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

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辉 著
图书标签:
  • 荣宝斋
  • 传统艺术
  • 绘画
  • 书法
  • 工艺美术
  • 收藏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文化
  • 2011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荣宝斋》杂志社
ISBN:9771009064102
商品编码:298467727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

定价:28.00元

作者:唐辉

出版社:《荣宝斋》杂志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71009064102

字数: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主要内容包括:物华天宝,艺术论坛,热点争鸣,画苑,鉴赏与收藏,时坛时讯,观点蔡萃,艺术产业窗,艺林纪事等。

目录


物华天宝
纵令丹青妙入神懒与探微作后身
——明代陆冶其人其画
汉代铜镜铭文与纹饰的组合形式
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的视觉史诗
庆祝中国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选登
乙术论坛
《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清代髡残学画历程与笔性分析
康有为与《千秋事记》
热点争鸣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讨论
我法与古法
石涛画论
个性与风格漫议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艺术是数儿
灵魂与个性
画苑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前言 吴长江
颐德园藏中国画
气势恢宏风韵高华 周宇
——读李铁映等创作的瓷板画《日出东方》《中华觉醒》有感
刘明康的艺术世界
表现大美 邵大箴
——读郭司孮的花鸟画
品读史国良速写新作有感 傅京生
怡性弄情工而人逸 雒三桂
——马新林花鸟绘画刍议
金鸿钧花鸟画作品选
千里江山精深华贵
看郑百重山水画
鉴赏与收藏
元代赵孟頫的书画鉴藏人生
艺坛时讯
庆祝中国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等
观点荟萃
潘天寿缘何提出 拉开距离论等
艺术产业窗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增长 赵余
一〇一一年春季全国十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况述评
西泠印社二0一一年春季拍卖会概览 陈辉
朵云轩二〇一一年春拍圆满收官 李向阳
艺林纪事
一段机缘留下珍宝无数 闫立群
士口林省博物院藏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书画作品
荣宝斋的门面、匾额和题词 米景扬

作者介绍


文摘


铭文内容加上纹饰的丰富含义,不难看出,尚方博局纹镜编织着汉代人们崇尚的神灵世界,来表达内心向往的阴阳和谐的宇宙观。这也说明因为谶纬神学的盛行,日神这个被汉代早期所崇拜的神已经分解为四位神灵,日神崇拜在铜镜上的表现逐渐转变为对神灵、神仙信仰崇拜,表现得更加世俗性。
(三)[富贵],吾作类与动物纹饰的组合
这三种组合主要指[富贵]类铭文与蟠螭纹的组合,[吾作]类铭文与四神、神兽纹之间的组合。(1)[富贵]类铭文与蟠螭纹的组合(图十)
这类镜一般都为三弦纽,纽外有数圈凸弦纹,弦纹间有铭文。其外则是三组或四组盘曲状龙、蛇纹组成的蟠螭纹。文中图为四组,宽素卷缘,铭文多为[大乐富贵]。这种镜仍具有战国风格,是对战国镜的继承,为西汉早期产物。
蟠螭纹是古人对龙的一种猜测性为西王母,皆有一兽衔座托,东王公描绘图案,其与[富贵]类纹饰的组两侧为两兽,有柱状分枝形的冠,一合体现出了中国自古以来对龙的崇正、一侧,下有怪兽托印座。西王拜,是汉民族对图腾文化意识的一种母两侧为青鸟和人面鸟身神。再上方积淀,进而表现在铜镜背面,为后来有两兽、口内各衔曲尺形的座,座中的夔龙、盘龙纹镜奠下了思想基础。
三人。中间为伯牙弹琴,旁两人作醉蟠螭纹还体现着占人对日神的崇拜,听状。下方中间是黄帝,头戴冕,旁一蟠螭是日神崇拜的图腾萌芽,龙是有青龙和白虎。龙身上骑一羽人,白日神崇拜的民族图腾形式式。
虎背骑一戴盆形帽的冲人。
纹,相问排列着厚而凸起的圆枚和带网神的组合(图十)铭的方枚。外缘浮雕两组纹饰,一组这类镜通常被称作是神兽镜,其是三龙张口作飞翔状,其中两龙背骑特征是以浮雕的手法表现主题纹饰神神人。后面是六龙驾云车,车上有神像、龙虎等题材,纹样隆起突出,一人、羽人共二人;另一组有一飞尼、反以前纹饰主要有线条构成的方式,两青鸟,后面有两独角兽,背上骑仙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另外,该镜纹人,还有两羽人腾云,和两羽人各驾饰不仅有神兽,还有神人和其他人物[青鸟]。两组纹饰相隔处,有一神人画像如王公王母、伯牙子期等。捧和一神人捧月。种镜的纹饰一般有两种排列方式,
通过对铭文的释读可以发现,其一是环绕式,另一种是重列式或称充满着吉祥、长生的渴望和对神仙世分段式。
界的向往。从纹饰角度看,该铜镜背
该镜为半圆纽,外围连珠纹,镜面存任着人物纹饰与神兽纹饰。神兽心纹饰作高浮雕。内区纹饰以四神兽纹饰主要是四神图像,四神纹饰是汉为界分为四组,中段左为东王公,右代人们信仰的主要神像之一
……

