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艾森豪威尔 传 刘珍丽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正版新书--艾森豪威尔 传 刘珍丽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珍丽 著
图书标签:
  • 艾森豪威尔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政治
  • 军事
  • 美国历史
  • 刘珍丽
  • 吉林出版集团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6357904
商品编码:297410759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艾森豪威尔 传

定价:29.80元

作者:刘珍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46357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美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其中之一;在所有五星上将中,他是晋升快的一个,从上校到五星上将仅用了4年时间;而且,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作为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诺曼底战役是他一生中辉煌的胜利,这一战役使他的声誉达到*,使他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有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位不太成功的总统。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出现冲突、麦卡锡主义、经济低迷等情况,而住国际方断,则因为冷战局势的恶化使美国陷入危机。 “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

目录


章 德国人的后裔
 1.艾森豪威尔家族
 2.多彩的童年
 3.青年时期的教育
 4.难忘的毕业典礼
 5.西点的明星
 6.告别西点
第二章 壮志难酬
 1.丘比特之箭
 2.一战的挫折
 3.康纳将军的赏识
 4.在陆军部
 5.菲律宾的日子
第三章 战争中的新星
 1.备战的日子
 2.马歇尔的提携
 3.出任欧战区总司令
 4.登陆北非
 5.盟军内部的分歧
 6.鏖战突尼斯
第四章 向意大利进军
 1.希特勒落入圈套
 2.西西里战役
 3.巴顿风波
 4.意大利投降
第五章 诺曼底登陆
 1.当选远征军司令
 ……
第六章 解放巴黎
第七章 向德国本土进军
第八章 从将军到总统
第九章 入言白宫
第十章 告别白宫
附录 艾森豪威尔大事年表

作者介绍


  刘玲丽:黄冈师范中文系毕业,自由撰稿人,曾任骆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图书编辑,参与和出版了《北纬三十六度》、《婆婆凶猛》等图书。

