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都是手机拍的!

对,都是手机拍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手机摄影
  • 随手拍
  • 生活记录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日常
  • 摄影集
  • 摄影作品
  • 移动摄影
  • 摄影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9004
商品编码:2990458861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对,都是手机拍的!
作者:陈远明
定价:88.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9599004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对,都是手机拍的!》是一本游记式的手机摄影集。获中国摄影泰斗、中国艺术摄影协会执行朱宪民先生,大理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自然地理摄影家边缘,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里强,台湾摄影家、手机摄影大师林添福,旅行家、探险家林建勋,媒体人、海南省摄影家协会王军,哈苏摄影大师谢墨等十一位各界精英的好评和!《对,都是手机拍的!》选取了作者环游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地球南、北极,非洲生态人文的手机摄影作品,这些摄影包括了作者所到地方的人文、景观、建筑、动物、美食等,其摄影作品恢弘大气、视觉震憾、构图有趣,颠覆了众人对手机摄影的认知。除此之外,在摄影技巧、艺术创作、情感表达等方面均有涉猎,在用光、构图、选景等实用层面以实例来分析手机摄影的应用秘笈。这些手机摄影的技巧、窍门、经验,将有效地帮助读者提升手机摄影水平。从“我来了,我见到了,我征服了。”到“我来了,我见到了,我拍下了。”手机摄影,举手之劳,随心所摄。放下手机,用本书走近广阔视野。放下本书,用手机留住永恒影像。

  目录
序 30中国·香港 1中国·澳门 4手机摄影 人人都是摄影师 鲍利辉 8中国·北京 10中国·上海 18中国·四川 20玩遍地球带上手机即可 鲍琪 28韩国·尔 30日本·东京 34新加坡 38泰国·曼谷 42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44用手机凝固声音以外的 边缘 50菲律宾 52菲律宾·宿务 54菲律宾·马尼拉 56文莱 60游玩路上的寄语 霍玮 64俄罗斯·摩尔曼斯克 66俄罗斯·莫斯科 72瑞士 80瑞士·卢塞恩 86瑞士·苏黎世 92瑞士·因特拉肯 96手机摄影打开了一扇永不关闭的通向的窗口 Jon Petter Evensen 98法国·巴黎 100摄影进入了全民时代 里强 120意大利·罗马 122意大利·佛罗伦萨 13233意大利·米兰 134葡萄牙·里斯本 136葡萄牙·波尔图 158陈远明手机摄影作品观后感 林添福 160西班牙·巴塞罗那 162梵蒂冈 176埃及 178南非·开普敦 182纳米比亚 188纳米比亚·奥普沃 190更于细微处见心底大爱 林建勋 198纳米比亚·鲸湾港 200纳米比亚·温得和克 206美国·芝加哥 210美国·洛杉矶 212美国·圣地亚哥 214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城 216玩摄影需要天赋 更要激情 谢墨 218阿根廷 220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226阿根廷·乌斯怀亚 230阿根廷·依瓜苏港市 232澳大利亚·悉尼 236澳大利亚·墨尔本 238明眼看 我看明眼 王军 240南极南乔治亚岛 244南极半岛 248少即是多 Sarah Zhang 266北极 268附:爱上手机摄影的N 个理由 282手机拍片的N 个秘笈 286手机不能取代相机的五大原因 294

  编辑
打开这本书,会不会开卷有益?不敢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你会吃惊地发现书上的照片实在大,实在清楚,实在好,实在专业……当你知道这些照片都是出自你我口袋里的普通手机时,你会吃惊,你还会疑问,为什么我不能拍成这样?这是你需要这本书的理由!本书会颠覆你对手机摄影的认知,让你看到手机令人吃惊的获取视觉大片的能力。你会发现,出现在这里的摄影泰斗、专业摄影师、媒体人、旅行家、探险家的好评和都是对的,真的! ?当你想让你的手机摄影脱颖而出,和你一样出彩,你就可以借鉴作者那种:“对,都是手机拍的!”那种旅游 、摄影 、举手之劳 的生活方式。先放下手机,合上双手,念一声:芝麻开门,开卷有益。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穿越时空的古董钟表鉴赏指南》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信息: --- 《穿越时空的古董钟表鉴赏指南》 内容提要: 本手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机械钟表历史、设计美学与收藏实践的专业指南。它不仅是为资深钟表爱好者准备的进阶读物,更是为初涉古董钟表领域的新晋藏家量身定制的入门宝典。全书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了自中世纪机械钟诞生以来,欧洲乃至全球钟表制造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风格对钟表形态、功能和工艺的影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详尽的图文解析和实用的鉴赏方法论。我们摒弃了空泛的理论叙述,转而侧重于具体实例的解读。从早期座钟的复杂天文显示,到路易十六时期精美绝伦的“青铜镀金艺术钟”(Pendule de Cheminée),再到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精密怀表,每一个章节都通过高清的细节摄影,拆解了机芯结构、表盘布局、指针风格和表壳材质的演变规律。 第一部分:钟表文明的肇始与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机械计时学的源头。详细介绍了中世纪教堂钟楼计时器的发明,并重点探讨了早期走私(Spring Drive)技术从天文历法演示向实用计时工具过渡的关键转折点。我们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对计时精确度的早期探索,特别是早期平衡轮和摆轮系统的早期原型设计。此阶段的钟表多带有强烈的宗教或贵族符号,其工艺难度极高,多为孤品,为后世的复杂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奢华篇章 随着十七世纪海上霸权的崛起和欧洲宫廷文化的鼎盛,钟表不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成为彰显财富与地位的艺术品。本章详尽考察了法国和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钟表制造高峰。我们将深入解析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对摆轮擒纵系统的革命性改进如何推动了怀表的便携化。 重点剖析了法国钟表匠人如何将雕塑、珐琅彩绘和镀金工艺融入钟表制作中。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装饰艺术钟”(Art Décoratif Clocks)的案例,讲解了如何辨识典型的洛可可风格曲线、贝壳纹饰以及路易十五时期特有的“镀金青铜”的铸造与修饰技术。此外,本部分也探讨了“音乐钟”的兴起,即那些内置自动播放乐曲或机械玩偶(Automata)的复杂装置,揭示其背后的精密机械原理。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精确性革命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对钟表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部分聚焦于航海计时器的发展及其对全球贸易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性。特别辟出专章讲解了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的H系列航海计时器,及其对天文导航的巨大贡献。书中对比了早期手制零件与标准化批量生产零件的工艺区别,帮助读者理解机器化生产如何降低了复杂机芯的制造成本,并提高了可靠性。 