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走进梦里 |
| 作者: | 高地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29.8 | 页数: | 241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 ISBN号: | 9787802327504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奇怪的少女患者
1898年夏季,弗洛伊德坐在维也纳柏格街19号的办公室里,等待病人上门找他治病。
柏格街是典型的维也纳式街道,街道两旁是18世纪建造的住宅,大多数是二层小楼。街道上零星分布着几家店铺。弗洛伊德办公室的楼下就有一家屠宰店。
屠宰店的主人叫西格蒙德,而弗洛伊德的全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两人的名字是相同的,所以19号楼的门牌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屠夫西格蒙德;医学教授西格蒙德。
一层是屠夫,二层是医生,这种对比充满了戏剧性。
弗洛伊德住在19号楼2层的三居室里。1892年,他搬到了这里,开了一家心理诊所,为各种患者治疗心理疾病。
今天,弗洛伊德等的这位患者叫杜拉,是一个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虽然杜拉年纪不到20岁,但是精神病史却很长――从8岁开始,她就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她的精神疾病甚至引起了生理方面的不适反应,如慢性呼吸困难。
对于这种由心理疾病转化为生理不适的情况,近代医学界将其称为“歇斯底里症”。所谓的“歇斯底里”,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子宫乱窜”,这种病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怪名字,是因为古代医生们认为“子宫在体内乱窜”才导致了歇斯底里症的发作。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不过由于歇斯底里症的患者大多是女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始终“保持着”错误的看法。
但弗洛伊德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心理疾病转化为生理不适的状况,不仅仅会出现在女性身上,也会出现在男性身上,而且其烈度也比人们想象中的更高。弗洛伊德在考察中发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有一种神秘的杀人方法,名叫“骨指术”。巫师们用人骨和头发制成“杀人骨”,土著人相信,这根骨头有神秘的力量,只要被它指到,人就会死去。在我们看来,这纯属无稽之谈。但是当地人却坚信这根骨头能杀人,直到近代,依然有一个叫做吴鲁穆的人被骨指术杀死。弗洛伊德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靠心理暗示杀人的方法。由于人们相信它可以杀人,所以被指到之后,会产生特别恐惧的心理,很后因过分恐惧而死亡。也就是说,严重的歇斯底里症,会致人死亡。
当时,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主要方法是“催眠”。
催眠疗法中,医生会让患者凝视一个光亮的、无生命的物体,比如怀表之类,让患者精神变得高度集中,然后通过医生的主动暗示,让患者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此时,他们会服从医生的暗示或指示,做出反应。
被催眠的患者,看起来是“睡着了”,但是*是进入到了睡眠状态中。催眠和睡眠的差别在于,人在睡眠时,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但是人被催眠后,他们的潜意识很好活跃。催眠师可以通过“检视”患者的潜意识,找到产生歇斯底里症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认为,歇斯底里症状是由于当事人压抑受创伤的经验而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情绪失控的事件,譬如靠前惊慌、悲痛、狂乱等。一般来讲,强烈的负面情绪会被时间冲淡,人会慢慢的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这种负面情绪却是挥之不去的,创伤经验及其所伴随的情感会成为他们心灵中的“异物”,就如同是郁积在皮肤底层、表面上看不出来的“脓疡”,而歇斯底里症状就好像“脓疡”引起的红肿热痛。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催眠疗法找到患者心中负面情绪的来源,就如同是切开皮肤找到“脓疡”,将被压抑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潜意识)释放到正常意识里,便可减轻或消除症状。
此后,弗洛伊德便开始在自己行医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催眠疗法,帮助许多精神功能症患者记忆起业已遗忘的、令其不安的事件。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心理干预,治好了不少歇斯底里症患者。
那位从小深受歇斯底里症折磨的杜拉,她的父亲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绅士,与弗洛伊德熟识,所以决定带着女儿去找弗洛伊德,希望他可以治好女儿的病。而杜拉本人,对找医生这件事情很好抵触,一直以来,她只相信自己的家庭医生,对于其他医生则充满了怀疑和不屑,还经常讥笑那些来给她看病的医生都是些无能之辈。一开始杜拉拒jue见弗洛伊德,但在父亲的坚持下,她只好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当杜拉跟在父亲身后,走进弗洛伊德的办公室时,她靠前次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
当时弗洛伊德40多岁,由于保养得当,所以看起来要年轻几岁。他长着茂盛的络腮胡子,但奇怪的是,这胡子非但没有使弗洛伊德看起来很粗鲁,反倒因为修剪得当、颜色花白,为他增加了几分学者气质,再加上弗洛伊德那双闪动着智慧火花的明眸,人们仅从外表上就能感觉到此人是一个颇具智慧的人物。
P2-4 作者简介 高地,原名孙光雨,文史专业毕业,对历史人物颇有研究,曾从事过记者、出版策划等工作。独立策划编辑了不少图书,代表作有《全传》、《苹果奇迹——乔布斯的密码》等。 目录 *章 少女杜拉
奇怪的少女患者
复杂的家庭
K先生一家
更多的秘密
杜拉与K先生
为什么要拒jue
第二章 活在梦中(一)
杜拉的梦
弗洛伊德与梦境
梦是愿望的达成
疑惑
梦的伪装
梦从哪里来
第三章 活在梦中(二)
弗洛伊德的儿时记忆
一次关键性的搬家
典型的梦
梦中性事
情感与梦境
现实中的冷漠情感
艺术与梦境
出版历程
第四章 青年弗洛伊德
对于文学的热爱
*初的启蒙
毕业之后
弗洛伊德与妻子
重回维也纳
惨淡的诊所经营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与心理
弗莱斯的决裂
日常心理的研究
口误
笔误
忘记童年
成年人的遗忘
可贵的著作
第六章 弗洛伊德与荣格
纽伦堡大会
精神分析走向世界与分裂
“卫道士”荣格
性学三论
“叛徒”荣格
决裂不可避免
荣格的崛起
分裂
第七章 战争中的弗洛伊德
战争
癌症
电影艺术的影响
痛苦中诞生的不朽著作
退隐之心
第八章 弗洛伊德*后的时光
弗洛伊德与希特勒
德国人来了
流亡
集体的意义(一)
集体的意义(二)
领袖与爱
*后的时间
第九章 关于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
弗洛伊德与“绯闻”
弗洛伊德理论对于文学家的心理分析
心灵结构中的“三识”与“三我”
《青年善士布朗》中的心灵
本能的压抑与升华
潜抑之*――性心理发展途径
沙特的《呕吐》:口欲的象征
恋母情结
卢西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语录
弗洛伊德年表 精彩导读
