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精)》是作者喻辉关于东 方音乐的论文集,其中部分文章涉及数字时代的古琴 艺术、音乐学科建设、音乐相关名词翻译等,数篇文 章为作者所撰写的与音乐有关的中国学术名著的提要 ,作者为其参与编写的丛书或他人的专著所撰写的序 言、后记,等等。这些文章涉及面广,从古至今,从 中到西,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现出数字时代东方 音乐的魅力。
喻辉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威斯理安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2000),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兼任亚洲音乐学会共同会长,英文**期刊Asian Musicology《亚洲音乐学》共同主编,中国东方音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东亚乐律学会**2届中国会长。先后在A&HCI;、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在包括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的**外出版社出版著作五本,主编丛书三套。为《格罗夫乐器辞典》华语地区**特约撰稿人,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学科手册:中国音乐》共同主编。
第一章 乐律学研究(Tone Systems)
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律学原理的新发现
——从苏灵笛开孔比例看东方音律中隐含的物理基础.
从扎利诺音阶的实践看古琴音乐的纯律与“复合律制”问题
琴律探微
《神奇秘谱》琴曲的调弦法
《神奇秘谱》琴曲的取音方式与音阶类型
论“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
“乐律学”的英文译名与学科范畴问题
第二章 数字音乐学(Distal Musicology)
**化数字田野中的民族音乐
——YouTube上中国音乐的分布与流行模式研究
古琴减字谱音高信息计算机自动处理原理
超媒体与民族音乐学(译文)
第三章 历史与形态(History and Forms)
关于巴克·克莱顿早期上海生活史料的考证
探析中国说唱传统对盘索里发展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译文)
《琴律说》提要
《琴史》提要
《三才图会》提要
《事林广记》提要
《太音大伞集》提要
《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提要
谈曲艺音乐的分类
庐剧与民族音乐学
儿童游戏时的音乐即兴(译文)
第四章 学科建设(Development of Musicological Studies)
从A&HcI;音乐期刊目录看中国音乐学科的**化建设
新版《格罗夫乐器辞典》与“古琴”条目的*新
从文本走向音像的民族音乐学
——**传统音乐学会首届音像民族音乐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的**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科盛会史海探索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相关综述
展艾伦(Alan Thrasher)和他的中国音乐事业
音乐学研究的科学精神
——写在陈应时教授荣获“小泉文夫奖”之际
东方音乐研究的传统与传承
语言与西方音乐研究
艺术与体裁
“爵士世界主义”与中国爵士
庐剧声腔系统研究的新成果
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时代与中国音乐走出去
以东方的音乐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
从“弘扬个性”到“仰望星空”
——倾听世界当代舞台设计泰斗李名觉
第五章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甘美兰在加拿大地区的跨文化互动与混合(译文)
我一直以为,探讨“东方”的音乐现象,很容易陷入一种刻板印象的泥潭,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视野是全球性的,他/她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任何一个地域性的音乐实践,都早已被全球信息网络深度编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描绘了这种“交织”的复杂性,即技术如何成为一种“中介”,使得原本遥远的音乐语汇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渗透、学习乃至彼此“挪用”。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某一特定音乐形式在不同国家/地区接收反馈的对比分析,那种微妙的文化“翻译”和“误读”过程,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声音进行文化协商的社会学文本。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是欣赏音乐的表象,而是去追溯其在数字时代如何被生产、消费和重新定义的隐秘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极其精巧,它不像一般的研究那样,先搭建理论大厦再填砖加瓦,而是采取了一种“现象驱动”的写作方式。每一章似乎都是从一个具体的、鲜活的音乐事件或现象切入,然后层层剥开其背后的社会、技术和文化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音乐流派融合边界模糊性的探讨。那种如同万花筒般不断组合、分解又重组的音乐形态,被作者用精准的语言捕捉了下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声音实验室,观察着不同的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催化出新的反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动态性,它拒绝给任何音乐现象下最终的、不可更改的定义,而是强调“过程”和“流动”。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音乐创作的非线性特征,是极富启发性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上的那种开放和不设防。它没有预设任何一种文化优越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平等的姿态去审视不同音乐传统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应对策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一中亚游牧民族音乐如何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分析,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作者没有沉溺于对“失落的美好”的怀旧,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数字工具在文化资本积累中的作用。这种务实和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如何利用新技术保障文化主体性”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框架。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在面对技术冲击时,既恐慌又渴望拥抱的复杂心态。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比任何单一的理论模型都要实用和灵活得多。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声音和时代的著作,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作者对于“语境”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它没有被那些宏大叙事所裹挟,而是聚焦于信息流转的具体路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技术分析集,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展现了惊人的叙事能力。作者似乎对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换场域有着近乎本能的理解,能够敏锐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化信号。比如,书中对某个亚洲城市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地下电子乐场景的描述,那种烟火气和即时性,仿佛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这种对“即时发生”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生命力,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僵硬和滞后感。它让你意识到,音乐的“演变”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在无形的数字脉络中,进行着无数次高效且复杂的病毒式传播和变异。这对我理解当下流行文化生态的加速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股清流,它没有掉进那种老生常谈的、只关注西方经典理论的窠臼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东方音乐”这一宏大概念时的细腻和谨慎,没有试图用一套僵硬的、预设的框架去套所有地域和流派。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田野的考察与深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被现代性重塑的音乐现场。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亚洲国家传统乐器在数字采样技术下的音色变迁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种二元对立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是如何成为媒介,重构了音乐的本体论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在地性”与“全球性”张力的论述。这本书对音乐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交叉地带有着深刻的洞察,非常适合那些对音乐现象的文化根源和技术嵌入感兴趣的读者。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能带给你思维上的巨大碰撞和启发,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这个词汇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