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音乐思维、音乐观念、 作曲技术以及音乐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构成 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来看,主要 以调性的动摇和功能和声的解体、曲式结构的变异为 标志;从音乐表演形式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音乐剧 、声乐与器乐重组一体的“声器室内乐”(声乐器乐 化),自然音响的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诠释音乐的方 式等等。由方新佩著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研究》正是 在这样的新音乐语境下创作而成的,体现了一定的时 代性,紧密结合当下的音乐创作实践,旨在通过复调 音乐的分析与研究、合唱音乐的分析与研究、配器法 的分析与研究、电声乐队的写作与研究四个方面,对 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 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和写作技法,以*好地服 务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多声部写作课程的教学。
方新佩,男,讲师,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学硕士,主修作曲技术理论。湖南科技学院侨联委员。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主要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等课程。 2006年任职以来主编视唱练耳教材两部,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两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一项、校级合格课程一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省级、校级各一项。研究方向主要是民族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与音乐作品多篇:音乐创作体裁主要涉及民族管弦乐、合唱、弦乐四重奏、民族歌曲作品等,代表作品有男中音独唱《一步一步》、无伴奏女声合唱《桃花谣》、弦乐四重奏《中州韵》、领唱与合唱《南风歌》、民族管弦乐《豫乡情》等。
前言
**部分 二声部复调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章 对比式二声部
第一节 对位中的音程关系
第二节 对位中的节奏型与声部进行方式
第三节 对位中声部的对比
第四节 对比式二声部的织体类型
第五节 对比式二声部写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对比式二声部的变化形式
第一节 八度(十五度)复对位
第二节 倒影对位
第三节 复对位
第三章 模仿式二声部
第一节 模仿条件与写作形式
第二节 模仿式二声部复对位
第四章 复调手法在主调音乐中的运用
第一节 装饰
第二节 补充
第三节 丰富
第四节 对比
第二部分 合唱分析与研究
第五章 合唱中的人声
第一节 人声的特点
第二节 人声的类型和音域
第三节 两种特殊的歌唱发声方法及循环吸气
第六章 合唱的声部
第一节 合唱的基本声部
第二节 合唱声部的记谱
第三节 合唱队的常用音域
第四节 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
第七章 同声合唱
第一节 同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同声三部合唱
第三节 同声四部合唱
第八章 混声合唱
第一节 混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混合二部合唱
第三节 混声四部合唱
第四节 合唱声部的再分部
第五节 混声四部合唱中的齐唱
第九章 主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同节奏和声式织体
第二节 声部进行方式及其运用
第三节 主旋律与伴唱
第十章 复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模仿式合唱
第二节 对比式合唱
第三部分 配器法分析与研究
第十一章 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及乐队组合形式
第一节 管弦乐队中常用的乐器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跨界”思考的兼容并蓄。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既定的音乐学范畴内进行探讨,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其他学科,比如心理学对听觉认知的阐述,以及数学模型对结构对称性的量化分析。这种多元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边界。它提醒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的认知、结构思维乃至审美经验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开阔的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述立体而丰满,让人在学习具体技法之余,还能对音乐创作的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理论有基础的实践者,我最关心的就是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是否足够“接地气”。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抽象推演,而是大量引用了历史上那些经典作品的片段进行详尽的剖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巧妙,涵盖了不同的风格时期和不同的作曲技法,展现了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生命力。分析时,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肉耳不易察觉的微小结构变化,并将其与背后的原理清晰地勾连起来。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感觉自己仿佛是和作曲家本人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古典而严谨的气质,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它分量不凡。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从书脊的装订到扉页的排版,都体现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字体选择,既保持了学术书籍的清晰易读,又在一些需要强调的地方使用了略带变化的字体样式,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更加流畅。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颇为讲究,行间距和页边距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的阅读视野。整体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可谓是层层递进,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结构严谨的学术辩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理论框架,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精准把握的小单元,然后逐步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耐心和清晰度,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动辄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者一个清晰的路径,引导读者理解深层的原理。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而是保持了一种谦逊而求实的学风。读完某个章节后,你不会觉得只是记住了几个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感觉自己对整个领域的宏观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洞察,这对于建立稳固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独特的,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那种精准和严谨,却又穿插着一种近乎于文学性的流畅与优美。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作者在构建句子结构时,常常使用一些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使得冗长的论述也变得引人入胜。这种文采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些原本可能被视为高深莫测的议题,变得平易近人。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表达的易读性,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