穿越迷雾,探寻真实自我:《心智的罗盘:现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这是一趟深入人类心灵深处的旅程,一次对“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终极叩问。 在这本汇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心理学最激动人心发现的著作中,您将跟随顶尖学者的脚步,剥开习以为常的表象,直抵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核心。我们并非要提供一套僵硬的“心灵指南”,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帮助您理解驱动您、塑造您,甚至有时阻碍您的无形力量。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认知与神经科学的融合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构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的?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地带的最新突破。 1. 感知错觉的真相与构造性记忆: 我们坚信的“事实”有多少是基于我们大脑的实时构建而非客观输入?我们将详细解析视觉皮层处理过程中的延迟、过滤与重构机制,阐释“似曾相识”(Déjà vu)现象的神经学基础,以及目击者证词在法庭上的局限性——记忆并非录像带,而是易变的叙事。 2. 决策的非理性之舞: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但行为经济学早已证明并非如此。本章聚焦于丹尼尔·卡尼曼等学者开创的“双系统理论”(系统1与系统2)。我们将细致剖析启发式偏误(Heuristics and Biases)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选择中:锚定效应如何影响价格谈判,损失厌恶如何使我们做出保守的投资决策,以及“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如何改变我们对同一信息的采纳程度。理解这些非理性回路,是实现更明智选择的第一步。 3. 语言与心智的共生演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结构。本部分将介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现代修正版,探讨不同语言结构如何影响个体对时间、颜色和空间方位的感知。同时,我们将考察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理论的最新挑战,以及在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研究中发现的神经可塑性潜力。 第二部分:情感的潮汐——情绪、动机与压力应对 情感是驱动人类行为最强大的引擎。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分类,探究情绪的生物学起源、社会功能及其对长期健康的深远影响。 4. 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图谱: 从杏仁核的情绪警报到前额叶皮层的情绪调控,本书精确绘制了大脑中情绪波动的生理路径。我们将探讨“情绪传染”的镜像神经元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在群体行为(如恐慌与狂热)中的放大效应。 5. 动机的深层驱动力: 为什么有些目标我们孜孜以求,而另一些却总是半途而废?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外部奖励(金钱、赞扬)与内在动机(自主性、掌控感、意义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关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揭示实现持久改变的关键在于满足心理基本需求,而非单纯的外部鞭策。 6. 压力的复杂面貌: 压力不再是单纯的“战斗或逃跑”。本书深入探讨了慢性压力如何通过皮质醇水平影响海马体功能和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介绍“压力可塑性”的概念——在何种条件下,适度的挑战性压力反而能增强个体韧性和认知能力。积极应对压力,需要理解压力的生理信号而非盲目压抑。 第三部分:社会的镜像——人际关系与身份构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不断定义和重塑的。 7. 依恋理论的成人视角: 从依恋理论的经典研究出发,本书探讨了童年期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如何无缝迁移到成人亲密关系、职场协作和冲突解决模式中。理解您的依恋风格,意味着理解您在爱与分离时的核心防御机制。 8. 归因偏差与冲突根源: 人们倾向于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我们将详细解析“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倾向于将他人的负面行为归因于其内在品质,而将自己的相似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这种认知捷径是社会误解和偏见形成的重要温床。 9. 身份的流动性与多元自我: 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传统的单一身份概念受到挑战。本书引入了“多元身份整合”的视角,探讨个体如何在家庭角色、职业身份和社群归属中维持心理连贯性。我们将考察“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背后的心理动力,以及如何将不确定性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失败的预兆。 第四部分:超越边界——临床前沿与心智的未来 心理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前沿科学领域。 10. 意识的科学边界: 意识仍是科学的“最终谜题”。本书将介绍当前关于意识信息整合理论(IIT)和全球工作空间理论的最新辩论。同时,我们将审视冥想、正念训练在重塑大脑网络结构方面所展现的惊人潜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自我觉察的深度。 11. 心理治疗的范式转移: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疗法(CBT)的成功,再到第三浪潮疗法(如辩证行为疗法DBT、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兴起,治疗的重点正从“消除症状”转向“与症状共存并追求价值”。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现代疗法如何利用正念和接纳技术,帮助个体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建立有意义的生活。 12. 数字化心智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使用、信息过载、屏幕时间对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影响——本书不回避现代生活对心智的冲击。我们将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算法推荐系统如何利用人类的确认偏误,以及如何构建数字边界,以保护核心的专注力和自我感。 结语:知己,方能驾驭人生 《心智的罗盘》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参与一场对自身运作机制的深度解码。通过理解这些前沿理论和实际案例,您将获得超越直觉的洞察力,学会如何更细致地解读他人的行为,更有效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反应,最终,以一种更清晰、更有目的性的方式,驾驭自己的人生航向。 知识本身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能确保您在面对挑战时,手握最精确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