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
定价:38.00元
作者:北京武术院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7504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是集结两岸22位武术老师对自家拳学修练多年来所记录的武术论述,汇整成书,所有的论述都是自身的练拳心路历程,并且围绕着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叙述的。有高龄九十“武林一枝笔”之称号的武式太极传人吴文翰老师,有名不虚传“虎头少保、天下手”美称的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婉容老师,“太极人生”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老师,八卦掌传人刘敬儒老师,教练吴彬老师,太极拳武术家李德印老师,东岳太极创始人门惠丰、阚桂香伉俪,八极拳老师王世泉,武术家夏伯华教授,宝岛太极先贤鞠鸿宾老师,“一棍一拳连海峡”称号的台湾武术家唐克杰老师,郑子太极拳传人徐忆中老师,八卦太极拳老师赵福林,八极拳名家蒋志太老师,九九太极拳传人黄裕盛老师,中华武术推广者徐纪老师,南拳“福师”传人苏金淼老师,杨式太极拳传人邓时海老师,洪拳撒播者尤少岚老师,一代宗师张克治老师等。
目录
北京武术家访谈录
东岳之巅有太极
与梁派八卦掌相聚本于缘增于分
八极定乾坤
走进刘敬儒的武学境界
从孙式太极拳到孙氏武学
有一种只为坚守
太极丛中绽德华
吴文翰:笔耕不辍的武派太极传承人
让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梦想
武缘人生
台湾武术家访谈录
影侠播国粹
半个世纪传承一生无悔追求
“福师”之后苏金淼
一代宗师张克治
访问八卦太极拳武学大师赵福林
际会大师
世界武林“徐”继有人
一棍一拳连海峡
刚柔相济承上下功练缠丝走天涯
鲁州武魂志存高远
为往圣继绝学
后记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工作,我就有钱了,虽然少,但终于能够实现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习武愿望了。当时,在我教的学生里面有个叫骆燕茹的女生,她是武术家骆兴武的女儿。由此,我认识了骆先生,进而拜了骆先生为师,学习八卦掌和形意拳。
  骆先生曾师从程廷华先生的得意门生的李文彪学过八卦掌,同时也是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原在保定开镖局,后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术会,曾力败号称世界的白力士,与大刀王五、程廷华过从甚密,因精于单术,故人称“单刀李”)的高足郝恩光的徒弟。骆先生曾被东北军的副帅吴俊生(张作霖的拜把兄弟)聘为帅府的武术总教官(其时,程廷华的侄子程有功是张作霖大帅府的武术总教官,两人在一起住了3年)。1930年,骆先生曾夺得东三省武术擂台赛的名。东北沦陷后,骆先生回到北京,于1949年,成立了“兴武国术社”。1966年前,北京武术协会下设有长拳、太极、形意八卦等组,骆先生是形意八卦组的组长。
  “兴武国术社”在延寿寺街100号。这里过去是临湘会馆,是个三进的大院子,骆先生住在中院的三间南房里,两间住人,一问是国术社。社内陈设十分简单,南墙下摆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墙上挂着骆师的老师李文彪的遗像。遗像上的师爷方面大耳,两肩下垂几乎到肋,一看就是八卦掌功夫无比深厚。骆师常对我们说:“东三省沦陷后,从沈阳到北京已不通车,我是一步一步走来北京的,路上什么都丢了,就这张老师的照片没丢。因为我把它看得比我的命都重要,我的一切都是老师给我的,做人不能忘本!”骆师的话让我很受教育。骆师还跟我说过:“你师爷的两肩上都有深坑,鸡蛋放上去都不会掉下来。足见,八卦掌功天之深。”还有:“你师爷曾在三寸厚的木板上钉上狗皮,足足打了三年,掌心的肉都是凸出来的,他只要用上三成劲,一掌就能打得对方口吐鲜血。有一次,你师爷的掌在我胸前滑了一下,我就疼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得偷偷吃‘七厘散’,练功时还要装做没事人一样,不然,就得挨骂!”
