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路上的风景 978750008590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不放过路上的风景 978750008590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少白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游记
  • 生活
  • 旅行
  • 随笔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情感
  • 人生感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85904
商品编码:299112434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放过路上的风景

定价:68.00元

作者:李少白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00085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摄影家李少白的摄影笔记。以“边走边拍”为主题,解读在路上的拍摄技巧,发掘路途中的拍摄主题。本书是一本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摄影书,精选李少白120余张摄影作品,涵盖城市、行人、小镇、动物、植物、乡野、山峦、水流、飞行、公路等十种主题。李少白在书中诠释了他独特的“路上”摄影理念,并介绍了每张照片的拍摄情境和摄影技巧。


“在这本书中,我融会贯通了‘路上’的摄影理念。不经意间的拍摄,往往能还原真实生动的摄影。”

——李少白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少白:中国风光摄影家,是中国风光创意摄影领域的杰出代表,多年专攻长城和故宫摄影,其作品在国内外摄影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多所高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主要摄影作品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1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的长城》(1995年);《走近故宫》(1997年);《中国长城之——司马台长城》(1999年);《长城野韵》(2003年);《看不见的故宫》(2003年);《看不见的长城》(2004年);《原味故宫》(2005年);《走近长城》(2006年);《不放过一切光线》(2010年);《不放过路上的风景》(2011年)
摄影展览:“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在北京成功开展,引起轰动;长城和故宫摄影作品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家展出。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文学回响:一部跨越历史与文化边界的史诗巨著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细腻笔触并存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人文关怀的广阔世界。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或个人游记的拼凑,而是一场对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关键时刻、重要人物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度探访。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失落的辉煌 全书伊始,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不同于传统历史教材的刻板叙述,这里描绘的是活生生的古代社会图景。我们跟随叙述者的脚步,漫步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书之间,感受楔形文字记录下最早的法律与神话的震撼力。随后,笔锋转向尼罗河畔,不再仅仅聚焦于法老的丰功伟绩,而是深入挖掘了建造金字塔的普通工匠阶层的情感世界与生活哲学。作者巧妙地利用考古发现的细节,重构了祭司的仪式、平民的婚丧嫁娶,使得冰冷的遗迹重新焕发出人性的温度。 书中对古典希腊文明的描绘尤为精彩。它避开了对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的纯粹哲学阐释,而是通过描绘雅典城邦的民主集会场景,展现了公民身份的代价与荣耀。对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作者着重探讨的不是军事战略,而是文化在接触与冲突中所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希腊化时代艺术、宗教和科学如何在东方土壤上生根发芽、又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同化或反噬。在描述罗马帝国的兴衰时,本书展现了其作为“普世帝国”的野心与最终的结构性崩溃,尤其关注了早期基督教在底层民众中传播的社会土壤和精神需求。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之光 当西方历史进入中世纪,本书并未沉溺于“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而是细腻地刻画了修道院在知识保存与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大量的篇幅用于探究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但着眼点在于学者们如何在神学框架下努力寻找并论证世俗知识的合理性,例如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发掘与基督教教义的融合过程。 同时,作者将叙事线索拉向东方。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作为连接古典遗产与未来欧洲的桥梁,被赋予了丰富的笔墨。从巴格达的“智慧宫”到科尔多瓦的光辉,本书详细展示了代数、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些章节有力地反驳了文化断裂论,突显了知识传播的连续性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作者则侧重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的重塑作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的长期拉锯与融合,塑造了一个高度成熟且内敛的东方官僚与文人体系。 第三部分:全球化初期的碰撞与重塑 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本书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冲突与融合的主题愈发凸显。关于“新大陆”的发现,本书不再仅仅关注航海家的英勇,而是深入剖析了欧洲人“发现”行为背后的权力逻辑、宗教使命感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贪婪。对于美洲原住民文明的毁灭,作者着重描写了病菌的无声入侵、文化信仰体系的崩塌过程,以及幸存者在异域文化强力冲击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文艺复兴的章节,被描绘成一场对人文精神的集体回归,但这种回归并非对古典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个体价值的重新确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创作被置于当时社会政治生态的复杂背景下考察,他们的艺术成就成为了特定时期财富、权力与创新精神交织的产物。紧随其后的宗教改革,则被解读为一场自下而上的、针对精神权威的权力分散运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神学范畴,深刻地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和个人与国家的契约关系。 第四部分:启蒙之光与现代性的困境 进入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照亮了专制王权的阴影。本书对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介绍,聚焦于他们如何构建“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为后世的政治变革提供了蓝图。然而,作者并未让理性成为唯一的赞歌。在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中,书中敏锐地指出了理性推导出极端暴力和恐怖统治的悖论。 工业革命的章节,则从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展开。它不仅展示了蒸汽机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更深刻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贫困与异化。作者通过对特定工厂、矿井和贫民窟的细致观察,构建了一种“被进步碾压”的悲剧感。最后,本书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知识大爆炸收尾,探讨了科学的进步如何动摇了旧有的形而上学基础,为现代艺术与哲学思潮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为读者留下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刻思索。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但叙事语言朴实而富有洞察力,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急不躁,只为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构成人类文明基石的微小而重要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不放过路上的风景》这本书,我抱有非常大的好奇与期待。它的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和体验的精神。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多元化,可能涵盖了作者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以及在这些旅程中遇到的各种人、事、物。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之中,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看到那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风景,更是在分享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许,他/她会从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读出人性的光辉;或许,他/她会在一个陌生的街角,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又或许,他/她会在一处壮丽的自然风光前,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心灵的“旅行地图”,指引我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教会我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也活出精彩的风景。它可能不会提供具体的旅游建议,但它一定会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丰盈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不放过路上的风景》,书号是9787500085904,出版社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当下很多书名都倾向于实用性或者耸人听闻,而“不放过路上的风景”却带着一种诗意和淡淡的哲学意味。它不像一本旅游攻略,也不会告诉你如何快速致富,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你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发现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角落。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大概率会围绕着作者在旅途中的观察和感悟展开,或许会记录下一些有趣的遇见,一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又或者是一些对生活、对人生别样的思考。我不期待它提供多少直接的“干货”,而是希望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暂时放下生活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平和而宁静的氛围中。或许,书中的文字会如同窗外的风景一样,时而开阔,时而细腻,带领我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游,去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日子里的光芒。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留出一片可以喘息和思考的空间。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能从作者的笔触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速成”、“捷径”所裹挟,而“不放过路上的风景”似乎是一种逆流而上的选择。它暗示着一种耐心,一种愿意花时间去体验、去体悟的心境。我设想,书中不会充斥着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也不会有太多功利的建议。相反,它可能会描绘一些极其平凡的场景:清晨街角一家小店的烟火气,雨后泥土的芬芳,陌生人之间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脑海中突然闪过的某个念头。作者很可能是一位善于捕捉细节的人,他/她能够从最细微之处发现不寻常的美,并将这种美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慢下来,如何用心去感受,如何在奔波的旅途中,依然能够驻足,去欣赏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景。它或许不是一本“必读”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滋养心灵的书,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宁静与诗意。

