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裏埃爾·福雷(1845—1924)是那個時代* 受世人喜愛的法國作麯傢之一,像《安魂麯》《帕凡 舞麯》《多莉組麯》和《讓·拉辛頌歌》這樣的作品 都是人們永恒的*愛。但福雷的影響遠不止於此。他 的音樂既生機勃勃,又情緒節製,既富感性,又很純 粹,是一種個人化的聲音,其誠其真使他抵擋住讓他 的巴黎同儕們不能自拔的壓倒性影響——特彆是來自 瓦格納的影響。他在藝術上的獨立,啓發瞭許多在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試圖創造新的法國特徵的下一代法國 作麯傢。福雷在巴黎音樂學院的作麯教學,對於莫裏 斯·拉威爾、娜迪婭·布朗熱和夏爾·凱什蘭這樣的 人物說來,是極為重要的;他*終成為學院院長時, 所進行的改革則是學院曆***為激進的。
人們通常認為福雷是個多夢而有些不問世事的人 ,這本書卻清晰地展現齣他的雄心壯誌和果敢作風。
福雷齣生於法國南部,就讀於尼德麥耶音樂學院而非 強大的巴黎音樂學院。他掙紮瞭許多年,纔得到法國 音樂體製的認可,他常被體製看作“外人”;在個人 生活中,他也不斷鬥爭——和一陣陣的抑鬱鬥爭,和 令人不滿意的婚姻鬥爭,後來還和災難性的耳聾鬥爭 。
傑西卡·杜琛著的《加布裏埃爾·福雷》。對福 雷的生平和作品的探尋,以世紀末巴黎這一文藝創作 大熔爐為背景。本書詳細講述瞭他和聖一桑斯、李斯 特、普魯斯特和魏爾倫的關係,勾畫齣這一迷人的大 氛圍。這部令人興奮的傳記記述瞭福雷獲得成功的漫 長而艱難的道路,既展露瞭他的個性,又揭示瞭他對 法國音樂貢獻的永恒遺産。
序言
第一章
成長年代,1845—1865
第二章
愛情和戰爭,1865—1877
第三章
走嚮成熟,1877—1888
第四章
死亡搖籃麯,1888—1892
第五章
掙紮上進,1892—1896
第六章
無盡芬芳,1896—1905
第七章
改革派院長,1905—1914
第八章
關閉的花園,1914—1924
尾聲
作品分類列錶
拓展閱讀
唱片選錄
索引
初讀這本樂譜選集的時候,我的感覺是震撼和睏惑並存。我不是科班齣身,對古典音樂的理解多停留在鏇律和情感層麵,但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用一種非常剋製、近乎冷靜的筆調,剖析瞭作麯傢如何在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地探索音樂語言的邊界。它沒有用那種過度煽情的語言去渲染“天纔”的隕落或輝煌,而是像一個冷靜的記錄者,客觀地展示瞭作麯傢在不同創作階段所麵臨的技術挑戰和美學取捨。比如,書中對某幾首室內樂作品的分析,簡直是庖丁解牛,把原本聽起來有些“模糊”的織體結構,用清晰的邏輯脈絡給梳理瞭齣來。我以前一直覺得福雷的音樂有些過於內斂、不夠“抓耳”,但讀完這部分分析,再迴去聽那些麯子,突然間就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音符進行,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精妙的結構布局。這種“授人以漁”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音樂鑒賞的層次,讓我開始嘗試去理解音樂背後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享受錶麵的“好聽”。
評分這本書的後記和附錄部分,雖然常常被讀者忽略,但對我來說卻是挖掘價值的寶藏。與前文嚴謹的學術論述不同,後麵的部分似乎更具人文關懷。有一篇附錄專門收集瞭與作麯傢同時代的幾位重要藝術傢的評價,從文學傢到畫傢,視角非常多元,展現瞭福雷在當時巴黎文化圈中實際的“生態位”。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比主體的傳記敘述更生動地勾勒齣瞭一個鮮活的個體形象。此外,作者在最後對作麯傢晚年風格轉變的總結,雖然篇幅不長,卻顯得格外深刻。他沒有簡單地歸因於年齡增長或健康問題,而是將其放在瞭整個歐洲音樂思潮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指齣這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超越。這種宏大敘事的收束方式,讓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從對個體命運的關注,升華到瞭對藝術史發展脈絡的思考。讀完閤上書本時,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某個具體的軼事,而是一種深沉的、關於藝術生命力的哲學沉思。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真有點犯嘀咕。封麵設計得挺樸素,一看就是那種學術範兒比較重的引進版,配色都是沉穩的黑白灰,沒有那種花哨的宣傳語,完全靠書名和作者名字撐著。我原本對這類傳記或者音樂研究類的書籍興趣一般,但這次純粹是因為對那位作麯傢的名字有點印象,想瞭解一下他的生平和創作背景。翻開扉頁,裏麵的排版非常講究,字號適中,留白得當,閱讀體驗上是加分的。內容上,似乎很注重史料的引用和考證,讀起來需要一定的專注度,不能像讀小說那樣走馬觀花。我記得開頭部分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他早年的傢庭環境和音樂啓濛階段,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歐洲小鎮的氛圍。尤其對某些早期作品的分析,引用瞭大量的樂譜片段和當時評論傢的反應,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略顯晦澀,但我從中讀齣瞭一種對曆史原貌的尊重,感覺作者是在努力還原一個立體、多維的藝術傢形象,而不是簡單地做個功德圓滿的頌歌。那種嚴謹和對細節的執著,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盡管我還沒完全深入到他的核心創作時期。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說實話,讓我這個對語言細節比較較真的人感到相當驚喜。很多引進的學術作品,要麼是翻譯腔過重,讀起來拗口彆扭,要麼就是術語不統一,前言後語對不上。但這本書的譯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不僅精通法語和音樂理論,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瞭原著那種特有的、略帶疏離感的敘事節奏。特彆是那些引用自信件和早期評論的段落,譯者巧妙地在保持原文語氣的同時,確保瞭中文讀者閱讀起來的流暢性。我注意到,一些涉及到特定法國文化背景或音樂史專有名詞的地方,譯者都做瞭細緻的腳注或補充說明,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讀者因為文化隔閡而産生理解障礙。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翻譯功力,真正體現瞭引進的價值所在——不是簡單地把字麵意思搬過來,而是要成功地實現跨文化的有效溝通,讓原作者的思想能夠原汁原味地在中國讀者麵前展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這點必須點贊。現在的引進版圖書,說實話,質量參差不齊,很多為瞭控製成本,紙張用得又薄又脆,油墨印得發虛。但這本《加布裏埃爾·福雷(原版引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厚實,觸感溫潤,那種啞光的質感讓人愛不釋手。內頁的插圖和樂譜的排印,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和聲走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想要對照原著深入研究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曆史照片時的用心,那些老照片經過精心的修版處理,細節都得到瞭很好的保留,仿佛能透過紙張看到百年前的場景。裝訂方式也很結實,完全不用擔心翻閱幾次就會散架。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傳遞齣來的信息是:這本書值得被珍藏和反復閱讀,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可以傳承的文化載體。光是這份對“物件”本身的敬意,就值迴票價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