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9787300245256欧阳

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9787300245256欧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祯人 著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简帛
  • 政治哲学
  • 早期中国思想
  • 国学
  • 历史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古代思想
  • 欧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5256
商品编码:2990354561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定价:49.00元

作者:欧阳祯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00245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从内在的逻辑根源上探寻先秦儒家政治理想从个人到社会的发展理路。立足于新近出土简帛文献资料,钩沉致远,考镜源流;依托于传世文献,从字句的训诂考证到篇章的思想探源,从个案的阐幽表微到整体的察势观风,温故知新,曲尽原委。从先秦儒家宗教性的天人关系、诚信社会何以建立、性情思想的独值、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政治哲学的理想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在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先秦儒家建中立极、品物流形的政治理想。笔底波澜,云蒸霞蔚。

目录


章 先秦儒家的宗教性
一、郭店儒简的宗教思想论析
二、从《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诚信社会何以建立
一、《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合论
二、论《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学内涵

第三章 简帛文献中的性情思想
一、《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
二、帛书《要》篇的人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简帛文献中的伦理思想
一、《六德》与儒家的伦理智慧
二、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

第五章 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
一、论子张氏之儒与孔子的思想差异
二、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
三、《容成氏》的思想倾向简析

第六 章政治哲学的理想
一、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禅让制的诉求
二、《三德》中的儒家思想初探
三、上博简《仲弓》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介绍


欧阳祯人,湖北建始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出版论著16 部,发表学术论文160 多篇。2005-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2012-2017 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文明与古代中国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子课题“政治哲学”负责人。

