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 | 作者 | 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3961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是“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开山之作,阐明了杨式太极拳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可惜仓促出版,原书有不少讹漏。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与理解杨式太极拳堂奥及练法、用法,特以《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2月初版为底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 |
| 作者简介 | |
|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亲杨健侯研习家传太极拳。先后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教拳。1928年,他应张之江邀请到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后在浙江、上海、广州均教过拳。杨澄甫为适应社会发展,将原杨式太极拳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一生以授拳为业,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社会上演练杨式太极拳的大多都是他一脉相传。国家体委武术科于1957年组织专家编排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杨澄甫先生所简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极拳的虚腿拳架。 |
| 目录 | |
| 题词太极拳原序序演练法推手法图解王宗岳原序解明王宗岳遗论解明太极枪杂说 |
| 编辑推荐 | |
| 杨澄甫口述、董英杰整理,公开杨家老谱杨澄甫亲自演示外界少见的“太极枪术”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斟酌,蕴含着一股深厚的功力。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描述动作的词汇,比如“松沉”、“虚灵”、“缠丝”、“劲断意不断”等等,虽然有些概念在我的现有认知中似曾相识,但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解读。我特别留意书中对于“用意不用力”的阐述,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以真正把握的要点。以往我总觉得,不用力怎么能打出力量?而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去思考,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肌肉的硬绷,而是源于全身的协调与松灵,是一种由内而外、由意念驱动的能量。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表述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在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背后的原理。这种“溯源”式的讲解,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触及到一些更根本性的层面。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练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比如是否过于执着于形,而忽略了神意的引导。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没有提供我最初期待的那种“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招式分解,但却给予了我更深刻的启示。我开始明白,学习太极拳,尤其是像杨澄甫这样大师级别的武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的练习,更需要的是一种悟性和耐心。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太极拳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如何通过练习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身体的语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武术本质的追求,让我看到了在招式之外,更广阔的天地。我期待着在未来的练习中,能够带着这份感悟,去更深入地体会太极拳的奥妙,去感受那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含义。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继续探索的道路。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法”的理解。它不是僵化的招式套路,而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的应用。书中提到“见招拆招”、“随曲就伸”,这让我明白了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变化与机动性。虽然我目前还未将书中的内容完全付诸实践,但仅仅是阅读,就已经让我在思想上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敬畏。我能感受到,这本书所传达的,是一种“活”的太极,是一种能够适应万变、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武术,容易陷入“学艺”的误区,只注重技术层面的模仿,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而这本书,似乎正在弥补我在这方面的不足,它让我看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拳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待生活、对待挑战的态度。它鼓励我去探索身体的潜能,去理解内在的平衡,去培养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我有时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意境,比如“身如流水,意如明镜”这样的比喻,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画面。书中对于“劲”的描述尤其让我着迷。它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力量”,而是一种更精妙、更具穿透性的东西,可以从一个点爆发,传递全身,再由全身反馈。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求其整”,这让我意识到,太极拳的精髓在于全身的整体性,每一个部位都不能孤立存在,而要与整体协同运动。这种思想在很多其他运动中似乎都不曾被如此深刻地强调过。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活动中去体会这种“整”,比如走路时,是否能感受到脚底到脊柱的连贯?做家务时,是否能利用身体的旋转与重心转移,而不是单纯依靠手臂的力量?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武术范畴,而是一种对身心合一的深刻探索。
评分拿到这本《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的时候,我脑子里其实是有点模糊的。因为我接触太极的时间不算特别长,虽然也听过杨澄甫的大名,知道他是近代太极拳泰斗,但具体他的拳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说这本“使用法”到底是怎么个用法,我心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主要练的是某个流派的简化二十四式,节奏相对舒缓,更偏重于养生和基础的定式练习。所以,翻开这本书,我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心态,想看看不同于我现有认知体系的太极拳,究竟会是怎样的面貌。一开始,我期待的是那种图文并茂、详细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的“教程”类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指导我纠正动作、提升劲力的具体方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成法”,而更像是在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武学世界。它似乎更注重于一种内在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单纯的招式复述。这种差异让我有些意外,但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