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肖邦
定价:28.9元
作者:刘新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4058810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艺术之约》丛书共24册,是一套艺术大师小传类的高雅艺术普及图书。丛书分音乐和绘画两个系列,音乐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巴赫、肖邦、舒伯特、李斯特、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绘画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梵高、塞尚、高更、毕加索、*勒、达·芬奇等。丛书名为“艺术之约”,取与高雅艺术、艺术大师相约之意。
《肖邦》是其中一册。
目录
第1章 家世与童年
波兰,波兰
父的冒险
幼年肖邦
生活与演出
第2章 少年肖邦
新老师,新生活
华沙音乐学院
艾*利亚的去世
毕 业
第3章 音乐旅程
初识维也纳
布拉格
德累斯顿
重返华沙
第4章 走向成熟
康斯坦雅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e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5章 重返维也纳
动荡的时局
困顿的生活
《g小调*号叙事曲》
《b小调*号谐谑曲》
离开维也纳
《革命》——c小调练习曲
第6章 巴黎寻梦
安居巴黎
考克布雷纳
李斯特
在巴黎的生活与创作
人重逢
“我的不幸”
门德尔松
舒 曼
查尔斯·哈勒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第7章 辉煌岁月
乔治·桑
相知相恋
《小狗圆舞曲》
在帕尔玛的日子
前奏曲
在诺昂的日子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重返巴黎
《英雄波兰舞曲》
情变
*后的创作
肖邦的夜曲
英年早逝
附录 肖邦年谱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肖邦》:
你可曾看过电影《魂断威尼斯》?如果你看过,想必一定记得片中那旋律悠扬的插曲,甚至会轻声哼上几句。你又可曾知道,这首插曲就来源于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是1902年写成的,可是在将近70年后的1971年,它仍然活跃在银幕上,成为影迷心中不朽的经典。它为什么有如此无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家马勒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故事得从1860年的奥地利开始说起。当时统治奥地利帝国的皇帝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欧洲历史上很少有哪位皇帝像他一样,统治着如此辽阔的疆域——的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波兰、乌克兰和意大利的一大部分。此时已是19世纪后期,这位皇帝已不像他的前人一样热衷于赞助艺术事业了。他只对行军作战感兴趣,除了阅览军队花名册之外,他从未读过一本书。
尽管如此,他对文化艺术领域特别地宽容,帝国首善之区维也纳仍然保持着自格鲁克、海顿、莫扎特以来培育的浓郁的音乐氛围。
没有贵族的支持,艺术家们想要生存下去实在不容易。马勒戏剧性的一生就是挣扎在依靠指挥赚钱和利用闲暇作曲这两者之间的。所幸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阶层——特别是犹太市民崛起了,他们从贵族那儿接过了支持音乐的接力棒,用一己之力培养起了音乐家这个群体。他们去欣赏交响乐的演出,订购音乐报纸和杂志,在街头巷尾的小酒馆里津津乐道地谈论前夜上演的歌剧……正是他们的努力,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雨果·沃尔夫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才能贡献给世人那么多美妙的乐曲。
当然,这份长长的音乐家名单上,一定少不了“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名。了一个男孩,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们为这个小生命起名为‘‘古斯塔夫·马勒”,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名字将会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卡利斯特位于波希*亚和摩拉维亚边境靠波方的一侧,这里是奥地利帝国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精华沃土所在。在马勒出生前,这里的犹太人聚居区已颇具规模。尽管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日趋开明,但是*括马勒一家人在内的犹太人仍生活在反犹的阴影之下。恰好在1860年,皇帝颁布了诏书,宣布将部分政权下放,并且采取更加自由的议会制的政体,这意味着犹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迁徙。.于是,小马勒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到了伊格劳城定居,他父贝恩哈特.马勒在这里开了一家酿酒铺——出售酒类商品是社会允许犹太人从事的为数不多的职业之一。
说起这位父,他的暴脾气是有目共睹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家规,妻子和儿女不得越过雷池一步。母名叫玛丽,她天生就略微跛脚,常年受病痛的折磨。据推测,她很可能心脏还有点儿小毛病,后来由于频繁的生育而趋于恶化。贝恩哈特原来是做运输生意的,还兼做商贩,兜售些小东西。玛丽则出身于里代奇的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肥皂商家庭。他们的婚姻是经人撮合而成的,玛丽的父母认为这是个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可是玛丽并不这么想。她早巳心有所属,对于当时仅仅20岁的她来说,嫁给贝恩哈特无疑是判了精神上的死刑。
