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收眼底: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空 | ||
| 曾用价 | 5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310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11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张唯诚 | |
| 装帧 | ||
| 页数 | 200 | |
| 字数 | 200 | |
| ISBN编码 | 9787030449702 | |
目录
CONTENTS
序(林元章),1
前言:星空引*人类思想的航程111
第*章巨镜时代001
第*节地面望远镜的“变形记”001
第二节太空望远镜中的“多波段景观”012
第三节透视宇宙的“射电窗口”019
第二章地球之外027
第*节看不懂太阳系-027
第二节太阳系“扩大”了035
第三节行星周围-045
第四节柯伊伯的世界-054
第五节“塞德娜”归来059
第三章嘹望银河065
第*节欲识银河真面目065
第二节给我一把“量天尺”吧069
第三节总算清楚一些了一075
第四节银河真相078
第五节银河的里里外外087
第四章今夜星辰095
第*节发现了一个星云095
第二节破解星云之谜101
第三节百变星辰107
第四节我们自己的恒星——太阳115
第五节妙趣横生的“天体运动会”121
第五章宇宙真相131
第*节没有昨天的131
第二节元素进行曲141
第三节隐藏的宇宙147
第四节宇宙命运的“末日猜想”155
第六章望尽天涯161
第*节寻找系外“生命行星”161
第二节换一种思路吧168
第三节嗨,小绿人172
第四节幸亏有了望远镜180
第*章巨镜时代 第*节地面望远镜的“变形记” 一、伽利略的视觉奇遇 说起来,在望远镜出现以前,我们头顶上的星空是非常简单的,只有太阳、月亮、几千颗肉眼可见的恒星和五颗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除此之外,就是偶尔出现在天空中的彗星。当然,人们还会看到“天河”,那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如果运气好,还会看到一颗陌生的“新星”,那是一颗恒星发生了爆炸。 大约400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位46岁的中年人将自己的眼睛凑近一根管状物,这是一根空管子,两端各嵌有一块透镜。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把这根管子指向天空时,星空发生了改变,因为从此以后,在人类的视野中,星空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模样了。图1.1伽利略像 这位中年人名叫伽利略(图1.1),是一名意大利天文学家,当时正在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大学持教。他听说荷兰人发明了一种新奇的名为“窥视镜”的东西,主要部分是两块眼镜片,当把这两块镜片一远一近地固定在眼前时,远处的景物就会拉近,变大。这个消息让伽利略非常兴奋,于是自己也“如法炮制”起来,他找来一根管子和两块透镜,将管子的一端嵌上凹透镜,作为供眼睛窥视的目镜,另一端嵌上凸透镜,作为指向目标的物镜。就这样,一番调试后,人类历史上第*架天文望远镜就诞生了(图1.2)。图1.2伽利略向别人介绍如何使用望远镜 现在想来,当伽利略带着这架简陋的望远镜走上塔楼时,他一定非常兴奋,好奇心强烈地冲击着他,布满星辰的夜空深深吸引着他。接下来发生的事对当时的人来说无异于一次令人惊讶万分的“视觉奇遇”:伽利略看到木星有4颗卫星,看到月亮上有不少陨石坑,还明白了月亮和行星发出的光是太阳的反射光(图1.3)。图1.3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木星的原始记录 在一个雾气朦胧的黄昏,伽利略开始用他的望远镜观察太阳。透过蒙蒙的雾霭,伽利略发现了太阳黑子(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是危险的,会伤害眼睛。正确的方法是采用“投影法”:将物镜一端对准太阳,让阳光透过望远镜从目镜一端投射到一个白色表面上。调节焦距,可清晰地显示太阳黑子。伽利略虽然用望远镜直接观测了太阳,但他选择黄昏时段,又有雾霭,所以问题不大。后来伽利略也使用投影法观测太阳了)。连续观测了一段时间后,伽利略认定,那些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部分,于是就此推测了太阳的自转,认识到太阳在以大约每25天一周的速度自转着。 伽利略在观测土星时,也发生了奇怪的事,他看到土星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形状,好像长了两只“耳朵”。伽利略怀疑那耳朵是土星的两颗卫星。 我们知道,那两颗“卫星”就是土星的光环。由于伽利略的望远镜倍率太小,光环的形状看上去有点古怪,所以像两只耳朵。后来,人们用更精密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才真正发现了土星环,不过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事了。 二、从“越来越长”到“越来越胖” 就这样,伽利略启动了一次崭新的“视觉革命”,天文望远镜也从此走上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之旅,形形色色的望远镜层出不穷,它让人类的视觉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刺激。但总的来说,望远镜的作用就是通过光学原理将远处的物像“放大”和“加亮”,从而有了“望远”和“看清”的效果。在后来的几百年里,不论望远镜发展得多么复杂,除了个别特殊的望远镜外,它们*基本的原理和作用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折射望远镜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文观测,人们在这段时间里不断通过延长望远镜的焦距来消除影响观测效果的物像变形,望远镜因此也被做得越来越长。例如,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就把他的望远镜做到了将近40米长,望远镜的物镜吊在一根高高的桅杆上,目镜则用一根绳子与物镜相连,这种望远镜操作起来很不方便。但长焦距也确实管用,前面说到,伽利略曾把土星的光环当成了卫星,而土星环的真正发现是在半个多世纪后。这发现了土星环的人就是惠更斯,而他用以观测土星的就是这架怪模怪样的望远镜。 然而惠更斯的望远镜也并不是*长的,还有人制造了更长的望远镜。从理论上说,望远镜可以长得不可思议,而这种只存在于构想中的望远镜甚至可以看清月面上极小的细节。大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反射望远镜出现了,这时人们意识到,物镜的口径越大,收集到的光线就越多,分辨率也越高,于是,望远镜开始变得越来越“胖”,而不是越来越长了。这种“胖”望远镜的制作竞赛也“催生”了不少牛人,其中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和爱尔兰天文学家罗斯伯爵就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赫歇尔一生制作了几百架望远镜,磨制的镜片不计其数。由于专注于磨镜,他有时腾不出手吃饭,他的妹妹就喂他吃饭。1789年,赫歇尔制作了一架口径为1.22米的大望远镜(图1.4),他用这架望远镜发现了土卫一和土卫二。 和赫歇尔一样,罗斯伯爵也对大望远镜情有独钟,他出身于门第显赫的贵族,*大的心愿是制造一架当时*大的望远镜观测星空。他磨制了一块金属反射镜面,这个镜面是分块磨制然后焊接在一起的,重达3.6吨,口径1.84米,人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装进了一个17米长的镜筒中。图1.4赫歇尔制作的口径为1.22米的大望远镜罗斯伯爵的这架望远镜非常庞大,大家因此用《**》中的大海怪“列维亚森”称呼它(图1.5)。“列维亚森”图1.5罗斯伯爵的