  拜师后,我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国术社去练功。去了以后,我做的件事是扫院子、倒脏土,然后,拿起水桶到前院自来水管处,一桶一桶把骆师家的水缸打满,这才开始练功。
  100号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是我们练习扎枪的好地方。每天我都要站在树前,端着一把九尺长的大枪,分左右手,拦、拿、扎各一百下,然后,再拿一根一米多长的铁棍当剑,练习崩、点、刺。这些都练完了以后,再一个人到前院,或者后院,练习各种拳法、掌法和身法。这时,师父如果能从屋里出来,动一动你的手指、按一下你的肩膀,那你就感到很幸福了——这就是师父在点拨你功夫了,如果师父看你练得好,一高兴,没准儿又能教你一点新东西,那你就感到无比幸福了。
  因为我的那些师兄弟,全都是拖家带口的,每天要班上家里两头忙,一般只有周日才能来社里练上半天。而我不仅没结婚,而且连女朋友都没有,又一般下午三点来钟就没事儿了,所以当时每天来社里练功的几乎就我一个。到了周日,师兄弟们陆续来齐之后,师父就会叫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演练形意拳的各种拳法。练完形意,大家就会各自找地方练器械或八卦掌了。那时候,师兄弟过招受点轻伤是常有的事,骆师常说:“只有通过说手、喂手、试手,才能达到和人动手的目的。”那时,我们去外面与人切磋,若是赢了回来,程师就会高兴;若是输了回来,必是一顿臭骂。
  因为我系统地接受过篮球训练,身体素质不差,领悟力也还行,学拳很快。而且我每天练拳的时间比我那些师兄弟要多得多,所以我才学了一年,功夫就已超过了一些学了三五年的师兄。当时,我一月挣31块钱,20块钱给家里,剩下的几乎都孝敬给我师父了。我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师父家,然后,再从师父家回家,一圈下来差不多有十一二公里,我是宁可腿儿着,也不舍花三块钱买张公交月票。师父喜欢听京剧,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请师父去听回马连良,或谭富英、裘盛荣、张君秋什么的;我看师父的鞋破了,就会去内联升给师父买双礼服呢面的千层底儿;我看师父家的茶叶快喝完了,就会去张一元给师父买半斤花茶。我的一举一动,师父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对我也是格外喜欢,教我的也多。
  我是一名教师,有寒暑假,特别是暑假,天长,假期也长,是我练功的黄金时间。暑假期间,我都是每天不到六点就到了天坛公园,先绕园子走上十来里的八卦步,然后到我练功的地点,再围树走圈,练习八卦掌法,这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后,稍事休息,就去老师家,把老师接来。再然后,我练我的,老师练老师的。老师练完后,才会给我一些指点。这就中午了,我会先把老师送回家,再回自己家。晚上八点,我还要去天坛公园,练两个多小时的八卦刀、八卦枪。练累了就躺上公园的长椅上,看星星……
  ……
序言
无
初次拿到这本《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我并没有立即翻阅。包装精美,厚实的纸张和沉甸甸的份量,都预示着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我花了些时间,静静地欣赏着封面设计,那几位武术家的剪影,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沧桑,仿佛已经穿越了时空,向我诉说着他们的人生故事。我猜想,本书的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资料,去与这些传奇人物建立联系,去倾听他们不为人知的心声。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海峡两岸的武术精英汇聚一堂,分享他们的武学心得与人生感悟。是否会触及一些关于武术传承的时代变迁,或者是在两岸关系特殊背景下的个人经历?我热切地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感受那份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韧不拔的武道精神,去体会那些武术家们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用生命去诠释“功夫”二字的深刻内涵。
评分读完这本《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些生动而真挚的访谈,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与那些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跌宕起伏,或平淡真实,但无一不闪耀着对武术的执着与热爱。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老前辈的回忆所打动,他们讲述的那些关于童年习武的趣事,关于少年时的青涩与迷茫,以及中年面对事业与家庭的抉择,都显得如此鲜活。他们不仅仅是武术大师,更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精妙的武术招式,更在于它展现了武术家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他们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徒弟们的悉心教导,以及在传承中华武术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评分我一直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都只是武术表演或是影视作品中的片段。总觉得那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真实武术世界的探求。我非常好奇,书中访谈的这些武术家,他们是否还保留着最传统、最纯粹的武术技艺?还是已经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发展出了更具观赏性或实战性的风格?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他们师承的渊源,关于他们刻苦训练的细节,以及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是如何运用武术智慧去化解困境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窥见,在他们身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武术道路上。是热爱?是责任?还是某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武术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武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为之奉献一生的伟大人物。
评分在翻阅《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以往,我们对武术的认知,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要么是武侠小说里的传奇,要么是影视剧里的夸张表现。而这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多位武术家的深度访谈,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实故事一一呈现出来。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武术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也了解到在两岸隔阂的背景下,武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各自的方式,维系着这份共同的文化血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武术哲学和人生智慧的探讨,那些关于“武德”、“仁义”、“止戈为武”的阐述,不仅仅是武术的理论,更是做人的准则。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武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格斗技巧,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它们为文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故事,勾勒出武术家们年轻时的模样。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访谈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仅是信息的搜集,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共鸣。书中的叙述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访谈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不同流派武术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这些武术家们是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武术精神中,并且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践行这些价值的。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