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14傢劇院聯閤推廣:國傢大劇院、北京音樂廳、上海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凱迪拉剋·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汽·音樂文化廣場、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武漢琴颱音樂廳、陝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長沙音樂廳、深圳音樂廳等。
2、帶你掃盲音樂會的各種尷尬,讓你輕鬆踏入聆聽古典音樂會的大門!
3、一本針對古典音樂和藝術音樂,從普及到高階閱讀的普及指南手冊!
4、既好讀,又實用。既有通俗讀物的親和力,又有領域的精準度;
5、國內的古典音樂的內容平颱,從馬友友到王健,從李雲迪到王羽佳,從巴倫博伊姆到彩虹閤唱團,從鄭京和到希拉裏·哈恩,從陳其鋼到布朗夫曼,橄欖古典音樂聚閤眾多國內外一綫古典音樂傢資源,並與各大使館達成音樂教育與普及的長期閤作;
6、郎朗、田藝苗、焦元溥、餘隆、劉雪楓等眾多古典音樂大咖聯閤推廣!
7、跟著厲害的人,輕鬆瞭解古典音樂!我們仍然需要一本古典音樂MOOK!
8、一本可以聽的書!隨書附二維碼,邊看邊聽!給你輕鬆和原汁原味的古典音樂氛圍!
《橄欖古典音樂》係列叢書,是國內指嚮性古典音樂MOOK,以古典樂普及為核心,從生活方式的角度切入和展開,無論你有沒有古典音樂背景,都能輕鬆欣賞古典音樂之美!每一期MOOK聚焦一個主題,如音樂會觀賞指南、音樂傢小傳、樂器選購指南等等,深入淺齣,為國內樂迷提供前沿、時尚、有趣和立體的古典音樂資訊與知識。
音樂會觀賞指南
《橄欖古典音樂MOOK》第二期,主題為“音樂會觀賞指南”,詳細介紹9大音樂會類型、10個有趣的音樂會話題、10首熱門音樂會麯目,還有音樂會禮儀ABC、購票指南,讓陌生的聽眾從此愛上古典音樂會!
【特輯·音樂會麵麵觀】
陳薩、韓斌、李崢、李政華、林達、錢世錦、任小瓏、瀋洋、瀋媛、陶辛、吳淑婷、楊寜、張佳林等眾多古典音樂人和樂評人聯閤撰稿,介紹瞭交響樂、歌劇、室內樂、獨奏會、芭蕾、音樂劇、古樂、民樂、閤唱等音樂會類型,而且迴答瞭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古典音樂會需保持現場安靜,這也正是古典音樂會與流行演唱會本質的區彆。
此外,本期將普遍常見的十個音樂會話題迴答得妙趣橫生,比如樂隊首席都做什麼?音樂廳裏的管風琴是裝飾物嗎?背譜演奏和看譜演奏有什麼區彆?鋼琴三重奏是不是三架鋼琴重奏?音樂會要不要有標題?中場休息時音樂傢都會做什麼?
另有,10首常見的音樂會麯目及其背後的動人故事,比如巴赫的C大調前奏麯、莫紮特單簧管協奏麯、貝多芬交響麯鋼琴版。
隨書附上二維碼,邊看邊聽,給你輕鬆和原汁原味的古典音樂氛圍!
【樂器誌·大提琴】
本篇從17世紀開始追溯瞭大提琴的曆史、大提琴整個製作工藝的發展和這件樂器的特點。更有上海音樂學院大提琴副教授陳衛平,對於保養大提琴的諸多條件和方法的方法妙招。
大提琴在弦樂傢族裏還是一件非常年輕的樂器,很多音樂傢創作的作品裏沒有給大提琴留下像小提琴、鋼琴那樣經典的作品。但如果單從大提琴的曆史上看,有很多地位崇高的演奏傢,給大提琴的演奏和創作帶來瞭很多機會。“任何一位藝術傢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精準,這種遺憾給真正的藝術帶來瞭無窮無盡的魅力。”
橄欖古典音樂,是中國國內的古典音樂資源聚閤平颱。
30萬古典音樂粉絲普及量!通過微信、電颱、電商、活動甚至品牌閤作與讀者進行互動,站在市場前沿搜集前沿古典音樂谘詢。
與國內外各大劇院保持長期的閤作關係,掌握國內外眾多的音樂傢、樂評人、音樂領域知名學者及經紀公司資源。
2016年,推齣《橄欖古典音樂》係列古典音樂MOOK,中國國內零差評的一本古典音樂雜誌。
【人物】
與音樂傢談音樂會
I MUSICI
I MUSICI|我們怎能不愛《四季》——寇燚/張瀟雪
RCSingers
與金承誌談未來之彩虹——裘雪穎/金承誌/寇燚
Tour
音樂傢的巡演“日記”
【特輯】
音樂會麵麵觀
Concert
什麼是古典音樂會——張佳林
Symphony
交響樂確實是一種很響的音樂——曹鵬
Chamber
室內樂必須在室內演奏嗎?——吳淑婷
Recital
的獨奏會為何這麼苛刻——瀋洋
Opera
在歌劇院期待平庸的演技和好的演唱——楊寜
Ballet
芭蕾,立在足尖上的舞蹈——錢世錦
Musical
一場火災催生音樂劇——陶辛
Authentic performance
古樂是否能真正完全地還原曆史?——李崢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那熱烈的中國鑼鼓總是更接地氣——李政華
Chorus
從各種各樣的“閤”解密閤唱——裘雪穎
Other type
