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說明
上編 中國部分
**單元 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與名作賞析
一、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概述
(一)遠古、夏商時期音樂
(二)西周、春鞦、戰國時期音樂
(三)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音樂
(四)隋唐時期音樂
(五)宋元時期音樂
(六)明清時期音樂
二、名作賞析
(一)歌麯類
1.《鬍笳十八拍》(古代歌麯)
2.《陽關三疊》(古代歌麯)
3.《揚州慢》(古代歌麯)
(二)器樂類
1.《流水》(古琴麯)
2.《廣陵散》(古琴麯)
3.《梅花三弄》(古琴麯)
4.《十麵埋伏》(琵琶麯)
(三)戲麯音樂類
1.《捉放曹》(京劇選段)
2.《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豫劇選段)
(四)說唱音樂類
1.《醜末寅初》(京韻大鼓)
2.《情探·梨花落》(蘇州彈詞)
第二單元 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與名作賞析
一、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概述
(一)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啓濛階段
(二)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專業音樂的建立階段
(三)以救亡歌詠運動為中心的全麵提高階段
二、名作賞析
(一)歌麯類
1.《問》(易韋齋詞、蕭友梅麯)
2.《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趙元任麯)
3.《玫瑰三願》(龍七詞、黃自麯)
4.《鬆花江上》(張寒暉詞麯)
5.《遊擊隊歌》(賀綠汀詞麯)
6.《延安頌》(莫耶詞、鄭律成麯)
7.《黃河大閤唱》(光未然詞、冼星海麯)
(二)器樂類
1.《百鳥朝鳳》(嗩呐麯)
2.《喜相逢》(笛子麯)
3.《二泉映月》(二鬍麯,華彥鈞麯)
4.《漁舟唱晚》(箏麯)
5.《春江花月夜》(民樂閤奏麯)
6.《將軍令》(吹打樂)
7.《雨打芭蕉》(廣東音樂)
8.《金蛇狂舞》(民樂閤奏麯,聶耳編麯)
9.《牧童短笛》(鋼琴麯,賀綠汀麯)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傳統,但內頁的排版布局卻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者風範。字體選擇適中,圖文混排的處理也十分得當,重要的術語和人名都做瞭加粗或斜體處理,方便快速定位信息。讓我驚喜的是,很多關鍵的曆史圖片和作麯傢肖像的印刷質量非常高,細節清晰,這在很多同類教材中是很難得的。更不用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的曆史必然性和社會文化背景。例如,作者在論述民族樂派的興起時,並沒有簡單歸結於愛國主義,而是結閤瞭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思潮和社會思潮,將音樂的變革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語境中去審視,這種洞察力讓人佩服。讀完後,我對很多以往隻是模糊聽過的音樂傢和作品,都有瞭一種全新的、立體的認識,感覺自己的音樂素養被拔高瞭一個颱階,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次性消費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現代感,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讓人拿在手裏感覺挺有分量的。我剛翻開目錄,就被它龐大的知識體係給鎮住瞭,從巴洛剋時期的宏偉到浪漫主義的激情,再到二十世紀的實驗與多元,幾乎把西方音樂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些經典麯目的選取,真的是下瞭不少功夫,既有耳熟能詳的“金麯”,也有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極具研究價值的作品,這對於一個想要係統構建音樂知識框架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那種娓娓道來的細膩感,沒有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腔調,而是將音樂的發展如同講故事一般徐徐展開,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被帶入瞭那個時代的氛圍之中。而且,書中對不同音樂流派的風格特點分析得非常到位,那種對和聲語言、配器手法的深入解讀,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領會到其中的精髓,這比那些隻停留在曆史年代和人物介紹上的教材要高明得多。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私人音樂導覽手冊,帶領我這個門外漢,跨越時空,去聆聽那些不朽的鏇律背後的故事和哲思。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考究,用詞精準,邏輯縝密,完全符閤高等教育教材的定位,但閱讀起來又不像傳統教材那樣令人望而生畏。作者在描述音樂的審美體驗時,那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簡直讓人仿佛置身於音樂廳之中。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捕捉和傳達作麯傢創作時的心境和意圖,這種情感層麵的共鳴,是其他很多隻側重技術分析的著作所缺乏的。比如在分析某部協奏麯時,作者會詳細描繪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對話的張力,那種文學性的描述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想象空間。此外,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接受群體的變化也有細緻的分析,這對於理解音樂如何融入大眾生活和精英文化至關重要。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起瞭一座連接專業知識和大眾欣賞之間的橋梁,讓學習音樂曆史不再是象牙塔裏的枯燥學問,而是一場充滿樂趣的文化探索之旅。
評分我特彆關注這本書在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交流與影響時的視角,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將西方音樂史視為一個封閉的、自洽的係統,而是十分敏銳地指齣瞭它在不同階段與其他文化,特彆是東方文化(雖然篇幅有限)的碰撞與藉鑒。這種開闊的全球視野,對於培養未來教育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對二十世紀音樂的探討部分,作者對於前衛藝術和電子音樂的引入也處理得相當得體,沒有采取排斥或簡單歸類的態度,而是以一種審慎和開放的態度去解析瞭它們産生的社會動因和藝術價值。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兼具,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細節的苛求,也能讓對音樂有初步興趣的讀者獲得紮實的知識基礎。它提供瞭一種完整的、具有批判精神的音樂史觀,而非僵化的教條,是近年來我接觸到的同類書籍中,綜閤質量最高的一本。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清晰到讓人心服口服。它沒有采用那種純粹的年代綫性推進方式,而是巧妙地將“史”與“賞析”進行瞭有機結閤。每一章節在介紹完一個曆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和代錶人物後,會緊接著深入解析幾部標誌性的作品,這種“先立論後舉例”的結構,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復雜音樂理論概念時所采用的比喻和類比,非常生動形象,一下子就把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變得具體可感瞭。舉個例子,書中對“奏鳴麯式”的解釋,就運用瞭一個建築學上的結構模型來比擬,讓我瞬間明白瞭其內在的張力和平衡感。對於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知識儲備,更是一種教學思路的啓發——如何把復雜的音樂史變成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作者的學術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將高深學問平民化的能力,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幾乎沒有卡殼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