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因子”的探析
定价:33.00元
作者:唐晖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402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主要以唐晖博士完成的“运动与膳食干预造成大鼠不同肌糖原含量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不同肌糖原含量影响运动诱导肌源性IL-6释放机制及对代谢调控”两项研究工作为主体,并较系统地综述了晚近关于运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本著作内容翔实、视角新颖。
目录
章运动因子的探析
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IL-6:种被人们确定的“运动因子”
第三节对其他运动因子的初步探析
第二章骨骼肌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节IL-6及其受体系统简介
第二节骨骼肌分泌激素——IL-6的发现与证实
第三节不同肌糖原含量及运动对骨骼肌内IL-6表达与蛋白释放的影响
第四节肌源性IL-6的可能生物学作用
第五节IL-6及其基因多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机械收缩和能量状态调控运动时机体功能变化的信号通路
节运动过程中信号转导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机械收缩和能量状态调控骨骼肌IL-6表达的可能信号通路
第四章实验研究(一):运动与膳食干预造成大鼠不同肌糖原含量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节实验动物及运动与膳食干扰方法
第二节指标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节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实验研究(二):不同肌糖原含量影响运动诱导肌源性IL-6释放机制及对代谢调控
节实验动物及运动与膳食干扰方法
第二节指标检测和数据处理指标检测
第三节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唐晖,男,汉族,湖南洞口人。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理学方向硕士学位,2001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起在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任教。2003年
文摘
序言
我尤其关注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作为一个热爱运动,但总感觉自己进步缓慢的爱好者,我渴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突破瓶颈的“钥匙”。“运动因子”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我将其理解为一种能够显著提升运动表现、加速身体适应、甚至激发潜能的内在力量。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和“强化”这些“运动因子”。比如,是否会有关于周期性训练、交叉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等方法的深入解析,以及这些训练方式是如何作用于身体,从而优化“运动因子”的。另一方面,我也对书中所提及的“因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抱有期待,它是否能够帮助我更科学地规划饮食,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从而为运动提供更充足的“燃料”?再或者,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心理训练的技巧,帮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释放出更强大的“运动因子”?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硬核的感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认为,“运动因子”这个概念,绝非简单地指代某种单一的生理指标,而是可能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乃至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非常基础的生物学层面出发,例如,细胞层面的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是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释“运动因子”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同时,我也期待书中会涉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发挥“运动因子”的基础。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科学的康复方法,帮助运动员或普通健身者在遭遇伤病时,能够更快地恢复,并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此外,我也很好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比如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的“运动因子”是否有所不同,又该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来调整训练和康复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吸引我的关键所在。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虽然我对书名“运动因子”的理解可能偏向于大众科普层面,但从书本的整体风格来看,它似乎在试图建立一个更宏观、更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我推测,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她)的研究视角很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学,而是将运动看作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复杂系统。或许,作者会从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甚至是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构建关于“运动因子”的理论模型。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运动项目对这些“运动因子”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例如,耐力型运动与力量型运动,它们在激活和调动“运动因子”方面,其内在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会有哪些不同?同时,我也在期待,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通过科学的实验数据来支撑其理论的阐述,让这些抽象的“运动因子”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从而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基于科学的运动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运动因子",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种生理现象的命名,更像是一种对人体潜能的呼唤。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拥有更好的运动天赋,而另一些人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背后的“因子”究竟是什么?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似乎可以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猜测,作者可能会深入剖析运动过程中,人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例如,体内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能量物质的转化与利用等等,这些都可能被归结为“运动因子”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也好奇,除了内在的生理因素,外在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海拔,甚至运动装备,是否也会对这些“运动因子”产生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了解这些“因子”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影响运动表现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力量,"运动因子"——这四个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和生命的奥秘。我一直对体育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人体潜能开发非常着迷,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讲述某项具体运动的技术动作,更深层次地去探究,究竟是什么驱动着人体在运动中迸发出惊人的表现?是某种内在的生理机制,还是外部环境的巧妙调控?亦或是心理层面的强大驱动力?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解剖学家一样,细致地剖析“运动因子”的构成,或许会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纤维的收缩原理、能量代谢的优化,甚至是运动心理学中的动机、意志力以及如何克服极限的奥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背景也让我对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充满信心,这一定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运动、更科学地进行训练的宝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提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激活”和“增强”这些“运动因子”,从而让普通人在运动中也能享受到更出色的体能和更持久的活力,哪怕只是为了改善日常的生活质量,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