其他類型音樂會
音樂會十問十答
concert master
樂隊首席都做什麼?——李沛/紀堯姆·莫爾科
Instrument
樂器世界熟悉的“陌生人”——馮鼎
Piano trio
鋼琴三重奏是什麼?——Nolix
Sheet music
背譜演奏和看譜演奏有什麼區彆?——陳薩
Conductor
不看指揮的演奏一定缺乏錶現力——曹鵬
Opera in Concert Version
音樂會歌劇是一把雙刃劍——孫浩晶
Organ
音樂廳裏的管風琴是裝飾物嗎?——瀋媛
Concert title
音樂會需不需要標題?——任小瓏
Encore
加演麯目的設定是一門學問——林達
Intermission
中場休息時音樂傢都會做什麼?——小沃爾夫岡
名麯背後的故事
Bach
《C大調前奏麯》這麼火,巴赫知道嗎?——李鵬程
Haydn
海頓《“告彆”交響麯》第四樂章,樂手為何離開舞颱?——盛漢
Mozart
莫紮特《單簧管協奏麯》為什麼常常加演第二樂章?——嚴逸澄
Beethoven
貝多芬的交響麯可以用鋼琴來演奏嗎?——陸平
Wagner
《尼伯龍根的指環》是長的歌劇嗎?——章馨方
Tchaikovsky
《1812序麯》的隆隆炮聲打哪兒來?——孫浩晶
Dvorak
德沃夏剋的名作為什麼風靡美國?——劉青
Paganini
為什麼音樂會上總有帕格尼尼的身影?——魯瑤
Liszt
李斯特《B小調奏鳴麯》究竟隱藏著什麼故事?——橙客
Johann Strauss I
如何跟隨《拉德茨基進行麯》的節奏鼓掌?——張源寜
與音樂會有關的談資
Concert etiquette
音樂會禮儀之ABC——韓斌
Concert tickets
音樂會門票想買要趁早——本刊編輯部
Music Festival
那些難以抗拒的歐洲小眾音樂節——唐若甫
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值得一遊的挪威卑爾根藝術節——劉婕
【樂器誌】
Cello
樂器小百科之大提琴——陳衛平
【非典型閱讀】
Records&Books;
橄欖書單
什麼是古典音樂會
張佳林(音樂學院聲歌係副教授)
要說清什麼是古典音樂會,前提是要給所謂古典音樂下一個定義,但大多數藝術門類無法像數學定義那樣杜絕所有的例外。
古典音樂?你懂的
在業內,大傢對古典音樂的界定有感性的共識,但這種“你懂的”無法為大眾深入剖析,因此好的辦法就是不在這類問題上咬文嚼字,多做糾纏。比如我現在也說不清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三大男高音係列音樂會算不算傳統意義上的聲樂音樂會(Vocal Concert),以及《東方紅》《復興之路》這類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是否應該歸入到古典音樂會範疇。
古希臘羅馬音樂不夠“獨立”
根據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教材,對於有案可查的藝術音樂的齣現,通常會追溯到古希臘酒神祭祀中的即興吟唱錶演,及稍後齣現的戲劇背景閤唱。從這個角度說,西方戲劇與音樂是同源的,它們二者的緊密關係一直延續至今。古希臘的悲劇通常由一位(後來發展為二到三人)演員,用變換麵具的方式錶演各個角色,而角色的心理活動以及一些類似於“畫外音”的敘述、質問等,則是由閤唱隊以歌唱的方式展現。
古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古羅馬,不僅在戲劇方麵延續瞭古希臘戲劇、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形式,在羅馬人熱衷的娛樂項目——鬥獸與角鬥競技中,也引入瞭閤唱,但主要原因並非齣於藝術目的,而是因為當時沒有擴音設備,閤唱隊起到現在體育場擴音喇叭的作用。羅馬帝國時代,裏拉琴(Lyre,又譯為詩琴)盛行,的暴君尼祿是裏拉琴癡迷者,甚至親自參加裏拉琴演奏比賽。可見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聲樂、器樂錶演都很盛行,但顯而易見,這種錶演與近當代意義上的“音樂會”無論性質、內容都很不一樣。
古典音樂會從宗教儀式而來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進入戰亂不息、政教高度閤一的中世紀。在現今的音樂業內,大傢在非學術場閤默認的“早的古典音樂”,是公元6世紀末由羅馬教皇格裏高利一世組織收集、整理、頒布的《格裏高利聖詠》。這種“欽定”的方式使得“古典音樂”從一開始就帶有“正統”的姿態,以至於迄今,究竟哪些音樂可以劃進“古典音樂”裏,通常還是官方機構,而不是學者說瞭算。
隨著時代的推移,基督教儀式的流程規範化、規模擴大化,儀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逐漸與音樂結閤在一起。儀式不同階段所吟誦的經文被譜麯歌唱,之後分為不同聲部演唱,再之後加入瞭管風琴的伴奏(管風琴的引奏後來逐漸獨立齣來成為獨立的器樂麯),再往後其它各種弦樂、管樂器加入到聖詠、彌撒當中,這便是眾多經文歌、康塔塔、受難麯、清唱劇等體裁的發展曆程,也是後來世俗器樂獨奏麯、獨唱麯、交響麯的緣起。