怀表在此阶段成为主流,本部分详尽讲解了口袋表(Pocket Watch)从大口袋(Hunter Case)到半口袋(Demi-Hunter)的演变,以及英格兰制造的精密计时机芯如何与瑞士的“装配系统”(Ébauche System)展开竞争。对于表盘的解读也极为细致,包括如何区分手工绘制的罗马数字和印刷数字,以及早期的“轨道式分钟刻度”的意义。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黄金时代与材料革新 进入二十世纪,钟表制造进入了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期。本部分涵盖了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在钟表设计中的体现,如几何造型、对称美学以及对新型材料如电木(Bakelite)、铬合金的应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了机械腕表(Wristwatch)如何取代怀表成为主流,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密不可分。书中详细比较了不同擒纵系统(如三问、万年历、计时码表)在小型化机芯中的实现难度。此外,对于材料的辨识也提供了实用指导,例如如何鉴定老式贵金属(如K金、白金)的纯度,以及早期防水胶圈的自然老化特征。 第五部分:古董钟表的收藏与维护实务 此部分是实践性最强的内容。我们为收藏者提供了从市场调研到真伪鉴定的全方位指导。 辨识要点: 教授如何通过检查机芯的序列号、摆轮的打磨工艺、螺丝的倒角(Anglage)质量来判断其制造地和年代的准确性。特别指出仿制品常在微小细节上露出马脚,如非原配的表冠或不匹配的表壳标记。 文献参考: 提供了查阅重要钟表制造商档案、专利文献和历史拍卖记录的方法论。 保存与修复: 详细介绍了古董机械机芯的日常维护、防潮防磁注意事项,以及选择具备专业认证的钟表师进行保养和修复的关键原则。强调了“最小干预原则”在古董修复中的重要性,避免过度翻新损害其历史价值。 结语: 《穿越时空的古董钟表鉴赏指南》旨在培养读者对时间艺术的深刻理解。手中的每一块古董钟表,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工艺智慧、审美趣味和科技梦想。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与历史进行一次精准而深刻的对话。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直白的标题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封面吸引了。感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摄影教材,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同伴,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秘诀”。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果然如此,并且远超我的预期。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手机摄影的门槛降到了最低,并且强调了“玩”和“乐”的概念。作者没有上来就讲什么复杂的曝光补偿或者白平衡,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比如光线的运用,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找到最佳的光线;如何利用手机的“取景框”,找到最吸引人的构图。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拍照时常常会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要素。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情绪”和“氛围”的探讨。作者会分享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构图的留白,甚至是对焦的模糊,来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他会讲如何拍出一张让人感到温暖的照片,或者一张充满宁静感的画面。这让我意识到,好的照片不仅仅是清晰的影像,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开始尝试着去捕捉那些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用手机去“说”我自己的故事。 而且,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他自己的拍摄经历,以及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方法。这种真实而接地气的分享,让我觉得特别受用。他会坦诚地告诉读者,很多时候,所谓的“大片”也不是一次就拍成的,而是经过反复尝试和调整的结果。这种“过来人”的经验,让我对摄影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有信心去实践。 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咔嚓咔嚓”拍照的“傻瓜”,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发现,原来用手机也能拍出充满艺术感和故事性的照片,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手机这个工具,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立刻联想到无数张用手机随手拍下的照片,以及背后那些值得分享的瞬间。拿到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书的整体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你耳边轻轻诉说他的创作心得。 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高难度的技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用手机这个最普及的工具,去捕捉和表达情感。他分享了很多关于“看”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构图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运用色彩来传递情绪,甚至是如何通过对焦和景深来营造画面氛围。这些看似基础,但往往却是决定一张照片是否出彩的关键。 我非常欣赏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作者会选取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比如街角的咖啡馆,公园里的孩子,或者一次随意的聚会,然后详细解析他当时是如何构思、如何取景、以及如何通过手机来呈现出照片想要表达的那种感觉。这种“解剖式”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创作逻辑,并且可以立刻模仿和实践。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传递的那种“热爱生活,享受当下”的态度。他并没有把摄影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他鼓励读者去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去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去用镜头去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读起来倍感轻松和鼓舞。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不再“畏惧”拍照。以前总觉得拍不好,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重要的不是器材有多高端,而是你的观察力和你想要表达的那份心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手机的潜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充满“人味儿”的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拿到手里,一股质朴、随性的气息扑面而来,和那些设计精美的摄影书不同,它更像一本生活随笔,一本分享日常的指南。 