序言


物华天宝
纵令丹青妙入神懒与探微作后身
——明代陆冶其人其画
汉代铜镜铭文与纹饰的组合形式
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的视觉史诗
庆祝中国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选登
乙术论坛
《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清代髡残学画历程与笔性分析
康有为与《千秋事记》
热点争鸣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讨论
我法与古法
石涛画论
个性与风格漫议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艺术是数儿
灵魂与个性
画苑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前言 吴长江
颐德园藏中国画
气势恢宏风韵高华 周宇
——读李铁映等创作的瓷板画《日出东方》《中华觉醒》有感
刘明康的艺术世界
表现大美 邵大箴
——读郭司孮的花鸟画
品读史国良速写新作有感 傅京生
怡性弄情工而人逸 雒三桂
——马新林花鸟绘画刍议
金鸿钧花鸟画作品选
千里江山精深华贵
看郑百重山水画
鉴赏与收藏
元代赵孟頫的书画鉴藏人生
艺坛时讯
庆祝中国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等
观点荟萃
潘天寿缘何提出 拉开距离论等
艺术产业窗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增长 赵余
一〇一一年春季全国十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况述评
西泠印社二0一一年春季拍卖会概览 陈辉
朵云轩二〇一一年春拍圆满收官 李向阳
艺林纪事
一段机缘留下珍宝无数 闫立群
士口林省博物院藏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书画作品
荣宝斋的门面、匾额和题词 米景扬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传承》 一、 时代的印记:新世纪初的艺术回响 2011年9月,正值中国艺术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与融合的时代节点。《荣宝斋传统艺术版》(总第82期)恰在此时问世,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盛宴,汇聚了当时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的艺术家、评论家与研究者。这一期杂志,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中国传统艺术在21世纪初的勃勃生机,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精神的对话,以及艺术家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所做的努力与思考。 2011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传统艺术形式,既有对经典技艺的尊崇,也有对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活力的积极探索。这本《荣宝斋传统艺术版》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脉搏,以其敏锐的艺术嗅觉,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度巡礼。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试图勾勒出中国传统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蓝图。 二、 技艺的传承:笔墨的千年流转 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艺术史中独树一帜。本期杂志,如同一个宝库,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从最基础的笔墨纸砚,到最精妙的雕刻、刺绣,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匠心独运。 在绘画领域,书法与国画的精髓得到了细致的解读。无论是描绘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蕴含着千年的笔墨韵味。艺术家们对笔法的运用,对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对线条的刚柔疾徐,都力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传递着一种意境。本期杂志或许会探讨如何把握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如何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又如何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找到平衡。它或许会聚焦于某一位在传统绘画领域造诣颇深的大家,解析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展示其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雕刻艺术,特别是玉雕、木雕、石雕等,以其立体的造型和细腻的纹理,展现了材质本身的生命力。本期杂志或许会介绍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雕刻技艺,如苏工、鲁工、徽工等,它们在选材、构思、刀法、抛光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从古朴庄重的佛教造像,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题材,每一件雕刻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对某项传统雕刻绝技的深入报道,例如失传多年的“剔花”技法,亦或是对当代雕刻家如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探讨。 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以其温润的质地、典雅的釉色和精美的造型,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本期杂志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景德镇,感受那里的瓷都文化,了解青花、粉彩、釉里红等传统釉彩的奥秘。它或许会介绍那些依然坚守在传统陶瓷制作一线的老艺人,他们用双手触摸着泥土的温度,用匠心塑造着一件件凝聚着历史与文化的作品。对某一个经典瓷器品类的深度解析,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抑或是对当代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尝试,都可能成为本期杂志的重要内容。 织绣艺术,如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以其五彩斑斓的丝线,在丝绸上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宛如一曲曲流动的诗篇。本期杂志或许会详细介绍这些传统织绣的独特针法,如平针、打籽、施针、缠针等,以及它们在表现不同质感和色彩时的精妙之处。它或许会展现那些令人惊叹的绣品,它们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对某位杰出的绣娘的访谈,或许会让我们了解到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将一针一线织就成艺术的传奇。 三、 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艺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寻求着与时代对话的可能。《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显然关注到了这一重要的议题。 杂志或许会刊登一系列文章,探讨如何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传统纹样的创新运用,如何在现代家居、服饰、平面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或许会有对一些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注入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作品。这可能包括对新水墨、实验水墨的探讨,对装置艺术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分析,或是对当代工艺美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的研究。 本期杂志也可能关注到一些在传统艺术领域具有突破性贡献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挑战了传统的创作边界,或许将传统技艺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或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探索,不仅拓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欣赏空间。例如,可能会有对那些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现代戏剧的导演,或是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应用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的报道。 四、 精神的溯源:人文的关怀与哲学的沉思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本期杂志,无疑会深入挖掘这层精神内核。 它或许会探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或许会解读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的艺术处理手法,以及这种“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所传达的东方智慧。对于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以形写神”等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也可能成为杂志探讨的重点。 此外,本期杂志也可能关注到传统艺术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艺术家在创作中,如何融入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记录和传承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也可能是杂志所关注的。例如,对春节年画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对中秋赏月诗画的文化意义的探究,或是对传统婚俗中服饰与礼仪的艺术化呈现。 五、 展望未来:薪火相传的使命 《荣宝斋传统艺术版》(2011年9月,总第82期)的问世,不仅仅是对当下中国传统艺术状况的一次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期许。 它或许会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它可能关注到一些在学校教育中积极推广传统艺术的案例,以及一些民间艺术培训机构的努力。 杂志也可能探讨如何让传统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珍品,而是能够被大众欣赏、喜爱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可能包括对传统艺术在文创产业中的发展前景的分析,对传统艺术旅游的推广,以及对传统艺术如何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如网络、数字技术)与更广泛的受众建立联系的探讨。 总而言之,2011年9月出版的《荣宝斋传统艺术版》(总第82期),是一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艺术刊物。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新世纪初中国传统艺术的蓬勃发展,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探讨了创新与传承的深度融合,并传递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绝佳窗口,也激励着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更加珍视和弘扬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荣宝斋的这本传统艺术刊物,每次收到都像是收到一份来自过去的问候,又带着当下的鲜活气息。2011年9月这一期,我尤其喜欢它对几位老一辈艺术家的专题报道。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他们在画室里的专注神态,配合着深入浅出的文字,仿佛能听到他们笔尖摩擦宣纸的沙沙声,感受到他们指尖流淌的温度。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窥见艺术背后那更为深沉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一位山水画大家晚年心境的描绘,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对艺术大师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是这本刊物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是传递艺术的灵魂。