文摘


序言



先秦思想的再发现与重构:出土文献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智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入的视角,审视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重点聚焦于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清华简等)为我们带来的全新认识和挑战。 第一部分:文献的启示与思想的“去经典化” 自宋明理学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高度依赖于传世文本,如“十三经”中的《春秋》、《孟子》、《荀子》以及后世对儒家经典的阐释。然而,这些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儒家正统的筛选、编订与定型。出土文献的发现,如同一次对古代思想史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先秦思想在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初始状态,其复杂性、多样性与内在矛盾远超我们既有的想象。 一、文本的复位与语境的重建: 本书首先致力于将出土文献中的政治思想置于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马王堆帛书中的《黄老之道》与《经法》等,清晰地展示了在秦汉帝国建立前夕,黄老学派在治理方术、国家形态构建上的实际操作性思考,这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统一战争的进程中,哪些思想路线真正具有生命力与实践性。 二、早期儒学的多维探究: 郭店楚简的“性”论与“德”论,对儒家早期的人性观与道德构建提出了颠覆性的见解。《性自尽》等篇章展现了一种内求于己、强调个体主体性的早期儒学面貌,这与孟子“性善论”的定型化表述存在显著差异。我们探讨了在“孔子晚学”的背景下,弟子们如何对“仁”“义”等核心概念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和实践,从而揭示了儒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内部辩论的知识场域。 三、法家思想的精细化辨析: 清华简中的《保训》等篇章,以及其他零散出土的竹简材料,为我们研究先秦法家思想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传统的法家概念常被简化为“法、术、势”的冰冷工具论,但出土文献揭示了其在君臣关系、权力制衡、以及对“道”的理解上更为精妙的理论构建。我们分析了早期法家思想中蕴含的政治伦理面向,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来解决权力失序的问题。 第二部分:核心范畴的再界定:权力、秩序与民本 出土文献的出现,迫使我们对先秦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去经典化”和“再界定”。 一、“天命”与“人治”的张力: 传世文献中,“天命靡常”的观念常常被用来论证王朝更替的正当性,但出土文本展示了早期思想家在理解“天命”时所展现的复杂性。我们考察了“德”如何成为连接天命与人治的关键中介。在许多文本中,“德”不再仅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政治能力和国家治理的基础。本书强调,早期政治哲学试图在不确定的“天”与需要强力干预的“人世”之间寻找一个稳定的支点,这个支点正是通过对“德”的反复论证来实现的。 二、秩序的生成:从“礼”到“制”的演变: 礼乐制度是先秦政治哲学的基石之一,但出土文献反映了在春秋战国加速变局的背景下,对“礼”的理解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文献倾向于将“礼”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制”(制度与规范),而另一些文本则坚守对“旧礼”的怀念与重建。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从强调文化认同的“礼”向强调政治效率的“制”的过渡,以及不同学派对这种转变的态度与应对策略。 三、早期“民本”思想的实践面向: 以往对民本思想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孟子的“民为贵”,但出土文献揭示了在黄老学派和某些早期道家思想中,对“无为而治”的实践性解读。这种“民本”并非仅仅是道德呼吁,而是与治国策略紧密结合。例如,如何通过“清静”的统治策略来避免对民力的过度消耗,如何通过因循百姓的自然趋势来达到政治上的稳定。这种实践层面的“爱民”与儒家的伦理层面的“仁民”之间的差异与交集,是本书着重探讨的议题。 第三部分:跨学派的对话与早期治理模式的探索 出土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时期思想生态的理解,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学派宣言,而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互相竞争、吸收和影响的知识体系。 一、道家与儒家的交汇点: 通过对比郭店楚简中的政治伦理与老庄思想的某些片段,本书探讨了早期道家思想如何为儒家的政治理论提供了一种“超验”的反思维度,例如对权力异化的警惕性。反之,儒家对社会伦理的强调也对道家思想的实践化起到了约束作用。这种早期的交叉影响,远比后世的严格区分更为复杂。 二、早期帝国治理模式的雏形: 黄老文献的出现,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秦汉之际帝国统治的内在逻辑。我们不再需要仅仅从儒家对“仁政”的理想期待来审视秦朝的建立,而是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以“法制”为基础、以“黄老”为指导的“治理技术”体系中去考察。这种技术层面的思考,为后来汉代“霸道”与“王道”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方法论的革新:从文本诠释到历史重构: 本书强调,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政治哲学,要求研究者必须超越传统对“思想体系”的建构,转而关注“思想实践”的多样性。每一片简牍、每一匹帛书,都代表着某个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点对如何治理人群、如何确立正当性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历史的重构,而非仅仅是哲学概念的梳理。 结论:面向未来的古代政治智慧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深入挖掘与细致辨析,本书致力于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充满活力、且充满内在张力的先秦政治哲学图景。这些古代的思想家在面对权力更迭、社会动荡和秩序重构的巨大挑战时,所展现的深邃思考,至今仍能为当代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的构建提供宝贵的参照与启示。它提醒我们,任何成熟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与多样的实践中塑造而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接触到一些关于早期中国思想的译著,尤其是那些探讨“道”与“义”的论述,觉得非常引人入胜。书名《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读到的很多哲学著作,都是经过后人层层解读和阐释的,中间难免会有信息损耗或者观点偏差。而“出土文献”则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窗口,能够让我们窥见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声音。特别是“简帛”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一直对古人如何看待“治理”和“秩序”感到好奇,尤其是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哲学相比,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通之处,或者又有着怎样的巨大差异。这本书的副标题“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更是加深了我的期待,它承诺的是“新知”,这意味着可能会有对一些传统认知进行修正或者补充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艰深的简帛文献,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如果里面能涉及到一些关于早期官僚制度的构建,或者关于如何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的思考,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智慧充滿敬畏,尤其是那些關於如何治國理政、如何建立社會秩序的思想。近代以來,大量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出土的簡帛文獻,為我們打開了認識古代社會的一扇新窗口。这本书的题目《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指出了研究的重点——出土文献与政治哲学。我一直觉得,经典的文献固然重要,但它们往往经过了文字的加工和思想的提炼,未必能完全反映当时最真实、最原始的政治观念。而简帛,则是直接的见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土文献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政治思想,例如,在没有成熟的文字记录或者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古人是如何构想国家、如何处理权力、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的?“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副标题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全新的认识,而不是对既有知识的重复。我很好奇,在那些沉寂的竹简上,究竟记载着怎样的政治哲学,它们又如何影响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这本书的作者是“欧阳”,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启发性,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政治思想深处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学术,感觉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类型。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出土文献的学者,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最近正好读了一些关于先秦诸子的普及读物,对当时那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产生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政治哲学”,这正是我一直好奇的领域。想象一下,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竹简,穿越了千年时光,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尤其是在政治制度、统治思想、社会结构这些方面,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经过现代学者的解读,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如果能从最原始的文献出发,看到当时的“原汁原味”,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特别是“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副标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而是要带来“新知”,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些颠覆性的发现或者全新的视角。我对“简帛”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总觉得它们比纸质的书籍多了一份厚重和沧桑。这本书的作者是“欧阳”,虽然我对这位作者不太熟悉,但冲着这个书名和副标题,我觉得值得去探索一下。不知道书里会不会涉及到关于“德治”、“法治”的早期思想,或者对当时权力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古代思想世界。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那些关于社会构建和权力运作的思想,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我们现在读到的很多先秦思想,都是通过二手资料或者经过后人注解的文本流传下来的,总感觉隔了一层。而“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这种形式,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未经“污染”的视角,去触摸那个古老的时代。这本书的名字《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关注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出土文献的介绍,更是聚焦于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我一直很好奇,在没有现代政治学理论的框架下,古人是如何思考治理、如何理解权力、如何设计社会制度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更是让我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能够为我们带来对早期中国思想的全新认识,而不是简单的梳理和重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简帛文献中的政治思想,比如,是否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政治实践、统治策略,或者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政治理念。作者“欧阳”的名字,我不太熟悉,但我更看重的是书本身能否带来深刻的洞见和启发。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看到《正版国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這個書名,我內心湧現出了一股抑制不住的好奇。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但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都是經過千百年傳承和解讀的經典文本,這些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是否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或者是否被賦予了後世的解讀,始終是一個難以完全確定的問題。“出土簡帛”的出現,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繞開這些傳承障礙的絕佳機會。它們是直接來自那個時代的物質載體,上面承載的文字,是當時人們真實的思想和記錄。這本書以“政治哲學”為核心,將出土文献與早期中國的思想進行了深度結合,這正是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的。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對當時的君臣關係、貴族制度、法律思想,以及那些影響深遠的政治變革背後的理念進行詳細的闡釋。作者“歐陽”的名字雖然對我來說比較陌生,但我相信,能夠撰寫這樣一本聚焦於出土文獻的學術著作,必然是一位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親臨”那個時代的感受,看到當時政治思想的原貌,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演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