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端着”的态度。他没有刻意去炫技,而是用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他用手机捕捉生活点滴的经验。他会教你如何利用最常见的光线,比如窗边的散射光,来拍出柔和的人物肖像;如何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几何美,用简单的线条和块面构成富有张力的画面。这些技巧,听起来简单,但经过他的讲解和大量的实例,才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功力。 书里关于“发现细节”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真正的摄影不在于你拍了多少,而在于你捕捉到了多少“值得”的瞬间。他会教你如何去留意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事物,比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的纹理,雨滴落在窗户上的轨迹,或者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手里都能成为令人惊艳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给我一种“慢下来,去感受”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奔波,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作者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手机这个最便捷的工具,去记录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去留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他让我明白,摄影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双新的眼睛,能够看到生活中那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手机摄影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懂得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给像我一样,平时手机不离手,却又对照片品质有着小小追求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拿到手里,一股亲切感扑面而来。书的装帧设计不花哨,却很耐看,就像作者的文字一样,朴实却有力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那些“手机拍的”大片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我一直以为,拍出好看的照片得靠专业相机,还得懂很多复杂的参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易懂的方式,从最基础的光线、构图讲起,一步步引导你如何用手机去“看”世界。他分享的技巧,没有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术语,更多的是一种“妙手偶得”的感觉,让你觉得好像只要稍加用心,自己也能拍出惊艳朋友圈的照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非常强调“观察力”。他说,很多时候,好照片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从一个平凡的视角,发现事物独特的美感。比如,一张简单的街景,在他手里就能变得充满故事;一个普通的餐盘,在他的镜头下就能诱人无比。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手机刮目相看。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活泼,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像是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把他的摄影心得娓娓道来。他鼓励我们去尝试,去犯错,去享受拍摄的过程,而不是过于纠结于结果。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我觉得摄影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我尝试着跟着书里的方法去拍,发现身边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拍照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生活”。它让我重新审视我周围的世界,用一种充满好奇和善意的目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想用手机记录下生活的美好,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随性又不失质感的风格,让我立刻就想翻开它。拿到手之后,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教你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看照片的技巧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摄影的热情。他分享的不仅仅是构图、光线、后期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记录生活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发现美”的部分,作者用很多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比如一片落叶、一杯咖啡、路边的一朵小花,通过手机镜头,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他的镜头下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故事感。他强调的不是器材有多高级,而是你的眼睛和你的心。这种理念让我觉得,原来摄影并不是一项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去尝试和享受的事情。 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他会选取一些“手机直出”或者简单后期处理的例子,详细解释他拍摄时的思考过程,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如何利用光线、后期又做了哪些调整,并且这些调整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庖背全解”式的讲解,让我看得明明白白,并且可以立刻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我尝试着用他教的方法去拍我的宠物,拍我的美食,拍我窗外的风景,竟然真的效果斐然!以前觉得手机拍不出大片感,现在完全改变了这个看法。 除了技巧,作者还融入了很多关于情绪和氛围的表达。他会讲到如何通过色彩、构图来营造不同的感觉,比如温暖、宁静、活泼或者神秘。这让我意识到,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开始尝试去捕捉那些更能触动我内心的瞬间,去用照片讲属于我自己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给你启迪和鼓励,让你在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真诚”。作者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分享最接地气的经验。他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用手机这个最便捷的工具,去记录最真实的自己和最热爱的一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用手机拍照,更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积极、更细致的心态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