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绪论
§1 和声的起源和发展简况
§2 多声音乐概述
第二章 和弦
§1 和弦
§2 和弦的种类及性质
§3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4 大、小调式音阶中各级和弦的名称
§5 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调式和弦名称
第三章 四部和声
§1 四部和声各声部的名称及记谱法
§2 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
§3 和弦音的排列法
§4 和弦的旋律位置
第四章 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1 大、小调式的正三和弦
§2 正三和弦的功能
§3 正三和弦的连接
§4 和弦连接中应避免的不良进行
§5 和弦关系及不同和弦的连接
§6 同和弦变位
§7 三音跳进
§8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9 终止式
§10 终止式四六和弦
§11 为低音配和声
第五章 正三和弦的转位
§1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及音的重复、省略及排列法
§2 原位和弦及其六和弦的连接
§3 不同根音和弦的连接
§4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5 运用六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6 正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第六章 和弦外音
§1 经过音
§2 辅助音
§3 先现音
§4 延留音
第七章 属七和弦
§1 原位属七和弦
§2 转位的属七和弦
第八章 副三、副七和弦
§1 和声功能概述
§2 和弦序进的逻辑
§3 各级副三、副七和弦
第九章 守调模进
§1 守调模进
§2 旋律模进
§3 模进的移动
§4 和声的模进
§5 模进的特点
§6 模进的应用
第十章 副属和弦与离调
§1 副属和弦的构成
§2 副属和弦的标记
§3 副属和弦的作用
§4 副属和弦的处理方法
§5 各级副属和弦的运用
§6 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7 离调模进
第十一章 转调、近关系转调
§1 转调
§2 调性发展的方式
§3 调性关系
§4 转调的方法
§5 近关系转调的方法与步骤
§6 近关系转调的应用
§7 半音转调
第十二章 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配置和声的方法(一)
§1 各调式音阶上所构成的和弦
§2 各调式和声功能的划分
§3 各调式终止式的和声进行
第十三章 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配置和声的方法(二)
§1 和弦的调式风格
§2 附加音与代替音
§3 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功能
§4 同宫系统调式重叠配置
§5 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声配置
第十四章 合唱曲写作简介
§1 合唱曲中各声部的音域、音区、音色及各类型的合唱曲
§2 各声部声区的运用
§3 合唱声部的增减
§4 各声部节奏的处理
第十五章 钢琴(风琴)简易伴奏写作
§1 伴奏的类型
§2 音型法
§3 歌曲伴奏写作的步骤
【附录1】 简易钢琴伴奏谱例
【附录2】 和声分析谱例
从内容广度和深度来看,这套教材的覆盖面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在扎实的基础和声学框架之上,并未固步自封,而是非常自然地引入了一些更高级别的视角和议题。比如,在讲解到功能和声的范畴时,它会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调式和声的初步概念,而不是将其完全割裂开来,这对于希望未来能自如应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这种前瞻性的设计,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手册,更像是一张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地图。尤其是在探讨和声的“色彩”变化时,书中对不同声部进行细致的权重分析和动态处理的讨论,远远超出了基础教材的范畴,它开始引导我们思考和声的“美学”问题,而不仅仅是“正确性”问题。这无疑提升了整套教材的价值层次,使其能够陪伴学习者度过更长的时间段,并随着其音乐理解力的提升而不断发掘新的价值点。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完全是循序渐进的典范。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艰深晦涩的规则,而是从最基础的音程、三和弦开始,每一步都像是为学习者铺设了一条稳固的阶梯。我特别欣赏它处理“例外情况”的方式,不是等到所有基础都学完才集中讨论那些特例,而是巧妙地在引入新概念的同时,就将相关的需要注意的“变体”或“特殊处理”穿插讲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在后续学习中因为突然遇到的新情况而产生认知上的断裂感。举个例子,当讲解到导音的功能时,它会立刻联系到主导和弦的结构,并提前预告了在某些特定调式或风格中可能会出现的处理差异,这种前瞻性的设计,让学习过程更加连贯和平滑。这种安排不仅锻炼了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也为未来深入研究特定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音乐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有些基础的学习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实用性”这个维度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了“如何运用”的层面。书中的练习曲和示例片段,选材非常精妙,它们往往是取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体裁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但又经过了合理的简化和提炼,使得练习者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不同时期的和声色彩。例如,当我学习到某一类转位和弦的规范用法时,书中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18世纪室内乐片段的缩写分析,这使得我能立刻将抽象的规则与真实的音乐语境联系起来,明白了为什么这些规则在历史中被确立和沿用。这种“理论即工具,工具服务于音乐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记忆,而是一场不断探索音乐语言结构奥秘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恰到好处的学术温度。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和声学原理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含糊不清的措辞,每一个定义都精确无误,每一个推导过程都逻辑严密,这对于需要建立精确概念的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种严谨并非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相反,它建立在对学习者困惑点的深刻理解之上。例如,在解释某些和弦进行在听觉上为什么会产生特定的“张力”或“解决感”时,编者会用非常形象且贴合听觉经验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数学化的推导。这使得即便是面对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维才能理解的概念时,学习者也能感到自己被有效地引导着,而不是被生硬地推向未知。这种平衡——既要求学术上的不可动摇性,又兼顾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很少有教材能做到的。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和装帧确实很下功夫,拿到手上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感,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五线谱和文字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乐理概念,编者似乎非常注重图文并茂的解释,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还有很多辅助性的示意图和图表,这对于初学者理解抽象的音乐理论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在讲解到和声进行时,不仅仅是给出和弦名称和功能,还会结合一些历史上的范例进行剖析,让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纸面上。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实体感受上,已经为学习者建立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心理基础,让人有立刻翻开学习的冲动。我个人认为,好的教材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内容,这种对学习体验的关注同样重要,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