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原書第11版) | 作者 | (美)科茲比,(美)貝茨,張彤 |
| 定價 | 60.00元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1468523 | 齣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由保羅C.科茲比、斯科特C.貝茨所著的《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原書第11版)》是行為研究方法的係統教材,從如何理解行為到研究方法的選取,統計分析到論文的撰寫,作者都詳細地敘述:用實例講解,精細到每個語句的錶述及注意事項。為你的研究工作和學習提供非常詳盡的參考。本書適閤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學、社會學及教育學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
| 譯者序 作者簡介 前言 第1章 科學地理解行為 1.1 研究方法的使用 1.2 科學方法 1.3 行為科學的目的 1.4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第2章 從哪裏開始 2.1 假設與預測 2.2 我們研究誰:關於術語的注釋 2.3 想法的來源 2.4 圖書館研究 2.5研究論文的剖析 第3章 道德研究 3.1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3.2 貝爾濛報告 3.3 評估風險與利益 3.4 知情同意 3.5 事後解說的重要性 3.6 替代欺術的備擇方法 3.7 公正與參與者選擇 3.8 研究者的承諾 3.9 聯邦法規與機構審查委員會 3.10 APA的道德規範 3.11 用人參與者的研究 3.12 道德與動物研究 3.13 再論風險與利益 3.14 失實陳述:欺與剽竊 第4章 基本研究問題 4.1 效度:作為人門 4.2 變量 4.3 變量的操作定義 4.4 變量問的關係 4.5 非實驗法對實驗法 4.6 自變量與因變量 4.7 內部效度:推論因果性 4.8 外部效度 4.9 方法選擇 4.10 對研究的評估:三種效度的總結 第5章 測量概念 5.1 測量的信度 5.2 測量的構念效度 5.3 測量的反應性 5.4 變量與測量量錶 5.5 關於個性與個體差異的研究 第6章 觀察法 6.1 定量與定性方法 6.2 自然觀察 6.3 係統觀察 6.4 案例研究 6.5 檔案研究 第7章 嚮人們詢問關於他們自己:調查研究 7.1 為什麼要做調查 7.2 構造要問的問題 7.3 對問題的反應 7.4 問捲的後定稿 7.5 實施調查 7.6 為研究時間上的變化的調查設計 7.7 從總體中取樣 7.8 取樣技術 7.9 評估樣本 7.10 使用方便樣本的理由 第8章 實驗設計 8.1 混淆與內部效度 8.2 基本實驗 8.3 對實驗條件的參與者分配 8.4 獨立組設計 8.5 重復測量設計 8.6 配對設計 第9章 做實驗 9.1 選擇研究參與者 9.2 操作自變量 9.3 測量因變量 9.4 添加控製 9.5 更多的考慮 9.6 分析和解釋結果 9.7 與其他人溝通研究 第10章 復雜的實驗設計 10.1 增加自變量水平數 10.2 增加自變量數:因素設計 第11章 個案、準實驗和發展研究 11.1 個案實驗設計 11.2 項目評估 11.3 準實驗設計 11.4 發展研究設計 第12章 理解研究結果:描述與相關 12.1 測量量錶:復習 12.2 分析調查研究的結果 12.3 頻數分布 12.4 描述統計 12.5 繪製關係圖 12.6 相關係數:描述關係強度 12.7 效應大小 12.8 迴歸方程 12.9 多重相關與多元迴歸 12.10 部分相關與第三變量問題 12.11 結構方程建模 第13章 理解研究結果:統計推論 13.1 樣本與總體 13.2 推論統計 13.3 虛無假設與研究假設 13.4 概率與取樣分布 13.5 例子:t和F檢驗 13.6 Ⅰ型與Ⅱ型錯誤 13.7 選擇顯著性水平 13.8 解釋不顯著的結果- 13.9 選擇樣本大小:功效分析 13.10 重復的重要性 13.11 皮爾遜r相關係數的顯著性 13.12 數據的計算機分析 13.13 選擇適宜的統計檢驗 第14章 推廣結果 1 4.1 推廣到其他研究參與者總體 14.2 文化考慮 14.3 嚮其他實驗者推廣 14.4 前測與推廣 14.5 實驗室環境下的結果推廣 14.6 重復的重要性 14.7 通過文獻綜述和元分析評價推廣性 14.8 用研究改進生活 附錄A 撰寫研究報告 附錄B 統計檢驗 附錄C 統計錶 附錄D APA檢查錶 附錄E 關鍵術語錶 參考文獻 |
| 文摘 | |
| 序言 |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瞭我最初的預想。它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全麵的方式,梳理瞭行為科學研究的脈絡。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顯著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涵蓋瞭基礎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捲調查法等,還深入探討瞭一些更高級的研究技術,例如“時間序列分析”和“多層次模型”。這些內容對於那些希望進行更復雜、更精細化研究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強調瞭研究的“批判性思維”。它鼓勵讀者不僅要學會如何應用研究方法,更要學會如何評估和批判他人的研究。書中提供瞭許多關於如何識彆研究中的偏見、如何評估研究的局限性等方麵的指導,這對於培養一個閤格的研究者至關重要。即使我目前還沒有實際的研究經驗,但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研究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也對如何構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研究有瞭初步的構想。
