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现代舞教学课程(适用于中国舞专业)》的学习训练,是在中国舞基训课的基础上,辅助基训课并着重加强对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以放松为前提,贯穿呼吸与多元化发力,以组合训练、即兴舞蹈、命题编舞等方式,制定出针对各年级学生使用的内容进行训练。中国舞科中的现代舞课,需要学生有**的中国舞基础,中年级是个很好的进入阶段,由于学生肢体未定型,但又急需补充全方位丰富的练习,训练目的须明确,训练性强,针对训练难易循序渐进,解决学生身体上现有的“紧、僵、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解放身体,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开放多维的思想,掌握**的创造力,以造就综合全面的舞者为终目标。《上海市舞蹈学校校本教材系列丛书:现代舞教学课程(适用于中国舞专业)》共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两个部分。
作者简介王畅,1982年出生,汉族。曾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毕业后保送北京舞蹈学院,在编导系学习现代舞“编、表、教”三合一专业。2002年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至今。曾创编“桃李杯”参赛节目古典舞独舞《青蛇》,现代芭蕾《mygirl》,现代舞群舞《我们》《6203》《描苗》《渲》《向阳》《永动不息》等。
目录序
前言
第 I 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脊椎训练
(二)头颈训练
(三)肩部训练
(四)肢体末梢训练
(五)胯部训练
(六)膝部训练
(七)步伐训练
(八)跳跃训练
(九)地面训练
第二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活动练习
(二)肩部练习
(三)“蹲”的练习
(四)地面练习
(五)步伐练习
(六)跳跃练习
第三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活动练习
(二)上身综合练习
(三)横线流动
(四)斜线流动
(五)地面流动综合性练习
(六)跳跃练习
第四阶段 即兴、编舞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即兴部分
(二)编舞部分
序
前言
第 I 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脊椎训练
(二)头颈训练
(三)肩部训练
(四)肢体末梢训练
(五)胯部训练
(六)膝部训练
(七)步伐训练
(八)跳跃训练
(九)地面训练
第二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活动练习
(二)肩部练习
(三)“蹲”的练习
(四)地面练习
(五)步伐练习
(六)跳跃练习
第三阶段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活动练习
(二)上身综合练习
(三)横线流动
(四)斜线流动
(五)地面流动综合性练习
(六)跳跃练习
第四阶段 即兴、编舞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
(一)即兴部分
(二)编舞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现代舞的基本形态介绍,解决舞者自身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是中等艺术院校现代舞课的实用性教材。
作为一本声称是“正版”的专业教材,我对它的视觉呈现和辅助材料有着更高的要求。现代舞的学习,肢体语言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视频辅助是不可或缺的。我注意到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关键动作的定格图,由于角度选择或清晰度的原因,很难准确传达动作的动态走向和重心变化。更令人失望的是,它似乎完全依赖于读者自身的想象力来弥补图文的不足。例如,描述到一个复杂的“下沉与旋转”组合时,文字描述了速度、力度和轴线,但缺乏多角度的分解图示,使得学生在反复揣摩时,很容易因为一个细微的重心偏差而陷入僵局。对于零基础的教师或学生来说,这种高度依赖文字和静态图片的教学方式,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我非常怀念那些能够提供清晰的“正面、侧面、背面”三视图,并标注出关键肌肉群使用的专业舞谱式教材,这本教材在这方面的欠缺,极大地削弱了它的教学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对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探索上,我感觉处理得较为谨慎,甚至有些保守。标题里赫然写着“适用于中国舞专业”,这自然提高了我的期望值——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富有本土气息的、具有创新性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例如,在讲解现代舞的“即兴”环节,教材强调了“自由探索”和“打破既有结构”,这与中国古典舞强调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存在天然的张力。理想中的教材,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如何在保持中国舞身体的线条美和内在韵律的基础上,去实验现代舞的非线性叙事和空间解构。然而,这本书中关于中国舞与现代舞的交叉点分析,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比如讨论“气”与“能量场”的异同,这些讨论虽然深刻,但无法转化为课堂上立即可用的动作口令或教学方法。它更像是邀请了两位大师在会议室里进行高层次的对话,但我们期待的是他们能共同走下讲台,在排练厅里示范如何将对话转化为具体的汗水和动作。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那些已经对现代舞有了一定基础,正准备向更高阶理论和哲学层面迈进的舞者或研究者。对于那些真正需要“现代舞教学课程”的中国舞专业学生和一线教师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参考读物”,而非“教科书”。它在介绍现代舞的呼吸方式和身体意识觉醒上,确实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视角,比如关于“非功能性运动”的探讨,这确实能拓宽传统技术训练的视野。但是,对于“如何系统地过渡”这一核心诉求,它给出的答案显得模糊不清。比如,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评估中国舞学生“现代舞适应性”的工具或标准,也没有给出在每周课时中,应该如何分配现代舞技术课与中国舞基础课比例的建议。最终,我不得不承认,它在“现代舞教程”的严谨性上略显单薄,在“中国舞适用性”的结合点上又过于保守,使得这本书在我的舞蹈工具箱中,更像是一个理论储备库,而不是一个随时可以拿来实操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正版现代舞教材 现代舞教学课程适用于中国舞专业 中国现代舞教程》的标题确实让人充满期待,尤其是“中国舞专业适用”和“中国现代舞教程”这两个关键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痛点。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衔接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又能系统引入现代舞核心理念的书籍,毕竟国内的舞蹈教育体系中,这两者的融合点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然而,当我翻阅后,发现它在“衔接”和“系统性”的实践指导上,似乎还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初级阶段。例如,在讲解现代舞的“收缩与释放”技巧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马尔斯·卡宁汉的理论背景和多丽丝·韩芙蕾对空间运用的理解,这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每天面对“立、沉、提、拁”的中国舞学生来说,如何将这种抽象的内在感觉,转化为具体的身体动作,例如如何从一个稳定的“云手”姿态自然过渡到现代舞中的“中轴线扭转”,书里提供的练习范例少得可怜,大多是些非常基础的站姿调整,缺乏实操性和针对性。我期待的是能够清晰描绘出“从A到B”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展示A和B各自的宏伟蓝图。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现代舞史或理念导论,而非一本真正能指导日常教学的“教材”。
评分坦白地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合国内院校课堂的课程大纲和分阶段训练计划。我们都知道,国内的舞蹈专业教育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教材能做到高效、精炼地传达核心技术。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组织上显得有些松散,更像是一本汇编,而非精心编排的教程。比如,在“地面动作”这一章节,它罗列了非常多的技术流派,从葛兰姆到荷西·林蒙,信息量是爆炸性的,但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现代舞的中国舞学生而言,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介绍很容易造成选择困难和技术碎片化。我真正需要的,是教材能够根据中国舞的身体特性,筛选出最适合入门的几个关键技术点,然后进行模块化、序列化的深入训练。例如,它应该清晰地指出,中国舞的“空感”如何转化为现代舞的“重量感转移”,并给出具体的“练习序列1、2、3”。这本书更倾向于“告诉你要学什么”,而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学”,这对于担负教学重任的老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