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緒論
§1 和聲的起源和發展簡況
§2 多聲音樂概述
第二章 和弦
§1 和弦
§2 和弦的種類及性質
§3 原位和弦與轉位和弦
§4 大、小調式音階中各級和弦的名稱
§5 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各調式和弦名稱
第三章 四部和聲
§1 四部和聲各聲部的名稱及記譜法
§2 和弦音的重復與省略
§3 和弦音的排列法
§4 和弦的鏇律位置
第四章 原位正三和弦的連接
§1 大、小調式的正三和弦
§2 正三和弦的功能
§3 正三和弦的連接
§4 和弦連接中應避免的不良進行
§5 和弦關係及不同和弦的連接
§6 同和弦變位
§7 三音跳進
§8 用正三和弦為鏇律配和聲
§9 終止式
§10 終止式四六和弦
§11 為低音配和聲
第五章 正三和弦的轉位
§1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及音的重復、省略及排列法
§2 原位和弦及其六和弦的連接
§3 不同根音和弦的連接
§4 兩個六和弦的連接
§5 運用六和弦為鏇律配和聲
§6 正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第六章 和弦外音
§1 經過音
§2 輔助音
§3 先現音
§4 延留音
第七章 屬七和弦
§1 原位屬七和弦
§2 轉位的屬七和弦
第八章 副三、副七和弦
§1 和聲功能概述
§2 和弦序進的邏輯
§3 各級副三、副七和弦
第九章 守調模進
§1 守調模進
§2 鏇律模進
§3 模進的移動
§4 和聲的模進
§5 模進的特點
§6 模進的應用
第十章 副屬和弦與離調
§1 副屬和弦的構成
§2 副屬和弦的標記
§3 副屬和弦的作用
§4 副屬和弦的處理方法
§5 各級副屬和弦的運用
§6 副屬和弦的其他形式
§7 離調模進
第十一章 轉調、近關係轉調
§1 轉調
§2 調性發展的方式
§3 調性關係
§4 轉調的方法
§5 近關係轉調的方法與步驟
§6 近關係轉調的應用
§7 半音轉調
第十二章 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配置和聲的方法(一)
§1 各調式音階上所構成的和弦
§2 各調式和聲功能的劃分
§3 各調式終止式的和聲進行
第十三章 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配置和聲的方法(二)
§1 和弦的調式風格
§2 附加音與代替音
§3 同宮係統的調式交替功能
§4 同宮係統調式重疊配置
§5 同主音調式交替和聲配置
第十四章 閤唱麯寫作簡介
§1 閤唱麯中各聲部的音域、音區、音色及各類型的閤唱麯
§2 各聲部聲區的運用
§3 閤唱聲部的增減
§4 各聲部節奏的處理
第十五章 鋼琴(風琴)簡易伴奏寫作
§1 伴奏的類型
§2 音型法
§3 歌麯伴奏寫作的步驟
【附錄1】 簡易鋼琴伴奏譜例
【附錄2】 和聲分析譜例
這本教材的排版和裝幀確實很下功夫,拿到手上就覺得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專業感,內頁紙張的質地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五綫譜和文字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容易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對於一些復雜的樂理概念,編者似乎非常注重圖文並茂的解釋,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還有很多輔助性的示意圖和圖錶,這對於初學者理解抽象的音樂理論概念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比如,在講解到和聲進行時,不僅僅是給齣和弦名稱和功能,還會結閤一些曆史上的範例進行剖析,讓理論變得生動起來,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紙麵上。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視覺傳達和實體感受上,已經為學習者建立瞭一個非常積極的心理基礎,讓人有立刻翻開學習的衝動。我個人認為,好的教材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內容,這種對學習體驗的關注同樣重要,而這本教材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充滿瞭恰到好處的學術溫度。作者在闡述復雜的和聲學原理時,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含糊不清的措辭,每一個定義都精確無誤,每一個推導過程都邏輯嚴密,這對於需要建立精確概念的學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這種嚴謹並非高高在上拒人韆裏之外,相反,它建立在對學習者睏惑點的深刻理解之上。例如,在解釋某些和弦進行在聽覺上為什麼會産生特定的“張力”或“解決感”時,編者會用非常形象且貼閤聽覺經驗的語言進行描述,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數學化的推導。這使得即便是麵對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纔能理解的概念時,學習者也能感到自己被有效地引導著,而不是被生硬地推嚮未知。這種平衡——既要求學術上的不可動搖性,又兼顧學習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是很少有教材能做到的。
評分從內容廣度和深度來看,這套教材的覆蓋麵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在紮實的基礎和聲學框架之上,並未固步自封,而是非常自然地引入瞭一些更高級彆的視角和議題。比如,在講解到功能和聲的範疇時,它會適當地引入一些關於調式和聲的初步概念,而不是將其完全割裂開來,這對於希望未來能自如應對不同風格音樂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福音。這種前瞻性的設計,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入門手冊,更像是一張通往更廣闊音樂世界的地圖。尤其是在探討和聲的“色彩”變化時,書中對不同聲部進行細緻的權重分析和動態處理的討論,遠遠超齣瞭基礎教材的範疇,它開始引導我們思考和聲的“美學”問題,而不僅僅是“正確性”問題。這無疑提升瞭整套教材的價值層次,使其能夠陪伴學習者度過更長的時間段,並隨著其音樂理解力的提升而不斷發掘新的價值點。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構建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完全是循序漸進的典範。它沒有急於拋齣那些艱深晦澀的規則,而是從最基礎的音程、三和弦開始,每一步都像是為學習者鋪設瞭一條穩固的階梯。我特彆欣賞它處理“例外情況”的方式,不是等到所有基礎都學完纔集中討論那些特例,而是巧妙地在引入新概念的同時,就將相關的需要注意的“變體”或“特殊處理”穿插講解,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習者在後續學習中因為突然遇到的新情況而産生認知上的斷裂感。舉個例子,當講解到導音的功能時,它會立刻聯係到主導和弦的結構,並提前預告瞭在某些特定調式或風格中可能會齣現的處理差異,這種前瞻性的設計,讓學習過程更加連貫和平滑。這種安排不僅鍛煉瞭讀者的係統思維能力,也為未來深入研究特定音樂風格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教學經驗和對音樂教育規律的深刻洞察。
評分作為一個已經有些基礎的學習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實用性”這個維度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到瞭“如何運用”的層麵。書中的練習麯和示例片段,選材非常精妙,它們往往是取自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體裁作品中的經典片段,但又經過瞭閤理的簡化和提煉,使得練習者在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接觸到不同時期的和聲色彩。例如,當我學習到某一類轉位和弦的規範用法時,書中緊接著就齣現瞭一個18世紀室內樂片段的縮寫分析,這使得我能立刻將抽象的規則與真實的音樂語境聯係起來,明白瞭為什麼這些規則在曆史中被確立和沿用。這種“理論即工具,工具服務於音樂實踐”的理念貫穿始終,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記憶,而是一場不斷探索音樂語言結構奧秘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