由此可見,西方音樂會是從宗教儀式發展而來的,中世紀“音樂會”的“演員”就是教士和其他神職人員,“聽眾”就是信眾,而且信眾有時也參與演唱。這種宗教音樂錶演的形式在宗教領域一直延續至今。
古典音樂會從豪門到民間
歐洲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要復興的是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實質上是當時的一批文藝青年和享樂主義者(包括一些教皇),藉一些考古發現,以復興古人燦爛文明的名義,試圖擺脫宗教對於文化藝術創作的束縛。在這個商業活動逐漸活躍、世俗君主和割據貴族逐漸掌權的時代,教會逐漸放鬆瞭對民間娛樂的管製,古典音樂終於從教堂、修道院來到瞭國王的宮殿和豪門的客廳,歌劇、器樂重奏、交響樂等音樂形式蓬勃發展,從此西方古典音樂在內容和題材方麵可以分為兩大類:教堂音樂與世俗音樂。
此時世俗的“音樂會”有些類似於中國上世紀初盛行的“堂會”和上世紀末常見的“團拜會”,它是由貴族或官員主辦、職業音樂傢和團體負責演齣的音樂錶演,多是為節慶、紀念日、大型活動舉辦,形式多樣,但屬於內部聚會性質,不對外售票。
從17世紀開始,意大利地區相繼齣現瞭許多公眾歌劇院,這意味著古典音樂會開始真正走嚮平民——注意不是貧民,因為它很貴,但在血統和身份方麵的門檻降低,直至逐漸沒有。
真正意義上近代公眾音樂會的盛行,是在拿破侖橫掃歐洲,民主、平等、共和觀念逐漸在歐洲傳播普及之後。不同身份的聽眾能夠在一個廳堂裏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本身就是一種平權的象徵,也是時代更替的象徵。
早期古典音樂會很綜藝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的音樂會大多是綜閤性的,通常開場是一首樂隊序麯,之後是當紅歌唱傢演唱一兩首詠嘆調,然後可能是閤唱與樂隊作品,或者器樂協奏麯,之後可能是一首大型交響樂作品,甚至在樂章間還會插入聲樂演唱或器樂獨奏。這種由交響樂隊擔任演奏的大型音樂會,現在一般被稱為“Concert”。
19世紀傑齣的鋼琴大師李斯特一開始也是從這種綜閤性音樂會中聲名鵲起的,但當他成為“鋼琴”後,便開始不屑於與他人同颱。於是從他開始就有瞭個人獨奏會——由一位音樂傢領銜的音樂會,成為音樂會的傳統形式。這種以器樂獨奏、室內樂重奏(通常在六件樂器以內)或鋼琴伴奏的獨唱為主要形式的音樂會,現在一般被稱為“Recital”,在國內也譯為獨奏/獨唱音樂會。
當代古典音樂會隻有一個要求
再往後的事情大傢都知道瞭,音樂會商業化,票價越來越便宜,也因為沒有瞭階層的門檻,音樂會的議論越來越多。另一方麵,古典音樂會對於禮儀的要求,和它的發展曆程分不開,到其實已經沒有過多講究和禁忌。
當代音樂會開場前廣播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一個目的:保持現場安靜。之所以必須保持現場的安靜,其原因有可能正是古典音樂會與流行演唱會本質的區彆:古典音樂會是沒有電聲擴音的,因為音樂會舞颱上的樂器、唱法、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在沒有電的時代,為自然聲學環境設計、研習、創作的。在自然音響環境中,任何音樂之外的聲響都有可能影響古典音樂傢的錶演和聽眾的正常欣賞,因此在古典音樂會上保持安靜,與藝術素養無關,而是公德意識的體現。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入門指南”的範疇,它簡直是一部關於“古典音樂文化參與”的社會學觀察報告。作者不僅僅關注颱上的演奏,更關注瞭音樂廳這個獨特的社會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曆史的傳承以及當代觀眾的角色定位。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對於“掌聲時機”的深入探討,這不隻是一個禮儀問題,而是牽扯到作麯傢意圖、樂團慣例和觀眾集體情感錶達方式的復雜議題。作者用一種非常平衡的筆調,既尊重瞭傳統,又鼓勵瞭個人感受的錶達。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對古典音樂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在公共空間中如何進行審美活動”這個問題有瞭更成熟的思考。這本書帶來的“升級感”是全麵的,它改變瞭我的音樂消費習慣,更豐富瞭我的文化參與體驗。這絕對是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一本“工具書”!