评分

这期荣宝斋的传统艺术特刊,在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描绘上,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文章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景点的堆砌,而是着重探讨了中国园林“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核心设计理念。通过对几个著名园林的深入剖析,作者展现了古人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叠石理水的段落,详细讲述了不同石材的特性、叠石的技巧以及水景的营造,如何共同营造出山水的意境。配以精美的园林摄影作品,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柳叶的声音,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评分

这期荣宝斋的传统艺术汇编,在探索水墨画的创新表现上,可以说是做到了耳目一新。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篇关于当代青年水墨画家的评论。文章并没有一味地褒扬,而是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现代审美和哲学思考,探索水墨画的新的可能性。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不失温和,既肯定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勇气和才华,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看到了几位画家运用抽象化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模式,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解读和发展,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激发了我对水墨画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次的荣宝斋传统艺术特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民间工艺的关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许多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而这本刊物却用相当的篇幅,细致地介绍了几个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我读到关于一位漆器传承人的故事,他日复一日地在工作室里打磨、上漆,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和汗水。文章详细描述了漆器制作的复杂工艺,从选材、剖料、打磨到髹漆、描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人的虔诚和对完美的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刊物中还穿插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近距离展示了这些漆器作品的细腻纹理和璀璨光泽,让人叹为观止。读完之后,我对这些默默坚守的民间艺人充满了敬意,也更加珍视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翻开荣宝斋这本2011年9月的传统艺术集,仿佛走入了一个充满韵味的展览。其中关于古籍善本的介绍,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文章不仅展示了几件珍贵的古籍实物图片,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装帧工艺。从精美的纸张、考究的字体,到别具匠心的插图和装裱,无不体现着古代文人的雅致与智慧。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一部明代笔记小说的描述所吸引,文字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遥远的过去。这种对文化经典的细致解读,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体会到了保存和传承古籍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