这本书的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墨蓝色的背景上,一轮明亮的弯月静静悬挂,旁边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仿佛触手可及。我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便捷的工具来探索。偶然间看到这本书,书名“镜收眼底”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弦,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渴望的那种,能将深邃星空尽揽于一方小小镜筒的体验吗?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介绍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更像是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户,它承诺让我能够“收眼底”的,是那些肉眼难以窥见的星云、星系,是那些在黑夜里默默闪耀的古老光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引导我跨越尘世的喧嚣,去仰望那超越时空的壮丽景象。它会讲述怎样类型的望远镜?是适合初学者的入门级,还是能够观测深空的专业级?书中是否会包含辨认星座、星云、星系的图谱?又或者,它会分享一些使用望远镜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办法?我期待它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原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美好,让我能够真正地“看”懂星空,感受宇宙的神秘与浩瀚。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诚意”。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致,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插画和摄影作品,那些星云的色彩、星系的形态,都做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站在地平线上,抬头仰望着真实的天空。书名“镜收眼底”,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将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景象,尽收眼底。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不同类型望远镜的详细介绍,例如它们的工作原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设备。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观测指南,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如何进行光污染的规避,以及如何使用望远镜来定位和跟踪天体。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观测技巧”的部分,比如如何调整焦距以获得最清晰的图像,如何利用不同的目镜来改变视野和放大倍数,甚至是一些高级的观测技巧,比如如何进行长时间曝光以捕捉暗淡的天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备的说明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探索宇宙热情的“入场券”,我希望它能让我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去发现和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对天文学有着濃厚興趣,但又深感知識淺薄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天文望远镜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镜收眼底”,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介绍,更是一种意境的描绘,仿佛我手持一架望远镜,就能将浩瀚的星空尽收眼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对宇宙的好奇心,并且为我的观星之旅提供坚实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天文望远镜的种类、构造、性能参数,例如口径、焦距、目镜等,并分析它们在实际观测中的优劣。我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正确地使用望远镜,包括如何对准目标、如何调整焦距、如何避免杂光干扰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认识星空,了解不同天体的特征,比如行星、恒星、星云、星团、星系等,以及它们在望远镜中呈现出的独特景象。我渴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有些望远镜能够观测到非常遥远的星系,而有些则只能看到附近的行星?不同口径的望远镜在观测效果上会有多大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能够真正地“看”懂并欣赏那片深邃的星空。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唤醒读者的内在热情。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便带着这样一种召唤力。“镜收眼底”,多么富有诗意的表达,它勾勒出的画面,是观星爱好者们共同的梦想——将遥远的星辰揽入怀中,用自己的眼睛去丈量宇宙的尺度。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文字中构建起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观星体验的。书中是否会包含那些令我惊叹的星空照片,那些经过望远镜捕捉到的,令人屏息的宇宙奇观?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光年的距离,去拜访那些遥远的星系,去欣赏那些孕育着新生命的星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望远镜的物理构造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教会我如何用一颗充满敬畏和好奇的心去“读”懂星空,去理解那些光点背后所蕴含的宇宙故事。比如,在不同的季节,我们能看到哪些标志性的星座?不同类型的望远镜,在观测体验上又会有怎样的差异?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一些天文学上的有趣现象,例如黑洞、中子星,或者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的最新理论?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从一个对星空充满憧憬的门外汉,逐渐成为一个能够与宇宙对话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点缀其间的点点星光,立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氛围。标题“镜收眼底”更是点睛之笔,它精确地传达了本书的核心主题——通过天文望远镜,将广阔无垠的宇宙景致收纳于眼前。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星空充满向往,却苦于无从下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承诺。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望远镜的参数和功能介绍,更是一次对宇宙探索的启蒙。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引导我一步步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望远镜,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据我的实际需求来选择一台合适的设备。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实用的观测技巧,例如如何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如何识别和定位各种天体,如何克服光污染的干扰,甚至是一些关于如何记录和分享观测成果的建议。这本书如果能够包含一些高质量的星空照片,并配合详细的文字解读,那就更令人兴奋了。我渴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那些遥远星辰的意义,感受宇宙的宏伟与奇妙,让我不再仅仅是抬头仰望,而是能够真正地“看”进那片深邃的星海,与宇宙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