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2005—2015年当选) |
| | 曾用价 | 380.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1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588 |
| 字数 | 400 |
| ISBN编码 | 9787030540720 |
目录
目录
数学物理学部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 2
龚昌德/物理学家 4
彭实戈/数学家 6
王鼎盛/物理学家 8
王诗宬/数学家 10
詹文龙/核物理学家 12
张家铝/天文学家 14
张裕恒/物理学家 16
龙以明/数学家 18
王恩哥/凝聚态物理学家 20
吴岳良/理论物理学家 22
邢定钰/物理学家 24
俞昌旋/等离子体物理学家 26
张伟平/数学家 28
崔向群/天文学家 30
李安民/数学家 32
罗俊/引力物理学家 34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 36
席南华/数学家 38
郑晓静/力学家 40
陈永川/数学家 42
鄂维南/数学家 44
高鸿钧/凝聚态物理学家 46
潘建伟/物理学家 48
王广厚/物理学家 50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家 52
袁亚湘/数学家 54
张维岩/物理学家 56
张肇西/粒子物理学家 58
陈十一/流体力学家 60
陈恕行/数学家 62
励建书/数学家 64
欧阳颀/非线性科学与生物物理学家 66
孙鑫/凝聚态物理学家 68
汪景琇/太阳物理学家 70
向涛/物理学家 72
赵政国/实验粒子物理学家 74
周向宇/数学家 76
陈仙辉/物理学家 78
邓小刚/空气动力学家 80
杜江峰/物理学家 82
江松/应用数学家 84
景益鹏/天文学家 86
罗民兴/理论物理学家 88
莫毅明/数学家 90
王贻芳/实验粒子物理学家 92
谢心澄/物理学家 94
张平文/计算数学家 96
朱诗尧/量子光学家 98
化学部
陈懿/物理化学家 102
冯守华/无机化学家 104
江明/高分子化学家 106
李洪钟/化学工程学家 108
麻生明/有机化学家 110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 112
吴云东/计算化学家 114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 116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 118
柴之芳/放射化学家 120
段雪/应用化学家 122
高松/无机化学家 124
宋礼成/有机化学家 126
张希/高分子化学家 128
赵东元/物理化学家 130
包信和/物理化学家 132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 134
江雷/无机化学家 136
江桂斌/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 138
唐本忠/高分子化学家 140
涂永强/有机化学家 142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 144
周其林/有机化学家 146
李亚栋/无机化学家 148
刘忠范/物理化学家 150
田禾/化学家 152
严纯华/无机化学家 154
杨学明/物理化学家 156
张俐娜/高分子化学家 158
赵进才/环境化学家 160
丁奎岭/有机化学家 162
方维海/物理化学家 164
冯小明/有机化学家 166
韩布兴/物理化学家 168
李永舫/高分子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 170
谢毅/无机化学家 172
杨秀荣/分析化学家 174
张涛/化学家 176
张洪杰/无机化学家 178
安立佳/高分子物理学家 180
李玉良/无机化学家 182
刘云圻/物理化学家 184
孙世刚/物理化学家 186
谭蔚泓/化学家 188
唐勇/有机化学家 190
席振峰/化学家 192
于吉红/化学家 194
张锁江/化学工程专家 196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常文瑞/结构生物学家 200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 202
邓子新/微生物学家 204
方精云/生态学家 206
贺林/遗传生物学家 208
童坦君/生物化学家 210
汪忠镐/血管外科学家 212
王大成/生物物理学家 214
王恩多/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 216
王正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 218
曾益新/肿瘤学家 220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 222
陈润生/生物信息学家 224
段树民/神经生物学家 226
孟安明/发育生物学家 228
武维华/植物生理学家 230
谢华安/植物遗传育种学家 232
杨焕明/基因组学家 234
赵进东/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 236
侯凡凡/内科学家 238
林鸿宣/作物遗传学家 240
尚永丰/医学分子生物学家 242
隋森芳/生物物理学家 244
庄文颖/真菌学家 246
葛均波/心血管病学家 248
黄路生/动物遗传育种学家 250
康乐/生态基因组学家 252
李林/生物化学家 254
舒红兵/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家 256
张明杰/结构生物学家 258
张学敏/肿瘤生物学家 260
赵玉沛/外科医学家 262
朱玉贤/植物生理学家 264
程和平/细胞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家 266
高福/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 268
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学家 270
韩斌/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 272
韩家淮/细胞生物学家 274
赫捷/胸外科专家 276
金力/进化遗传学家 278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 280
赵继宗/神经外科医学家 282
曹晓风/植物表观遗传学家 284
陈国强/医学病理生理学家 286
陈孝平/肝胆外科学家 288
陈义汉/心血管病学家 290
李蓬/分子生理学家 292
邵峰/生物化学家 294
宋微波/原生动物学家 296
王福生/传染病学、肝病学专家 298
徐国良/分子遗传学家 300
阎锡蕴/纳米生物学家 302
张旭/神经科学家 304
周琪/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家 306
地学部
丁仲礼/第四纪地质学家 310
金振民 /地质学家 312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314
邱占祥/古生物学家 316
王铁冠/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家与石油地质学家 318
魏奉思/空间物理学家 320
杨文采/地球物理学家 322
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324
杨元喜/大地测量学家 326
姚檀栋/冰川与环境变化学家 328
张经/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 330
莫宣学/岩石学家 332
陶澍/环境科学家 334
翟明国/地质学家 336
郑永飞/地球化学家 338
周卫健/第四纪地质学家 340
傅伯杰/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 342
高山/地球化学家 344
龚健雅/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 346
郭华东/地球科学学家 348
焦念志/生物海洋学家 350
刘丛强/地球化学家 352
石广玉/大气物理与变化科学家 354
舒德干/进化古生物学家 356
万卫星/空间物理学家 358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 360
陈骏/地球化学家 362
崔鹏/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 364