評分老實說,我起初拿到這本書時,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以為又是一本充斥著專業術語、晦澀難懂的研究方法教材。然而,齣乎意料的是,它帶給我的體驗完全不同。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即使是對於一些非常復雜的統計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這個非統計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比如,在講解“迴歸分析”時,作者將其比作尋找影響學生考試成績的各種因素(如學習時間、課堂參與度、睡眠質量等)的“神秘公式”,並通過圖示化的方式展示瞭不同變量之間的關係強度。這種“化繁為簡”的功力,著實令人贊嘆。而且,這本書不僅僅關注“怎麼做”,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做”。它引導讀者思考研究設計的邏輯,以及每一步操作背後所依據的科學原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倫理問題”的詳細論述,它提醒我在進行任何研究時,都必須將參與者的權益放在首位,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研究不僅僅是追求知識,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浩瀚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研究領域為我指明瞭方嚮。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曾對如何設計一個嚴謹的實驗、如何解讀紛繁復雜的數據感到無從下手,甚至有些畏懼。然而,這本書以一種循序漸進、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曾經令人生畏的概念一一剖析。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示瞭不同研究方法的應用場景和實際效果。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抽樣方法”那一章的講解,它清晰地闡述瞭不同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的優劣,以及如何根據研究目的選擇最閤適的抽樣方式,這對於我未來開展自己的研究項目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關於“信度和效度”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解釋瞭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含義,更提供瞭實用的方法來評估研究工具的信效度,這讓我意識到,一個看似簡單的測量工具背後,蘊含著如此多的嚴謹考量。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堆砌,而是充滿智慧的啓迪,讓我對科學研究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評分作為一名即將步入研究生涯的學生,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嚴謹學術殿堂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指引我在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書中的內容涵蓋瞭從研究問題的提齣,到假設的構建,再到數據收集、分析和解釋的全過程。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實驗設計”部分的講解所吸引。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實驗設計,如“前後測設計”、“對照組設計”等,並列舉瞭大量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案例,讓我直觀地理解瞭這些設計的精妙之處。例如,在描述“雙盲實驗”時,作者巧妙地通過一個藥物療效的例子,說明瞭如何通過消除研究者和被試的期望效應來確保結果的客觀性。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對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讀完關於“統計推斷”的章節,我也不再對p值、置信區間等概念感到睏惑,而是能夠理解它們在解讀研究結果時的重要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邏輯清晰,使得我能夠按部就班地學習和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章節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前一章的知識點能夠很好地銜接下一章的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例如,在講解瞭“數據可視化”的方法之後,書中緊接著就介紹瞭如何利用這些可視化圖錶來“報告研究結果”,這使得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迅速應用於實踐。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研究倫理”的案例分析,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研究過程中遵守倫理規範的重要性,以及一旦違反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對於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研究方法論的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負責任、有意義的科學探索的啓濛讀物。它讓我明白,優秀的研究方法不僅僅在於技術的高超,更在於嚴謹的態度和人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