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音乐思维、音乐观念、 作曲技术以及音乐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构成 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来看,主要 以调性的动摇和功能和声的解体、曲式结构的变异为 标志;从音乐表演形式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音乐剧 、声乐与器乐重组一体的“声器室内乐”(声乐器乐 化),自然音响的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诠释音乐的方 式等等。由方新佩著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研究》正是 在这样的新音乐语境下创作而成的,体现了一定的时 代性,紧密结合当下的音乐创作实践,旨在通过复调 音乐的分析与研究、合唱音乐的分析与研究、配器法 的分析与研究、电声乐队的写作与研究四个方面,对 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 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和写作技法,以*好地服 务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多声部写作课程的教学。
方新佩,男,讲师,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学硕士,主修作曲技术理论。湖南科技学院侨联委员。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主要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等课程。 2006年任职以来主编视唱练耳教材两部,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两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一项、校级合格课程一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省级、校级各一项。研究方向主要是民族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与音乐作品多篇:音乐创作体裁主要涉及民族管弦乐、合唱、弦乐四重奏、民族歌曲作品等,代表作品有男中音独唱《一步一步》、无伴奏女声合唱《桃花谣》、弦乐四重奏《中州韵》、领唱与合唱《南风歌》、民族管弦乐《豫乡情》等。
前言
**部分 二声部复调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章 对比式二声部
第一节 对位中的音程关系
第二节 对位中的节奏型与声部进行方式
第三节 对位中声部的对比
第四节 对比式二声部的织体类型
第五节 对比式二声部写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对比式二声部的变化形式
第一节 八度(十五度)复对位
第二节 倒影对位
第三节 复对位
第三章 模仿式二声部
第一节 模仿条件与写作形式
第二节 模仿式二声部复对位
第四章 复调手法在主调音乐中的运用
第一节 装饰
第二节 补充
第三节 丰富
第四节 对比
第二部分 合唱分析与研究
第五章 合唱中的人声
第一节 人声的特点
第二节 人声的类型和音域
第三节 两种特殊的歌唱发声方法及循环吸气
第六章 合唱的声部
第一节 合唱的基本声部
第二节 合唱声部的记谱
第三节 合唱队的常用音域
第四节 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
第七章 同声合唱
第一节 同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同声三部合唱
第三节 同声四部合唱
第八章 混声合唱
第一节 混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混合二部合唱
第三节 混声四部合唱
第四节 合唱声部的再分部
第五节 混声四部合唱中的齐唱
第九章 主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同节奏和声式织体
第二节 声部进行方式及其运用
第三节 主旋律与伴唱
第十章 复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模仿式合唱
第二节 对比式合唱
第三部分 配器法分析与研究
第十一章 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及乐队组合形式
第一节 管弦乐队中常用的乐器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分析的工具书,但阅读过程中的惊喜在于,它充满了对作曲家创造性过程的深层洞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先和声后对位”的线性推进方式,而是将“结构”与“技法”放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框架下进行讨论。作者对各种复调结构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极富启发性的探讨,比如螺旋式结构、网状结构等,并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结构是如何影响整体音乐的能量流向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声音的“透明度”控制一节印象深刻,如何确保在多达六七个声部同时进行时,听众依然能清晰分辨出核心动机,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听觉心理的精准把握。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审美上的自我克制与选择。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畏,但其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作者似乎拥有将极其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清晰、直观图像的魔力。我之前总觉得复调写作的某些高级概念,比如非功能性和声法在多声部语境下的应用,总是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但这本书通过详尽的图表和精准的术语界定,彻底拨开了迷雾。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着重探讨了“为什么”,即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作曲家是如何选择和发展这些复杂技法的驱动力。对于希望将自己的创作从模仿转向创新的严肃音乐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骨架,让你明白打破规则的前提是必须精通规则本身。它促使读者反思,到底是什么让复杂的织体听起来是“必要的”而非“故作高深”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实在太独特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和声学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作曲家在手把手教你如何“看见”声音的立体结构。特别是关于织体复杂性的分析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复调线条如何在不相互干扰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张力与和谐,这对于我这种一直在尝试突破二声部或三声部局限的创作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范例,从巴赫的对位法到二十世纪的序列主义技巧,每一步的解析都细致入微,让你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条声部线条的“意图”和它与其他线条之间的动态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空间感”和“层次感”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描述上,而是给出了清晰的、可操作的技法指南,比如如何通过特定的音域分配和节奏错位来构建清晰可辨的多重声部。读完感觉自己的耳朵都被重新校准了,对音乐的感知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扁平的旋律叠加,而是立体的声场构建。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对“声部独立性”的探讨所吸引。这不像其他教材那样,把声部仅仅看作是和声功能性的附庸,而是把每一个声部都视为一个拥有独立生命和叙事线的角色。作者对声部进行“人格化”的描述,分析了当一个声部处于主导地位时,其他声部的处理方式如何变化,这种动态平衡的描述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处理材料的“密度”和“密度变化”的章节,它讲解了如何通过增减声部数量、改变其活动密度,来营造情绪的起伏,这在戏剧性音乐创作中极其重要。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写什么”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你的音乐呼吸和行走”的指南。它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即使在极简主义的框架下,依然可以通过精妙的声部布局,实现复杂的情感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于“复调”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复调手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包括电子音乐中的声像处理、非西方音乐中的多重旋律交织,甚至是非音乐性声音的组织方式。作者大胆地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论证了多声部思维的核心原则在不同媒介中的普适性。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如何将这些跨学科的洞见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音乐项目中。书中对“意义的生成”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即多个独立声音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超越单个声音总和的意义场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创造复杂系统中声音秩序哲学的著作,非常值得所有对音乐结构有深度探索欲望的人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