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虚无与提升: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与求解 | 作者 | 王岗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1922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21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虚无与提升: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与求解/中国武术文化丛书》是按篇尾内容分类的。全书共四篇,其中篇共三章,分别就中国武术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第二篇共三章,分别就中国武术学校教育的价值意义进行了研究;第三篇共五章,分别就学校武术教育的体系建立提出了相应的立场和原则;第四篇共三章,分别就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与提升,提出了理论上的策略和方案。 |
| 作者简介 | |
| 王岗,男,1965年出生,山西临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师从武术教育家邱丕相先生,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人才引进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 2008年被评聘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2010年7月,获得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称号。 2014年10月,《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1月入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任教,被聘为“东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台作导师。 2017年被评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项。 |
| 目录 | |
| 篇 发现与思考 章 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題。思考 一、现状与问题:学校武术教育在“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 二、思考与对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三、结语 第二章 制约学校武术教育的“教育现象学”思考 一、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教育现象学”思考 三、结语 第三章 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差异性比较研究 一、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主导 二、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 三、从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 四、从体认路径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 五、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师徒传承多采用一对一,学院教育多采用一对多 六、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 七、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 八、结语 第二篇 审视与回归 章 国学教育资源的一种品牌:中国武术 一、国学教育与品牌 二、中国武术与国学教育品牌 三、奥林匹克品牌下的中国武术 四、回归国学教育品牌下的中国武术 五、结语 第二章 武术教育价值的当代选择:人文之美 一、中国武术的人文之美 二、中国武术人文之美的体现 三、结语 第三章 重构中国武术的教育体系:回归主体 一、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缘由 二、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呼唤强化“国家意识” 三、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建立需要具有“国学意识” 四、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学科意识” 五、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树立“文化意识” 六、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技术传承需要“拳种意识” 七、结语 第三篇 原则与立场 章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 一、“国家意识”需要强化的缘由 二、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强化,重在落实 三、结语 第二章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 一、武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观念的变迁 二、当前武术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背离 三、摆脱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势,在武术教育中强化国学意识 四、结语 第三章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一、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武术”与“体育”学科属性的不兼容 三、学科建设:重构学校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第四章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強化“文化意识” 一、武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意识”的流失 二、“文化意识”对开展武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重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 四、结语 第五章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 一、对武术拳种的文化解读 二、从“拳种传承”到学校武术“体育化”的历史分析 三、对当前武术教育“拳种意识”淡薄的反思 四、强化“拳种意识”:对武术传承命运的文化选择 五、结语 第四篇 对策与提升 章 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实施路径 一、学校武术教育内涵的释义 二、文化是中国武术不可忽视的灵魂 三、文化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不可磨灭的责任 四、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重建“国学之术” 五、结语 第二章 少儿武术教育传承理念的偏失与矫正 一、当前我国少儿武术教育传承理念的偏失 二、少儿武术教育传承理念的矫正与重塑 三、结语 第三章 学校武术教育全面实施“X+1”模式——一个个案的试验研究 一、关于“X+1”武术教学模式的解释 二、关于“X+1”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虚无与提升: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与求解/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中国武术的身体语言之美使国学的审美教育形象化。中国武术的套路演练从整套动作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概念。“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衡中求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求统一”,使套路运动既不失连贯性而又不缺节奏性,让人们首先在外在的动作形态上感受着外形之美,体验了感官的刺激。 套路演练中的“一笑一颦”更是让人感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没有人否认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同样也没有人疑惑是国学孕育了套路动作的魂魄。无论是生龙活虎的外家拳,还是阴柔随和的内家拳无不体现着国学的神韵。正是这种神韵让我们在欣赏武术家表演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仿佛进入了习武者的灵魂世界,并伴随着演练者的闪展腾挪而思绪跌宕起伏,“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邹中棠先生把这种情感体验称为“状态教育”。中国武术的状态教育为国学教育提供了特殊手段,通过观赏套路的技术演练而得到形态美的感受,并逐渐深入进去。观者一旦与习练者共鸣,就会坠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中。这种美是灵魂的感悟,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种状态可以在观者心中荡起无尽的波澜;可以让观者牢记于心,并通过自身的练习而朝着这种方向发展。这就是状态教育的可感知而不可言传,同时也体现着国学的意境之美。 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教育的不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加速剂。国学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的补充,因为国学教育有着与当前教育体系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它不注重结果而又缺少功利性,它是让人们在一种长期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而非简单的追求几门课程的优良。