可以想见,脾气粗暴的丈夫和郁郁寡欢的妻子之间,吵架什么的一定是家常便饭,这给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在幼小的马勒眼中,他的母是“温柔的化身”,而父则“顽固不化”。由于马勒*的哥哥很早就夭折了,马勒这个次子实际上是家中的长子,所以从一开始,马勒幼小的肩膀上就扛起了照顾母和弟弟妹妹的重任。每当母犯了头痛或者是遭受其他病痛折磨时,马勒就会藏在她的床后面为她祈祷。她常常责备儿子“邋里邋遢,像什么样子”,但是在丈夫发怒时她又会尽力保护儿子。
……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开篇部分对于肖邦早期在华沙的教育环境描写,那种对纯粹艺术的追求与当时政治压力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随后转入巴黎的艺术沙龙生活,作者对当时社会名流的刻画也栩栩如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精英阶层如何消费和欣赏艺术。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肖邦晚年健康状况恶化时,那种近乎冷静的记录,反而衬托出生命易逝的悲凉。这种叙事上的冷热交替,使得肖邦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人性光辉。它不是神坛上的完人,而是一个在病痛中挣扎,却依然坚持为艺术献身的殉道者形象,这种真实感,是许多传记作品所缺乏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主题的尊重。墨香中透着一股古典的雅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尘封面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肖邦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分析,比如早期作品中流露出的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后期那种高度个人化、近乎自由体诗般的表达之间的过渡与演变。作者似乎在用文字重构了肖邦的音乐史,每一章都像是一个乐章,有着清晰的结构和饱满的情感。读完后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肖邦这位伟人的崇敬,更是一种对“美”的坚守的深刻理解。在这纷繁喧嚣的现代社会,重温肖邦这位“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故事,无疑是一剂洗涤心灵的良药,让人心绪得以沉静,重新审视艺术的永恒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称道,它以一种近乎诗歌的笔触,勾勒出了肖邦那短暂却光芒万丈的一生。我喜欢作者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情叙事方式,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轻易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是在描述肖邦与乔治·桑的关系时,作者的处理显得尤为高明,既没有回避两人关系中的复杂性与最终的破裂,也深刻地探讨了这段情感对肖邦音乐风格转变所起到的微妙影响。对于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宏观梳理,也为理解肖邦这位代表人物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学术背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肖邦的音乐语言,更像是与这位波兰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忧郁的降E大调夜曲,此刻听来仿佛都带上了更浓厚的个人色彩。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哀愁的年代,指尖在琴键上跳跃,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一个故事。作者对肖邦生平的描摹细致入微,不仅有他在音乐上的辉煌成就,更有他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坚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肖邦创作心路历程的剖析,那些看似随性的旋律背后,蕴含着他对祖国波兰深沉的爱与无尽的思念。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象,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这位“钢琴诗人”是如何将满腔的愁绪与对自由的渴望融入到他那些流传百世的夜曲和圆舞曲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音乐传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让人在赞叹肖邦音乐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悲怆底色。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音乐人士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绝佳的入门指南,同时也是给资深乐迷的深度回顾。作者在处理技术性描述时把握得非常好,那些关于奏鸣曲结构、变奏曲精妙之处的讲解,用词精准而不晦涩,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理论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妙所在。但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如何将肖邦的个人命运与波兰的民族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他对波兰民间音乐元素的引用和分析,都让我对波兰民族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位音乐巨匠的个人传记,提升到了民族文化史的高度,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知识的愉悦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即去重听一遍那些充满马祖卡风情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