟透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而成佛;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捕捉到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道”。
n我们生活在三维时空层次,对《道德经》中的“虚”和“无”等描述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的感知思维能力,仅凭有限的感官要去认识“虚”和“无”,能够对它定形、定量、定性吗?不能。不能,只能说明我们的感官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不对,并不能说明“虚”和“无”不存在。
n基本上,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觉到冷热。谁也不能否认自己感官所接触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思维判断的标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但人们无法超脱自己生活中的实物环境,去探索“虚”和“无”的更大领域。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接受这一概念。这并不是保守或顽固不化,因为人的感官确实无法感知“虚”和“无”。
n逻辑思维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其前提是人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因此,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东西,便怀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逻辑思维又可称为“线性思维”,它只能认识在一个水平线上发现的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宇宙的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层次,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的层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看到一百万光年范围内的宇宙运动,但要想了解一亿光年乃至一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地球上任何仪器就都不管用了。而一个“道”字,则涵盖了宇宙的无穷。
n所说的“道”,是万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没有一刻处于静态,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了整个宇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道”却时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甚至连因果都没有。人们概念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人们印象中的物质世界,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只有“道”能总括一体,因为它是永恒的。
n章是《道德经》全书的总纲,“道”则是贯串全书的灵魂。
n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经》“道”的精髓,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连释“道”的意义,而应从全章乃至全书所阐述的整体思想上去理解和认识其确切的含义。
n这一点,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做到了。他在注《道德经解》上篇章时指出:
n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
n人求“实”而知万物生成于天地阴阳造化,其本源则为“虚’“无”之“道”。“实”与“虚”及“有”与“无”,都相对立而存在。随着人的感知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虚”可能变成“实’,“无”可能变成“有”,这时人们对“道”的认识,就会比现在深刻得多了。
n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众多译注本中,算是相当有特色的一类。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充满生僻的术语和拗口的句式;但它也绝非那种轻飘飘、只求通俗而牺牲深度的白话翻译。作者的文笔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流畅与韵律感。读起来,你会感觉仿佛置身于一条清澈的河流中,水流平缓而有力,既能清晰地辨认出河床下的每一块卵石(即原文的精髓),又能享受到顺流而下的轻快感。尤其是在解释那些关于“无为”、“道法自然”等抽象概念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自然界的意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类比,使得原本高深的哲学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生命力。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经典著作的解读版本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新解”往往流于牵强附会,或是过度地将现代观念强加于古老的智慧之上。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原文时展现出的那种扎实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着实令我感到惊喜。他似乎并没有急于“翻新”或“颠覆”原有的理解,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首先确保你完全理解了老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措辞的本意,然后才逐步引导你思考这些古老哲理在当下社会情境中的投射与回响。这种循序渐进、立足经典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个核心概念的层层剖析,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胜于那些浮于表面的时髦解读。
评分从编排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体系构建非常清晰合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文罗列和逐句翻译,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会先提出本章的核心议题,然后是原文,紧接着是详细的解释和扩展性的讨论,最后往往还会附带一些延伸思考或是历史典故的佐证,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后世的。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率。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注释中引用的其他诸子百家的观点来反衬老子思想的独特性,这种横向的比较分析,使得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于整个先秦思想图谱之中进行审视。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研究古典哲学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既能满足入门者的需求,也能为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考的支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书页的排版也下足了功夫,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字体变化,清晰而有层次感,引导着读者的视线自然地流淌。装帧的硬壳封面选用了一种哑光处理的材质,触感温润,上面烫金的标题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大气。我想,这本书的制作者一定是对阅读体验有着极高的追求,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这种用心做出来的书,光是摆在书架上,都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深远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去。
评分购买和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把开启内心宁静的钥匙。在这个信息爆炸、焦虑弥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忘记了向内探索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在探讨如何面对得失、如何处理人际间的冲突时,其洞察力之深刻,简直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了问题的核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生节奏的深刻体悟。它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晨曦中与你进行的低语交流,不带评判,只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更具韧性、更能与万物和谐共存的视角。这种哲学力量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读完后,我的心境似乎沉淀了不少,看待日常纷扰的心态也变得更加从容和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