文摘


序言



帝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二战风云中的领袖群像 一、硝烟中的远见者:罗斯福与新政的遗产 1929年的“大萧条”如同猛烈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在这场经济灾难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然而,正是从这片焦土之上,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开启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篇章——“新政”。 本书将深入剖析罗斯福如何运用国家干预的力量,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公共工程项目,以及对金融系统的严格监管,逐步将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重新拉回正轨。我们不仅关注那些标志性的“百日新政”法案,更将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逻辑,以及“炉边谈话”这一创新性的沟通方式,如何重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罗斯福的政治遗产,不仅仅是经济复苏的记录,更是现代福利国家理念在美国生根发芽的关键时刻。 然而,在内政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国际局势的暗流正在汹涌。面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日本在东方的野心,罗斯福政府在“孤立主义”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如何艰难地调整外交策略?本书将详述从《租借法案》到“大西洋宪章”的每一步试探与决策,描绘一位力图避免卷入战争,却又深知世界命运与之息息相关的领袖的内心挣扎与战略布局。 二、风暴的中心:丘吉尔与不列颠的孤岛抗争 当欧洲大陆的防线在德军的“闪电战”下节节败退,英国的命运悬于一线之际,温斯顿·丘吉尔毅然接过了首相的重担。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士气低落、物资短缺、随时可能遭受登陆的孤立王国。 本书将聚焦于丘吉尔在“不列颠之战”期间所展现出的惊人领导力。他的演讲不仅仅是鼓舞人心的口号,更是精准的战略宣言,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钢铁意志的体现。我们将详细分析皇家空军(RAF)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雷达技术的辅助下,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Luftwaffe)的轮番轰炸,保卫了英格兰的天空。这场空战的胜利,被普遍认为是二战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粉碎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迷梦,为后续盟军的集结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 丘吉尔的外交手腕同样值得深入研究。他如何游说美国,克服了罗斯福政府内部的疑虑,确保了英国能够持续获得关键的战略物资?他与斯大林的复杂关系——一个坚定的反共主义者,如何为了共同的敌人,与莫斯科建立起必要的、却又充满猜忌的战时联盟?这些高风险的政治平衡术,构成了战时外交史上最引人入胜的一章。 三、东方的主宰:斯大林与残酷的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的爆发,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推入了极其惨烈的卫国战争深渊。本书将以宏大的视角,还原苏德战场从最初的灾难性溃败到最终的全面反攻的残酷历程。 我们将审视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指挥失误,以及由此导致的数百万苏军的被俘和牺牲。然而,在最黑暗的时刻,斯大林展现出其作为铁腕统治者的另一面:对战争机器的绝对动员能力和对反抗精神的强硬压制与激发。 本书将详细描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略意义和惨烈程度。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城市争夺战,而是检验了两个极端意识形态和军事机器的意志极限。从马马耶夫高地的血战,到包围第六集团军的“天王星行动”,我们将揭示苏军如何在极端的条件下,通过牺牲和坚韧,最终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东线战局。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斯大林在战争期间对内部异见的清洗和对盟国承诺的复杂履行,理解苏维埃政权在民族存亡关头所采取的铁血手段。 四、熔炉中的战略家:麦克阿瑟与太平洋的跳岛战术 在遥远的太平洋战场,美国面对的是一个文化迥异、作战风格悍不畏死的敌人——日本帝国。本书将侧重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区指挥官的战略选择和性格冲突。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位以其强烈的个人魅力和对东方法律的深刻理解而著称的将领,如何规划了对抗日本的战略蓝图?我们将详细解析“跳岛战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战中的应用。这一战术摒弃了正面强攻日军重兵防守的岛屿,转而选择性地夺取战略要地,以切断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形成对日本本土的逐步逼近。瓜岛、塔兰纳群岛、硫磺岛的血战,无不体现了这一战略的残酷代价与最终的有效性。 我们还将探讨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撤退与回归的复杂叙事。1942年他被迫离开巴丹半岛时所许下的“我必归来”的誓言,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对美国在亚洲信誉的承诺。他的指挥风格中的自信与傲慢,在太平洋战场上时而成为动力,时而也引发了与海军将领之间的摩擦与争论。 五、战后世界的塑造者:雅尔塔与波茨坦的权力博弈 随着战争进入尾声,战胜国的领导人开始面对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在废墟之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本书将聚焦于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期间,罗斯福、丘吉尔(后被艾德礼取代)与斯大林之间紧张的权力对话。 这些秘密会晤的内容,远非简单的战后领土划分。它们是关于意识形态、势力范围和未来国际机构构建的终极较量。本书将细致还原各国代表在关键议题上的立场、妥协与坚持:关于德国的划分与非军事化、波兰的边界争议、以及对联合国的设立的最终框架。这些决定如何为随后的冷战埋下了伏笔?领导人们在会议桌上做出的权衡,对未来半个世纪的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何种不可逆转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关键领袖及其决策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二战史画卷——它不仅关乎战场的厮杀,更关乎政治手腕、战略远见以及在空前危机中,人类如何运用其智慧与勇气,去定义和重塑整个世界的命运。这是一个关于权力、责任与历史选择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发现衡量一本传记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能否提供“新视角”或者“新解读”。很多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书籍,无非是重复前人已有的观点,读起来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在解读某些关键决策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它并没有回避人物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反而敢于直面那些常常被光环掩盖的阴影面。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克制,既保证了史实的严谨性,又没有让繁复的脚注和引文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平衡的拿捏,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也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统一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文,也不是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一座连接两者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是关于“领导力”的本质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谈论各种管理技巧和领导力模型,但真正伟大的领导者是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做出最终决断的?这本书通过详实的事例,展现了从一个军事指挥官成长为一位国家最高决策者的漫长历程中,所需要的那些超越纯粹智力的品质——比如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团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公众情绪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他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他是如何做到的”以及“为什么他会选择那样做”。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剖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历史领域本身,对于任何从事复杂组织管理或希望提升个人决策能力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都有了新的深度。

评分

我通常对长篇传记有点畏惧,因为它们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信息。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时间线索处理得非常清晰,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像是在完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拼图,每个章节都紧密相连,但又各自独立成篇,使得即使是零碎的时间也能进行有效的阅读。作者在描述复杂的外交谈判和军事部署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战略意图变得平易近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叙事节奏,并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对于想系统了解一位关键历史人物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友好度,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最近对二战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的人物决策对我们现在理解世界格局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读完一些零散的资料后,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系统性、深入剖析那个时代核心决策者的著作来梳理我的认知。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显得尤为老练,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编年史,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决策的微观脉络结合起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人物在关键历史节点上那种内心的挣扎与权衡,那种“进退之间皆是历史”的张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我之前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有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可以追溯,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至关重要。这种深度挖掘和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那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堆既定事实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触感很舒服,这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读历史人物传记这种略显厚重的题材,也不会让人感到阅读疲劳。通常,一本好的传记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它能直接影响读者是否愿意拿起这本书,并且坚持读下去。看得出来,出版社在这次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从印刷的清晰度到装订的牢固程度,都体现了对品质的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阅读体验一下子从“仅仅是获取信息”提升到了“享受阅读过程”的层面,非常值得肯定。我甚至忍不住想,如果每一本历史类书籍都能有这样的制作水准,那阅读的热情绝对能被点燃得更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