評分終於找到一本能讓人真正走進古典音樂殿堂的“鑰匙”!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個經驗豐富、心思細膩的樂迷,他把原本高高在上、似乎隻屬於少數精英的古典音樂會體驗,拆解成瞭人人都能理解的步驟。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去聽馬勒的交響樂時,完全不知道該看哪裏、什麼時候鼓掌,全程像個局外人,尷尬得想鑽地縫。這本書裏,從挑選麯目、理解不同樂章的結構,到入場禮儀、甚至連中場休息時該注意什麼,都寫得巨細靡遺。特彆是關於“如何聆聽”的部分,作者不隻是告訴你“聽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怎麼去聽”,如何捕捉到樂章間的對話、配器的微妙變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點亮瞭,下次走進音樂廳,我知道我的耳朵和眼睛應該聚焦在哪裏。那種從茫然無措到豁然開朗的轉變,簡直是無價的。它真正做到瞭“指南”的職責,讓音樂會不再是單純的“坐著聽”,而是一場深入的、有準備的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設計也非常齣色,看得齣編輯團隊也是下瞭苦功的。它不是那種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磚頭書”,而是采用瞭大量的圖錶、清晰的章節劃分和實用的“快速參考”小欄目。我個人非常依賴那些時間軸和關鍵術語速查錶,在準備去聽某場特定音樂會前,翻閱一下這些輔助材料,能迅速幫我建立起對當晚麯目的整體框架。作者在行文時,經常會給齣“聽覺焦點”的提示,比如當聽到圓號solo時,要特彆注意它與大提琴聲部的互動,或者在賦格中尋找主題的“鏡像”。這些具體的“收聽目標”極大地增強瞭我的主動性,讓我的注意力不再渙散。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靜態的讀物,不如說更像是一份動態的預習工具,它成功地將“學習”與“欣賞”無縫銜接瞭起來,讓每一次聆聽都充滿瞭期待和目標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親切,完全沒有一般音樂評論那種高冷的腔調,更像是鄰座一位知識淵博的老朋友在跟你耳語分享他的“獨傢秘籍”。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軼聞,它們巧妙地將枯燥的音樂史知識融入到具體的聆聽場景中。比如,講解奏鳴麯式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讓我立刻明白瞭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的內在邏輯和戲劇衝突。這比任何教科書上的定義都要有效得多。它不是強迫你記住術語,而是讓你在故事中自然地理解音樂是如何“呼吸”和“敘事”的。讀這本書時,我甚至會忍不住在腦海中迴放一些我聽過的麯子,用作者提供的新視角去重新審視它們。感覺就像是給舊的錄音注入瞭新的生命力,讓我對那些聽過無數遍的經典作品産生瞭全新的敬畏感。對於想提升自己音樂鑒賞水平的普通聽眾來說,這本書的入門門檻極低,但內涵卻極其豐富。
評分坦白說,我過去對古典音樂會一直心存畏懼,總覺得那裏麵的規矩太多,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失禮”。這本書最大的功德之一,就是徹底消除瞭這種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作者花瞭不少篇幅來“破除迷思”,澄清瞭許多流傳已久的“規矩”,告訴你哪些是曆史遺留的習慣,哪些是真正關乎對音樂尊重的行為。這種坦誠和務實讓我倍感放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裝作懂行”的書,而是一本真正教你如何“享受”的實用手冊。我尤其欣賞它對現代音樂會的觀察,比如電子程序單、非正式的介紹環節等等,都體現瞭作者與時俱進的視角。看完之後,我信心大增,甚至敢於在音樂會結束後主動和其他聽眾交流我的感受瞭。這種由內而外的自信,正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它讓我明白,音樂會是給聽眾準備的,我們不必活在過去的陰影裏,隻需帶著開放的心態去感受就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