郭正堂/新生代地质与古气候学家 366
金之钧/石油地质学家 368
彭平安/有机地球化学家 370
王成善/地质学家 372
王会军/大气科学家 374
吴立新/物理海洋学家 376
张培震/地震动力学家 378
周成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 380
陈大可/物理海洋学家 382
陈发虎/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 384
陈晓非/地球物理学家 386
高锐/地球物理学家 388
郝芳/石油地质学家 390
吴福元/地质学家 392
夏军/水文水资源学家 394
杨树锋/地质学家 396
沈树忠/地层古生物学家 398
张人禾/气象学家 400
信息技术科学部
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 404
褚君浩/半导体物理学家 406
何积丰/计算机软件专家 408
黄民强/信息处理专家 410
王家骐/光学仪器专家 412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 414
吴一戎/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 416
陈定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 418
怀进鹏/计算机软件专家 420
刘国治/应用物理学家 422
许宁生/真空微纳光电子学家 424
黄维/有机光电子专家 426
金亚秋/电磁波物理与空间遥感专家 428
李树深/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 430
梅宏/计算机软件专家 432
徐宗本/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 434
杨学军/计算机专家 436
郑建华/信息分析专家 438
龚旗煌/光学专家 440
郝跃/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家 442
吕建/计算机软件专家 444
谭铁牛/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专家 446
王巍/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 448
王立军/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 450
尹浩/通信网络领域专家 452
房建成/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 454
顾瑛/激光医学专家 456
黄如/微电子专家 458
姜杰/运载火箭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 460
刘明/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 462
陆建华/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 464
王永良/雷达技术专家 466
周志鑫/空间遥感专家 468
技术科学部
陈祖煜/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 472
都有为/磁学与磁性材料学家 474
顾逸东/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 476
李述汤/材料学家 478
李天/空气动力学专家 480
陶文铨/工程热物理学家 482
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专家 484
薛其坤/材料物理学家 486
赵淳生/机械工程专家 488
程时杰/电力系统专家 490
胡海岩/力学家 492
任露泉/工程仿生学家 494
王克明/材料物理学家 496
祝世宁/材料物理学家 498
刘竹生/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 500
申长雨/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 502
王曦/材料科学家 504
王光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 506
王锡凡/电力系统专家 508
王自强/力学家 510
于起峰/实验力学、精密光测学专家 512
赖远明/寒区工程专家 514
雒建斌/摩擦学家 516
南策文/材料学家 518
沈保根/磁学和磁性材料专家 520
魏炳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 522
翟婉明/铁路工程专家 524
张统一/材料科学和固体力学家 526
郑平/工程热物理学家 528
朱荻/制造工程专家 530
成会明/材料学家 532
丁汉/机械电子工程专家 534
方岱宁/材料力学专家 536
高德利/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 538
何满潮/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 540
金红光/工程热物理学家 542
李应红/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 544
刘维民/润滑材料与技术专家 546
邱勇/有机光电材料专家 548
常青/建筑学家 550
陈维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 552
陈云敏/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 554
韩杰才/材料学家 556
何雅玲/工程热物理专家 558
倪晋仁/环境水利专家 560
汪卫华/材料物理学家 562
宣益民/工程热物理专家 564
闫楚良/飞机寿命与结构可靠性专家 566
俞大鹏/材料物理学家 568
邹志刚/材料学家 570
在线试读
数学物理学部
陈和生
粒子物理学家
1946年8月29日生于湖北武汉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8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位子物理实验研究,包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和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等,并主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和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设。对胶子物理实验研究、检验电弱统一理论及其参数测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α-磁谱仪大型永磁体研制。该磁体于1998年成功进行飞行,成为第*个送入雪间的大型磁休, 并于2011年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主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对撞机性能比改造前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获得重大物理成果。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2005年6月,在建造中的北京谱仪川漂移室前
2. 201 3年11月,在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隧道
3.1983年10月,与导师丁肇中教授(右)在美国波士顿
4.2002年1 0月,中美高能物理会谈期间,陈和生(右)与美国高能物理学家潘诺夫斯基(中)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合影
5.2007年6月,陈和生(前)在北京谱仪Ⅲ电磁量能器装配现场
6.1999年11月,中美高能物理委员会合作会议期间,陈和生(前排左)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
7.2005年12月,在北京谱仪III探测器前
龚昌德
物理学家
1932年7月19日生于江苏南京