评分

当我看到《不放过路上的风景》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种画面:一个背着行囊的旅人,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享受着前行的过程,任由周遭的一切在他眼中一一展开。这本书,我猜测,不会是一本教你如何最大化旅行效益的书,也不是一本告诉你哪个景点最值得打卡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与自己,与世界的对话。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文字,分享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听到的各种故事,以及这些经历带给他的思考。也许会有关于人文风情的描绘,也许会有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的是作者在这些表象之下,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他/她会记录下一次因为迷路而意外发现的美景,一次与当地人短暂而真诚的交流,又或者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独自面对星空的沉思。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的一个精神伴侣,在我感到迷茫或疲惫时,给我一些慰藉和启示,让我相信,即使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也总有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珍视的美好存在。

评分

“不放过路上的风景”——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妥协的姿态,一种对当下生活节奏的温和反叛。我猜这本书不会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读物,迅速地给你一些所谓的“答案”或“秘籍”。相反,它更像是在邀请你去参与一场缓慢而深刻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真实的笔触,去记录他/她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或许,书中会有关于某个陌生城市的细腻描绘,某个当地风俗的人文解读,甚至是某一道看似普通但充满故事的菜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体验,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人生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暂时摆脱“效率至上”的思维模式,重新学会去“浪费”时间,去感受那些无用却美好的事物。它可能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这场旅行的目的地,不是某个地理位置,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和真实自我的追寻。它或许会给我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一些让我会心一笑的段落,又或者是一些引发我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