中国武术的习练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武术家永无止境的习武过程成为人们反思当前教育的好佐证。因为“武术没有的强者,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过程中包含不断地承受同时也是在享受这一过程,从而感到幸福”。中国武术的注重过程,追求乐在其中的理念无不是为现代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观。 我们恰恰需要这种观念,因为现活始终演绎着快节奏和高负荷。人们在创造先进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被动的在科技进步的步伐中疲于奔命。现代人的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不堪之重,人们太需要调剂了,提高人民的生活乐趣,让人们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缓解激烈的生活节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习练太极拳就是在过程中释放心情,陶冶自己。太极拳的静心、养性是一种动态修炼,也是讲究过程的一门文化。 中国武术注重过程,同时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表达着一种思想追求。在过程中有所诉求使得中国武术可以用肢体传神、用动作“说话”,即活态文化所演绎的灵动之魂。它了简单的身体文化,它浸濡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思想的魂魄。这种建构在演练主体人之上的诉求,造就了中国武术过程中的体悟之道。通过近似无为的千锤百炼去体味、修悟,这是一种境界,是渐习渐悟的终,罄南山竹而不能明晰其意,“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等可以传授,可以观摩习练得,但其意境与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深久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武术的体悟让国学教育找到了书写其神韵的载体。 中国武术的体悟表现为自身的内省、内练,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心灵教育。中国武术也着实在方方面面体现着这种特征。有所求,更有所悟。追求理想化的技击艺术,悟得“不战”“重礼”的君子之道。“中国人将的爆炸、毁灭的真正功能,理想化为礼花、,成为丰富人们大众生活的手段和方式,这也许与中国武术为什么不是完全技击实战之方法,而是培养人的礼让、尊敬、和平,形成君子文化修养教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同源的原因一样”,是国学使然,在国学悄然无声的滋润和熏陶下,中国武术成为目前注重礼仪上保存好的文化实体。中国武术的重礼、重教化丰富了国学教育的内容,让国学教育更有发言权。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开篇就以一种引人深思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虚无”的讨论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虚无”的定义,它并非是空洞无物,而是指向了一种迷失,一种对武术本质的疏离。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种“虚无”表现在了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些武术培训班,老师只是机械地教授动作,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模仿,缺乏对动作的理解,更遑论精神的领悟。读到书中关于“功利化倾向”和“形式主义”的论述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以及许多武术机构的缩影。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抱怨和指责,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提升”的可能性。作者提出的“回归本源”、“注重内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等观点,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培养武术人才的设想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培养运动员,更是要培养有武德、有修养、有智慧的武术传承者。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受益匪浅,对如何让中国武术教育重焕生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武术教育的窗口。作者在“虚无”的剖析上,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乃至考核评价,都提出了令人警醒的观察。我曾接触过一些武术学校,发现他们更注重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导致许多学生在基本功未扎实的情况下就匆忙进入高级阶段,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训练,根本没有理解武术的精髓。这种“虚无”的教育,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更可能扼杀了他们对武术的热爱。而书中提出的“提升”之道,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注重根本的解决方案。它强调要重建武术教育的价值观,将“德”放在首位,将“道”融入其中。我特别赞同书中关于“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认为这才是未来武术教育的正确方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武术教育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也对如何推动武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武术长者,用一种极其平和却又深刻的语言,道出了许多关于武术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困境。那种“虚无”的感觉,真的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武术的“形”,却丢弃了其“神”。比如,那些日复一日重复的套路练习,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真的就和在跳舞没什么区别。这种“虚无”不仅体现在训练方法上,还渗透到武术精神的传承中。我常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学习武术,只是为了比赛获奖,或者成为所谓的“高手”,却对武术的礼仪、品德、哲学思考全然不顾。书中对这些现象的剖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觉作者就是我多年来在武术学习和观察中想表达却又无法清晰言说的那些感受。书中提出的“提升”之道,也并非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神奇方法,而是强调循序渐进、返璞归真,从根本上重塑武术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别样的愉悦。作者在论述“虚无”时,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比如将一些僵化的武术教育比作“无根的浮萍”,或是“失去灵魂的躯壳”,这些都让我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武术精神”的阐释,它并非是玄而又玄的概念,而是与人的品格、心性、思维方式紧密相连。书中对“提升”的探讨,更是将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落到了实处,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在训练中融入哲学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强调“以德育人”等。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多年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也找到了今后学习和传承武术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教育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对武术教育深层价值思考的启迪之作,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虚无与提升"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武术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超越技击本身的智慧。然而,市面上关于武术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技术动作的讲解,要么流于泛泛而谈的理论,很少能触及到我心中那种对武术教育深层问题的探索。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它或许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当前武术教育中可能存在的“虚无”之处——比如,形式主义的训练、功利化的目标,抑或是精神内涵的缺失。同时,“提升”二字又指向了解决之道,让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武术教育走出困境,真正实现其育人的价值。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中国武术教育”这一具体领域尤其好奇,想知道它会如何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来分析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思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对武术教育深度探究的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加深对武术教育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