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 在超导理论、强关联电子系以及低维凝聚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早期合作得到了适合强调合超导的临界温度公式;是zui早提出从范·霍夫奇异性角度解释高温超导高临界温度的作者之一;建立了有效的自旋极化子模型,统一解释了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准粒子色散敏感地随掺杂度的异常变化; 首先证明t-J模型容纳非费米液体行为; 在整数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拓扑平带的奇异输运性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1.龚昌德(右1)与国内同行讨论
2.2005年4月,在第八届全国超导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3.与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教授(左)交流
4.20世纪90年代中期,龚昌德(左1)指导学生李建新、李美蓉
5.龚昌德(左5)与首届中美联合招考培养物理类研究生学生在一起
6.龚昌德(右2)接待美国西北大学Freemann教授(右3)
7.2012年7月,在江苏溧阳与夫人张珥明(右2)及家人合影
彭实戈
数学家
1947年12月8日生于山东滨县
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1986年获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博士学位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
在控制理论领域中首先获得了随机zui优控制系统的一般随机zui大值原理;在概率论方面,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首先获得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一大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对应关系,将20世纪50年代初的Feynman-Kac路径积分理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G-期望理论,从而将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应用于模型风险计算,特别是金融风险度量的分析与计算。1 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10年在第26届同际数学家人会作人会1小时报告,2011年获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
内容介绍
无
共和国的智慧群英: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的辉煌足迹 一部跨越时代、记录国家科技脊梁崛起的史诗性画册 本书并非对特定年份(2005年至2015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进行集中展示,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深入挖掘和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那些奠定我国现代科学基石的杰出科学家群像。它是一部关于“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科学奋斗史,记录了共和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这部画册的精髓在于其纵深的历史感和宏大的学术视野。它聚焦于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那些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第一篇章:拓荒者的足音——建国初期的科学布局与精神传承 本篇章追溯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入描绘了第一批院士群体,他们大多经历了抗战的艰苦,学成于海外,肩负着“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洪流。 人物群像的深度挖掘: 详细介绍了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何组建起最初的科研队伍。例如,在“两弹一星”的早期探索阶段,那些隐姓埋名、默默耕耘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们的故事不仅关乎科学发现,更关乎民族的意志与决心。 学科体系的构建者: 呈现了如何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白手起家建立起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机构。这些院士不仅是顶尖的学者,更是我国现代大学和科研院所体系的缔造者。画册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手稿,还原了他们创建实验室、培养第一代研究生的场景。 家国情怀的时代印记: 重点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爱国、奉献、协同、攻关。他们的传记片段,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最高尚的道德写照。 第二篇章:风雨兼程——探索与突破的年代(1960s-1980s) 本篇章着眼于国家在曲折中前行,科学研究如何成为支撑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面对逆境的坚守: 详细记述了在特殊时期,许多院士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事迹。有农业科学家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改良试验,有数学家在简陋条件下完成的理论突破。 改革开放的先声: 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向,这批院士如何迅速“重启”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引进先进理念,推动学科的现代化。他们是学科“复苏”的主导者,是推动中国科学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本部分特别收录了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早期记录,以及对海外留学生的殷切期望。 科技成果的集中爆发: 记录了在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增加,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无一不闪耀着资深院士的智慧光芒。 第三篇章:走向世界的目光——当代科学的奠基与展望 本篇章将叙事线索延伸至世纪之交,聚焦于那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并已成为学科领军人物的资深院士。 培养新一代的重任: 深入探讨了资深院士在人才培养上的远见卓识。他们如何调整教育模式,引导年轻学者关注前沿热点,并为中国未来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合作打下基础。画册中收录了大量他们为研究生撰写的批注和寄语。 跨学科融合的先驱: 展现了部分院士如何预见到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并积极推动传统学科的转型升级。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是权威,更是洞察未来科技走向的战略家。 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 通过回顾这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本篇旨在强调科学研究的长期性、严谨性和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激励未来科技工作者持续攀登的永恒灯塔。 画册特色与价值 这部画册以“时间脉络清晰、人物故事鲜活、学术贡献突出”为核心编辑理念。它采用高品质的艺术印刷,收录了大量首次公开的私人信件、工作笔记局部扫描件以及珍贵的历史现场照片。它不仅是一部献给科学界的纪念册,更是对共和国科技发展史感兴趣的公众,了解国家核心创新力量的权威参考读物。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命运时,所迸发出的无可替代的担当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