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
定价:62.00元
作者:胡佳,关晓娜,梁爽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7018575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以艺术设计造型为基础,对其中的形态构成、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分别进行论述,然后结合艺术设计美学对审美的本质、形式美的规律、审美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此来提高造型设计师的创造力、审美观等综合素质,并且能运用造型知识、形式美原则等方面的知识来服务于艺术设计编排等实践活动,所以《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除了艺术设计造型中的字体运用、图形运用、色彩运用以外,还增加了艺术设计编排的实践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还有那封面独特的纹理,都透露着一种高级感。我本来是冲着“艺术设计造型”这个主题来的,想着能学到一些具体的造型技巧。书的内容确实也涵盖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西方传统的造型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艺术,比如中国水墨画、日本浮世绘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独特的造型哲学和美学意境。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造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书中关于“动与静”的造型表现,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通过线条的走向、形状的组合,来传达不同的动态感或静态感,这本书给了我非常直观的指导。例如,S型曲线带来的流畅与优雅,直线带来的力量与稳定,都通过丰富的图例和精炼的文字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此外,书中对“象征性造型”的探讨也很有价值。很多时候,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寓意,而造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不同符号和元素的分析,揭示了造型如何能够承载情感和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性,对于想要提升造型设计能力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带来的哲学思考深深吸引。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巧和理论层面,而是引导我深入思考艺术设计的本质和其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书中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讨,让我明白了设计不应该仅仅追求表面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用了很多历史和哲学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比如古代的神庙建筑,它们不仅是宏伟的建筑,更是信仰和精神的载体。我对书中关于“原创性与借鉴”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设计的原创性,同时又不排斥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作者提出的观点,鼓励我在学习经典的同时,更要注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书中对“美学判断的相对性”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让我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欣赏的。最后,书中对“设计与社会责任”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仅是在创造美,更是在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引导社会的发展。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设计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畏和责任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思考。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比例与和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解黄金分割比例,更是将其与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比如植物的生长、建筑的结构,甚至人体的形态。通过这些生动的类比,我才真正理解了比例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能够营造出一种天然的和谐感。书中对“负空间”的运用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画面中的“实”的部分,而忽略了“虚”的空间,但这本书却强调了负空间的价值,它如何引导视线,如何营造氛围,甚至如何成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元素。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作品,发现很多时候,画面过于拥挤,反倒失去了力量。作者在探讨艺术风格的演变时,也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设计师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读者的真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约而不失力量的线条,以及色彩搭配的恰到好处,仿佛在诉说着设计本身的语言。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里面丰富的案例分析。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那些经典的设计作品,从古希腊的雕塑到现代的装置艺术,再到平面设计中的标志和海报,每一个案例都附有精美的图片,并且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其背后的造型原理和美学考量。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宝库,与那些伟大的设计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概念的探讨。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阐释了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如何不忽略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这种平衡之道,对于我这个正在学习设计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并没有回避设计中的一些争议和挑战,比如如何在新旧美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或者如何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他提出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设计理念,并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艺术设计的本质。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游记,带领读者在造型与美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妙,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坐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亲切和幽默的方式,与你分享他对艺术和设计的独到见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肌理与质感”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肌理视为一种表面的装饰,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表现力的层面。他分析了不同的材质,比如木材的粗糙、金属的光泽、丝绸的垂坠,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光影和触感,来赋予设计作品生命力和情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错觉艺术”的案例,这些充满趣味性的例子,不仅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也让我对视觉语言的欺骗性和创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还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留白”的艺术,他认为,有时候,“不表现”比“表现”更能触动人心。这种东方哲学中的智慧,在现代设计中被巧妙地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隽永的美感。书中的“节奏与韵律”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通过对重复、变化、对比等元素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如何将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巧妙地运用到视觉设计中,从而营造出动态的美感和流畅的视觉体验。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犀利,时而幽默,但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和创造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