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精)》是作者喻辉关于东 方音乐的论文集,其中部分文章涉及数字时代的古琴 艺术、音乐学科建设、音乐相关名词翻译等,数篇文 章为作者所撰写的与音乐有关的中国学术名著的提要 ,作者为其参与编写的丛书或他人的专著所撰写的序 言、后记,等等。这些文章涉及面广,从古至今,从 中到西,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现出数字时代东方 音乐的魅力。
喻辉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威斯理安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2000),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兼任亚洲音乐学会共同会长,英文**期刊Asian Musicology《亚洲音乐学》共同主编,中国东方音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东亚乐律学会**2届中国会长。先后在A&HCI;、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在包括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的**外出版社出版著作五本,主编丛书三套。为《格罗夫乐器辞典》华语地区**特约撰稿人,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学科手册:中国音乐》共同主编。
第一章 乐律学研究(Tone Systems)
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律学原理的新发现
——从苏灵笛开孔比例看东方音律中隐含的物理基础.
从扎利诺音阶的实践看古琴音乐的纯律与“复合律制”问题
琴律探微
《神奇秘谱》琴曲的调弦法
《神奇秘谱》琴曲的取音方式与音阶类型
论“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
“乐律学”的英文译名与学科范畴问题
第二章 数字音乐学(Distal Musicology)
**化数字田野中的民族音乐
——YouTube上中国音乐的分布与流行模式研究
古琴减字谱音高信息计算机自动处理原理
超媒体与民族音乐学(译文)
第三章 历史与形态(History and Forms)
关于巴克·克莱顿早期上海生活史料的考证
探析中国说唱传统对盘索里发展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译文)
《琴律说》提要
《琴史》提要
《三才图会》提要
《事林广记》提要
《太音大伞集》提要
《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提要
谈曲艺音乐的分类
庐剧与民族音乐学
儿童游戏时的音乐即兴(译文)
第四章 学科建设(Development of Musicological Studies)
从A&HcI;音乐期刊目录看中国音乐学科的**化建设
新版《格罗夫乐器辞典》与“古琴”条目的*新
从文本走向音像的民族音乐学
——**传统音乐学会首届音像民族音乐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的**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科盛会史海探索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相关综述
展艾伦(Alan Thrasher)和他的中国音乐事业
音乐学研究的科学精神
——写在陈应时教授荣获“小泉文夫奖”之际
东方音乐研究的传统与传承
语言与西方音乐研究
艺术与体裁
“爵士世界主义”与中国爵士
庐剧声腔系统研究的新成果
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时代与中国音乐走出去
以东方的音乐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
从“弘扬个性”到“仰望星空”
——倾听世界当代舞台设计泰斗李名觉
第五章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甘美兰在加拿大地区的跨文化互动与混合(译文)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交互点”展开论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其中关于不同文化音乐元素在全球互联网空间中如何被“挪用”(appropriation)和“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章节,尤其精彩。作者没有用简单的“文化挪用”的标签来简单评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交互背后的权力动态、技术中介作用以及听众的接受度变化。这种多维度的剖析,避免了将复杂的文化现象过度简化的倾向。读完后,我对于不同音乐体系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复杂的认识,明白了技术不仅是工具,它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文化塑造者。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细细琢磨的学术兼具可读性的佳作。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当代音乐现象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批判精神。他并未盲目歌颂技术的进步,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化进程中潜藏的危机。比如,书中对“注意力经济”下音乐内容泛滥,导致深度聆听体验退化的分析,直指当下许多人的痛点。那种碎片化、快餐式的消费模式,确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审美阈值。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当音乐的价值被简化为“点击率”和“播放时长”时,音乐的艺术性和持久性该如何自处?这种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持续拉锯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行业报告。它促使我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噪音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有意识地去保护和培养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有力,但其蕴含的思辨深度却不容小觑。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资深乐评人与你面对面交流,分享他对音乐产业变迁的独到见解。其中关于版权和知识产权在数字时代如何面临巨大挑战的论述,尤其扎实,逻辑严密。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从实体唱片到数字下载,再到订阅制服务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音乐人、发行商以及听众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如何动态调整的。对于那些试图理解音乐商业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和分析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审视,比如NFT和区块链技术对音乐所有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些前沿话题的引入,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未来感和紧迫感。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深入探讨了技术发展对音乐创作和消费习惯产生的深刻影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现代数字平台如何重塑了我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从早期的MP3革命到如今流媒体的主导地位,每一步的演变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细节。特别是书中对于“算法推荐”如何塑造听众口味的分析,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揭示了一种双重困境:一方面,技术拓宽了音乐的传播渠道,让小众音乐有了被发现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高度依赖数据的推荐机制,似乎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茧房”,限制了听众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日常听音乐的方式,那些不经意间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多少是主动的,又有多少是被技术推着走的。这本书不仅是音乐史的梳理,更像是一份对我们当下文化生态的深刻诊断。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音乐现象的论述,我感到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没有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流派,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那种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进行横向比较的尝试,非常令人赞叹。书中对于音乐的“在地性”与“全球化”之间张力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跨文化合作案例的详尽剖析,那些原本看似毫无交集的音乐元素,如何在数字的桥梁下找到了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嫁接,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与重构。它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音乐的“身份”变得愈发流动和复杂,传统上由地理或民族界限定义的音乐分类,正在被一种更加灵活、更具生成性的力量所取代。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观点的好书,它挑战了我过去对“世界音乐”的刻板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