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音乐思维、音乐观念、 作曲技术以及音乐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构成 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来看,主要 以调性的动摇和功能和声的解体、曲式结构的变异为 标志;从音乐表演形式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音乐剧 、声乐与器乐重组一体的“声器室内乐”(声乐器乐 化),自然音响的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诠释音乐的方 式等等。由方新佩著的《多声部音乐创作研究》正是 在这样的新音乐语境下创作而成的,体现了一定的时 代性,紧密结合当下的音乐创作实践,旨在通过复调 音乐的分析与研究、合唱音乐的分析与研究、配器法 的分析与研究、电声乐队的写作与研究四个方面,对 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 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和写作技法,以*好地服 务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多声部写作课程的教学。
方新佩,男,讲师,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学硕士,主修作曲技术理论。湖南科技学院侨联委员。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主要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等课程。 2006年任职以来主编视唱练耳教材两部,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两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一项、校级合格课程一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省级、校级各一项。研究方向主要是民族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与音乐作品多篇:音乐创作体裁主要涉及民族管弦乐、合唱、弦乐四重奏、民族歌曲作品等,代表作品有男中音独唱《一步一步》、无伴奏女声合唱《桃花谣》、弦乐四重奏《中州韵》、领唱与合唱《南风歌》、民族管弦乐《豫乡情》等。
前言
**部分 二声部复调音乐创作研究
第一章 对比式二声部
第一节 对位中的音程关系
第二节 对位中的节奏型与声部进行方式
第三节 对位中声部的对比
第四节 对比式二声部的织体类型
第五节 对比式二声部写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对比式二声部的变化形式
第一节 八度(十五度)复对位
第二节 倒影对位
第三节 复对位
第三章 模仿式二声部
第一节 模仿条件与写作形式
第二节 模仿式二声部复对位
第四章 复调手法在主调音乐中的运用
第一节 装饰
第二节 补充
第三节 丰富
第四节 对比
第二部分 合唱分析与研究
第五章 合唱中的人声
第一节 人声的特点
第二节 人声的类型和音域
第三节 两种特殊的歌唱发声方法及循环吸气
第六章 合唱的声部
第一节 合唱的基本声部
第二节 合唱声部的记谱
第三节 合唱队的常用音域
第四节 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
第七章 同声合唱
第一节 同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同声三部合唱
第三节 同声四部合唱
第八章 混声合唱
第一节 混声二部合唱
第二节 混合二部合唱
第三节 混声四部合唱
第四节 合唱声部的再分部
第五节 混声四部合唱中的齐唱
第九章 主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同节奏和声式织体
第二节 声部进行方式及其运用
第三节 主旋律与伴唱
第十章 复调音乐风格的合唱写作
第一节 模仿式合唱
第二节 对比式合唱
第三部分 配器法分析与研究
第十一章 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及乐队组合形式
第一节 管弦乐队中常用的乐器
坦白说,这本书的专业性已经超出了我预期的上限,它更像是一本为资深作曲家或音乐学研究人员准备的参考手册。书中的术语使用极为精准,几乎没有模糊地带,这对于学术写作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对位法在非严格意义上的应用”这一部分,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展示了如何从严格的对位规则中提炼出精神内核,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当代音乐语境中。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大师在极其复杂的迷宫中行走,他手中握着地图,每一步都精准无误,虽然我可能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词典或重新审视前面的章节,但最终总能被引导到正确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范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构建音乐结构的高级心智模型,让人在面对任何复杂的音乐问题时,都能找到一个稳固的出发点去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创作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更像是一场对耳朵和大脑的双重训练。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一种更具结构性的眼光去聆听平时的音乐作品,哪怕是听一些相对简单的室内乐,也会去分辨主旋律之外那些“潜伏”的声部是如何与主旋律进行对话和抗衡的。作者在讨论“非传统调性环境下的多声部构建”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实例,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挑战性很大,需要反复回溯前面的理论基础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书中对“音色与声部功能的结合”这一章节的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跳脱了单纯的音高和节奏分析,开始探讨特定乐器组在特定织体中扮演的角色,这无疑拓宽了我们对“声部”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它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甚至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背景作为支撑,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久违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虽然我对“多声部音乐创作”这个领域不算特别精通,但光是看到那些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结构,就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留意了前言部分,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界定研究的范畴,这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特定理论框架下的专业探讨。尤其是对“和声语言的演变与结构性关联”这块的论述,引用了不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音乐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段的比较视角,让我对现代音乐的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图表绘制得非常专业,像是乐谱分析的微缩模型,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但这种阅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我继续探索的欲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乐谱本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价值的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广博”与“细致”的完美结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探讨复调织体中“声部线条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时,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在向我们展示如何用声音的砖块搭建起宏伟的音乐殿堂。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作曲家是如何在遵循既有规则的同时,又巧妙地突破限制,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例如,对于巴洛克时期卡农的结构分析,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终止式和模写的规则,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时间感”在复调结构中是如何被操纵和建构的。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分析能力,既不盲目崇拜古典大师,也不对新潮理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始终立足于音乐本体的逻辑进行推演。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即用型的公式。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一点是,多声部创作的精髓或许并不在于如何堆叠更多的声部,而在于如何让每一个声部都拥有清晰而合理的“生命力”。作者在论述中对“声部间的张力与释放”的分析极具洞察力,他似乎能够穿透音符的表面,直达作曲家内心的矛盾与和解。书中对不同时期配器法如何反作用于多声部写作的探讨,也展示了作者跨学科的广阔视野。比如,他会联系到十九世纪管弦乐队编制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了室内乐织体的写法,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与微观的技法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显得异常坚实有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不和谐音的消解与重构”的论述,作者没有将不和谐音视为一种需要被快速解决的“错误”,而是将其视为构建复杂听觉体验的必要元素,这让我在面对现代作品时,心态上也有了显著的松动与开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