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39.00元
作者:周璐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5784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城市社会关系的产物,被社会关系支持,又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现代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城市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3)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是权力、资本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塑造,随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是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成为产物的综合过程。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 外相关研究
2.1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相关研究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3 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2 空间生产理论
3.3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体育
4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过程及机制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前(1860-1949)
4.2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4.3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
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
4.6 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格局
4.7 小结
5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治理机制
5.1 “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背景
5.2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介绍
周璐(1980-),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现工作于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城市发展。主持湖北省体育局“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湖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等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科学研究课题;以首作者发表科研论文8篇,主编《高校体育理论教程》等书籍。
文摘
无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 外相关研究
2.1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相关研究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3 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2 空间生产理论
3.3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体育
4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过程及机制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前(1860-1949)
4.2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4.3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
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
4.6 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格局
4.7 小结
5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治理机制
5.1 “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背景
5.2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意思的,“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听起来像是那种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这块儿挺感兴趣的,尤其是体育休闲方面,毕竟现在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体育锻炼和休闲放松也成了刚需。虽然我还没读过这本书,但光看这个标题,就能想象里面会涉及到很多关于城市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更便利的体育休闲场所的研究,比如公园、体育场馆、绿道、甚至是街头健身设施等等。会不会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对于不同人群的吸引力?比如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老年人又偏爱什么样的?生产研究这个词也挺引人遐想的,是说这些空间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吗?还是说它们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生产”效应?我猜里面应该会有不少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毕竟是“博士文丛”嘛,质量应该有保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城市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或者在规划新区时如何融入更多体育休闲功能的思路,甚至是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武汉这个城市在体育休闲空间发展上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那我就觉得很值了。
评分当我看到《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许多与城市生活相关的画面。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在武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体育休闲活动的空间是如何被创造、发展和利用的。这个“生产”的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它可能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的建造,更包含了规划、设计、运营、甚至是一种社会文化意涵的塑造。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分析武汉独特的地理条件,比如长江、东湖等,是如何影响体育休闲空间的设计和布局的?会不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大型体育场馆、社区公园、滨水步道、甚至是开放的绿地,它们各自在武汉的城市结构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空间背后决策机制的洞察,比如政府的规划理念、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市民的需求如何共同作用,最终“生产”出我们所看到的体育休闲场所。如果它能揭示一些武汉在体育休闲空间发展方面的特色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评分坦白说,这个书名“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我对城市生活中的“空间”问题一直很有兴趣,尤其是那些能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的空间。我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写写武汉有什么体育场馆,有什么公园,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讨这些空间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我的意思是,它们是怎么规划的?谁决策的?是开发商的项目,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中间有没有什么博弈?“生产”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在揭示一些幕后的过程,比如土地怎么来的,资金怎么筹措的,规划方案是怎么一步步落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体育设施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却少得可怜。是不是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习惯有关?还是跟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投入有关?如果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判断一个城市的体育休闲空间是否“生产”得好,或者如何去推动城市发展出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休闲空间,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真实案例的分析,以及作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去碰那些看起来特别“硬核”的书,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这个系列,加上“生产研究”这种说法,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个城市,特别是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可能不只是简单的建设,更包含了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政策导向,甚至是文化观念的影响。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出现大量的健身房,而另一些地方却缺少一个像样的公园?这背后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联想到最近几年,全民健身的热潮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城市在体育设施的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有的地方过度商业化,有的地方则资源匮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会不会涉及到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社区需求、企业参与等多个维度?我特别想知道,对于像武汉这样的大都市,它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机制是怎样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还是自下而上的民间需求驱动?或者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或者一套分析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城市体育休闲空间的“生产”过程,那对我的启发就太大了。
评分当我看到“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想象着,这本书的作者,周璐博士,一定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她是不是走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考察了那些运动场馆、公园绿地、甚至是临江的步道和社区里的简易篮球场?“生产研究”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现状,更是在挖掘背后的逻辑。比如,在武汉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体育休闲空间是如何与城市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的?是不是有结合长江水系的滨江步道,或是利用历史遗迹改造的运动场所?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有很多关于城市肌理、空间布局、以及不同区域的居民对于体育休闲活动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会不会有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为体育休闲活动预留或创造空间的讨论?又或者,在大型活动,比如马拉松、龙舟赛等举办之后,那些临时的活动场地是否会转化为常态化的体育休闲设施?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武汉这座城市在体育休闲空间建设上的“基因”和“脉络”非常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