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潘际銮传
原书定价:38元
售价:30.40元,
作者:徐丽萍,华荣祥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030384454
字数:249000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言(陈吉宁)
章 孩提时期
一、书香寒门
二、初的教育
三、躲避日军轰炸
第二章 逃难途中
一、父的肩膀
二、社会课堂
第三章 在昆明读中学
一、辗转于几所中学
二、全省会考名
第四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严格的基础训练
二、自由的学习风气
三、结业典礼
四、清华大学
第五章 与焊接结缘
一、师从普罗霍洛夫教授
二、筹建新专业
第六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意气风发
二、冶金部的重托
三、献礼项目
四、破解难题
五、顽固的气孔
六、成功的合作
七、东欧之行
第七章 逆境中的坚守
一、遭受冲击
二、徐子才事件
三、被埋没的成果
四、坚守良知
五、附录
第八章 勇攀高峰
一、改变历史的会议
二、在联邦德国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国家发明一等奖
五、推动国际交流
六、秦山核电站顾问
第九章 南昌大学校长
一、接过聘书
二、零的突破
三、扭转学风
四、服务社会
五、“1+1”大于“2”
六、关键一跃
七、不辱使命
八、坚强后盾
九、团队
第十章 再立新功
一、十年心血
二、重任在肩
三、迎难而上
第十一章 赤子诤言
一、大声疾呼
二、忧心忡忡
三、直言不讳
四、深刻反思
五、宣传联大
第十二章 八十华诞
一、清华大学庆典
二、南昌大学庆典
三、几朵花絮
第十三章 良师益友
一、教育为先
二、实践中培养
三、心地单纯存大爱
附录一 潘际銮学术活动年表
附录二 潘际銮著作、专利、论文目录
后记
内容提要
潘际銮是国际焊接专家,新中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潘际銮传》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潘际銮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核心,向读者展示这位当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品貌和科研成就,以及他的勤奋严谨、孜孜不倦地的科学探索精神。
文摘
1996年4月27日,时任南昌大学校长的潘际銮赴北京参加国务院第十四次学位委员会会议。其间,清华大学阎炳义及夫人卢勤英邀请潘际銮和高力生去看他们设计的无轨导电磁爬行机。虽然这台爬行机当时还只是个雏形,但潘际銮敏锐地感觉到,可以以此为基础研究爬行式焊接机器人,实现他所想的蚂蚁啃骨头,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问题。
科研团队很快形成,包括清华大学和南昌大学的老师阎炳义、高力生、张华,卢勤英、郑军,以及研究生熊振宇、余锋、贾剑平、马兆瑞、刘正文、张虓等。课题正式开始前,研究团队首先分析科技文献,了解国际上自动化焊接技术发展现状。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焊接自动化的水平是工业机器人,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和机械部件的焊接之中。但是,工业机器人存在两个局限。一是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焊接太大的工件。工业机器人就像一只手臂,1.5~2米的臂长是它的活动半径,所焊接的工件长度不能超过这个尺寸。有的工厂开发出龙门式的机器人,其做法是将手臂式机器人安装于龙门支架上,龙门支架有X、Y、Z三个轨道以增加三个自由度,扩大其活动范围。这样,机器人就有11个半自由度,包括6个半自由度的“手臂”,3个自由度的走架,2个自由度的操作台,控制系统较为复杂。这样它可以焊接更大尺寸的工件,但是也只能在车间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工作。工业机器人存在的另一局限是它必须用编程或示教进行工作,对不规则的焊缝特别是在焊接过程中发生变形时,很难适应。
然而,实际工程中,超大型工件,如石化工业中的大型储油罐、球罐,造船业中的船体结构等,体积异常庞大,必须在工地和现场进行焊接。按当时的技术,对这类产品的焊接很难实现自动化,而这些又偏偏是焊接工作量非常大的产品。当时国际上解决大型工件在工地现场进行焊接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美国欧德(ODEN)公司生产的挂车式焊接机,用于焊接大型筒形储油罐。将焊机放在挂车内,将挂车挂在被焊接的油罐上层钢板边缘上(油罐建造是由下层向上逐层安装逐层焊接),沿着工件运动,由工人坐在挂车内操作焊接,焊接这一层的横缝和立缝。这是一种机械化焊接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由美国巴格阿(BUG—O)公司与加拿大古耳克(GULLCO)公司生产的永磁吸附轨道式焊接机,也是一种机械化焊接方法。采用这种机械化焊接方法工作比较复杂,需要搭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把磁性轨道安装在工件上,再把焊机放到磁性轨道上,焊机则在磁性轨道上爬行。
……
作者介绍
徐丽萍,江西乐平人,1982年毕业于上饶师范学院,长期从事高教管理研究。现任惠州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南昌大学期间,曾担任潘际銮院士秘书,主编出版《一所地方大学的崛起——潘际銮教育文集》、《一个院士的足迹》等书,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若干篇。
华荣祥,江西乐平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任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发表论文20余篇。
《潘际銮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关于奉献,关于传承,关于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书中对于潘际銮先生在关键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选择和承担的责任,着墨颇多。那些关于国家急需、人才匮乏的描写,让人深切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普通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他与学生、同事之间关系的刻画,那种亦师亦友、互相扶持的深情厚谊,温暖而真实。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性光辉,也明白了“传帮带”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思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也能做出哪怕微小的贡献。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思考,触动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评分这本《潘际銮传》,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是长辈在娓娓道来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书中对潘际銮先生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后辈的悉心指导,描绘得尤为感人。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人生经验的长者。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对国家发展的热爱,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他与家人的日常,或者与朋友的谈笑,都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而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人文画卷。我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伟大,更是一位普通人的善良、正直和担当。这本书让我觉得,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贡献的人,是多么重要而又充满意义的事情。
评分《潘际銮传》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它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一个伟大灵魂的轨迹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潘际銮先生的少年时代,以及他早期求学经历的描绘,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励志色彩。那种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跨越时空,依然能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那些细节描述,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能感受到那种智慧的闪光,以及背后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也让我对那些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奋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潘际銮传》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将潘际銮先生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书中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对那个时期中国科学发展所扮演角色的详尽解读,都极具历史价值。我从书中了解到,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潘际銮先生的奋斗历程,就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对国家战略发展的贡献,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像潘际銮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的感悟。
评分读完《潘际銮传》,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艰辛与辉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潘际銮先生早期科研经历的描绘,那些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的场景,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无数个“不可能”被一一打破所铸就。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对困难进行过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厚重的笔触,展现了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的真实状态。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国家发展事业的深深的自豪感。它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无数普通人如何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洪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