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福雷(1845—1924)是那个时代* 受世人喜爱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像《安魂曲》《帕凡 舞曲》《多莉组曲》和《让·拉辛颂歌》这样的作品 都是人们永恒的*爱。但福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 的音乐既生机勃勃,又情绪节制,既富感性,又很纯 粹,是一种个人化的声音,其诚其真使他抵挡住让他 的巴黎同侪们不能自拔的压倒性影响——特别是来自 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艺术上的独立,启发了许多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创造新的法国特征的下一代法国 作曲家。福雷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对于莫里 斯·拉威尔、娜迪娅·布朗热和夏尔·凯什兰这样的 人物说来,是极为重要的;他*终成为学院院长时, 所进行的改革则是学院历***为激进的。
人们通常认为福雷是个多梦而有些不问世事的人 ,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现出他的雄心壮志和果敢作风。
福雷出生于法国南部,就读于尼德麦耶音乐学院而非 强大的巴黎音乐学院。他挣扎了许多年,才得到法国 音乐体制的认可,他常被体制看作“外人”;在个人 生活中,他也不断斗争——和一阵阵的抑郁斗争,和 令人不满意的婚姻斗争,后来还和灾难性的耳聋斗争 。
杰西卡·杜琛著的《加布里埃尔·福雷》。对福 雷的生平和作品的探寻,以世纪末巴黎这一文艺创作 大熔炉为背景。本书详细讲述了他和圣一桑斯、李斯 特、普鲁斯特和魏尔伦的关系,勾画出这一迷人的大 氛围。这部令人兴奋的传记记述了福雷获得成功的漫 长而艰难的道路,既展露了他的个性,又揭示了他对 法国音乐贡献的永恒遗产。
序言
第一章
成长年代,1845—1865
第二章
爱情和战争,1865—1877
第三章
走向成熟,1877—1888
第四章
死亡摇篮曲,1888—1892
第五章
挣扎上进,1892—1896
第六章
无尽芬芳,1896—1905
第七章
改革派院长,1905—1914
第八章
关闭的花园,1914—1924
尾声
作品分类列表
拓展阅读
唱片选录
索引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让我这个对语言细节比较较真的人感到相当惊喜。很多引进的学术作品,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读起来拗口别扭,要么就是术语不统一,前言后语对不上。但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不仅精通法语和音乐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原著那种特有的、略带疏离感的叙事节奏。特别是那些引用自信件和早期评论的段落,译者巧妙地在保持原文语气的同时,确保了中文读者阅读起来的流畅性。我注意到,一些涉及到特定法国文化背景或音乐史专有名词的地方,译者都做了细致的脚注或补充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读者因为文化隔阂而产生理解障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翻译功力,真正体现了引进的价值所在——不是简单地把字面意思搬过来,而是要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让原作者的思想能够原汁原味地在中国读者面前展现。
评分初读这本乐谱选集的时候,我的感觉是震撼和困惑并存。我不是科班出身,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多停留在旋律和情感层面,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用一种非常克制、近乎冷静的笔调,剖析了作曲家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探索音乐语言的边界。它没有用那种过度煽情的语言去渲染“天才”的陨落或辉煌,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客观地展示了作曲家在不同创作阶段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美学取舍。比如,书中对某几首室内乐作品的分析,简直是庖丁解牛,把原本听起来有些“模糊”的织体结构,用清晰的逻辑脉络给梳理了出来。我以前一直觉得福雷的音乐有些过于内敛、不够“抓耳”,但读完这部分分析,再回去听那些曲子,突然间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音符进行,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结构布局。这种“授人以渔”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音乐鉴赏的层次,让我开始尝试去理解音乐背后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享受表面的“好听”。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和附录部分,虽然常常被读者忽略,但对我来说却是挖掘价值的宝藏。与前文严谨的学术论述不同,后面的部分似乎更具人文关怀。有一篇附录专门收集了与作曲家同时代的几位重要艺术家的评价,从文学家到画家,视角非常多元,展现了福雷在当时巴黎文化圈中实际的“生态位”。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比主体的传记叙述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此外,作者在最后对作曲家晚年风格转变的总结,虽然篇幅不长,却显得格外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归因于年龄增长或健康问题,而是将其放在了整个欧洲音乐思潮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超越。这种宏大叙事的收束方式,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升华到了对艺术史发展脉络的思考。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轶事,而是一种深沉的、关于艺术生命力的哲学沉思。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真有点犯嘀咕。封面设计得挺朴素,一看就是那种学术范儿比较重的引进版,配色都是沉稳的黑白灰,没有那种花哨的宣传语,完全靠书名和作者名字撑着。我原本对这类传记或者音乐研究类的书籍兴趣一般,但这次纯粹是因为对那位作曲家的名字有点印象,想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非常讲究,字号适中,留白得当,阅读体验上是加分的。内容上,似乎很注重史料的引用和考证,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不能像读小说那样走马观花。我记得开头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他早年的家庭环境和音乐启蒙阶段,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欧洲小镇的氛围。尤其对某些早期作品的分析,引用了大量的乐谱片段和当时评论家的反应,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略显晦涩,但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对历史原貌的尊重,感觉作者是在努力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艺术家形象,而不是简单地做个功德圆满的颂歌。那种严谨和对细节的执着,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尽管我还没完全深入到他的核心创作时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这点必须点赞。现在的引进版图书,说实话,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为了控制成本,纸张用得又薄又脆,油墨印得发虚。但这本《加布里埃尔·福雷(原版引进)》,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厚实,触感温润,那种哑光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插图和乐谱的排印,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和声走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想要对照原著深入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历史照片时的用心,那些老照片经过精心的修版处理,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百年前的场景。装订方式也很结实,完全不用担心翻阅几次就会散架。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本书值得被珍藏和反复阅读,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可以传承的文化载体。光是这份对“物件”本身的敬意,就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