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中:潮州、客家、福建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李萌编选 |
| 定价: | 99.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ISBN: | 9787103026403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潮州古筝流派、潮州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客家古筝流派、客家筝的代表人物及曲目等。 |
我对客家音乐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它那种质朴、坚韧,充满生活气息的旋律线条,总能让人联想到开山辟地的艰辛历程。我原以为这本书既然收录了客家曲目,必然会对这些曲子所承载的移民历史、家族传承有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我期待读到,比如某首著名的客家小调是如何在不同迁徙路线中被重新演绎、融合了其他地域色彩的。遗憾的是,书中的内容更像是将这些流派并列展示,缺乏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梳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陈列柜”,把展品一一摆好,贴上了标签,但没有一位导游告诉你这些展品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宏大的音乐地理版图的。那种强烈的地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火花,我在这本书里没有找到清晰的脉络。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借此建立一个针对中国南方三大筝派的系统性认知框架,了解它们在音乐理论上的核心差异点,比如在节奏处理上的自由度,或者在和声进行上的偏好(尽管古筝更偏向单音旋律,但特定配器或伴奏会体现出区域性倾向)。我设想的是能看到类似“潮州派重复段的结构严谨性 VS 客家派的叙事性延长”这样的理论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个“合集”,将不同流派的曲目堆叠在一起,读者需要自行去归纳和提炼这些理论上的分野。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哪个流派的特点是什么”的入门者来说,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方式,反而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它提供了原材料,但没有提供烹饪指导,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随便翻翻就能看完的普及读物。我本来是冲着对潮州音乐那份独特的文化好奇心去的,想找找看有没有一些关于潮乐“活化石”地位的深度解析,比如它在宫廷和民间流传的细微差别,或者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并发展这些精妙技艺的。结果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倾向于曲谱的整理和技术层面的介绍,对于那些让我魂牵梦绕的文化背景、演奏者心境的描摹,或者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的音乐人类学考察,着墨不多。我期待的是能读到一些关于乐器形制演变对演奏风格产生的影响,比如不同地区筝体木料和张力调整带来的音色差异,这才是真正能让人沉浸其中的“内幕”。翻阅下来,感觉更像是一本高级技术手册,而非文化探索之旅,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为什么”的听众来说,可能需要再找一些侧重理论和历史的补充材料。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学习古筝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集结了不同地方流派核心技法的权威参考书。我对福建筝派那种细腻婉转、讲究“韵味”的特点非常着迷,总觉得那里面蕴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方哲学意境。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期待能看到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指甲的细微角度来控制“颤音”或“按滑”时,我发现这些极其需要经验和口耳相传的技巧,在这里大多只是用简化的符号带过。书中更侧重于将大量曲目进行标准化记谱,这固然方便了初学者快速上手演奏某首曲子,但对于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进阶者来说,这种详尽的“谱子堆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真正触动人心的古筝音乐,其灵魂往往藏在那些无法被五线谱完全捕捉的“呼吸感”和“气口”之中,而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记录“骨架”,而忽略了那赋予生命力的“血肉”。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作为一本工具书性质的曲集,其清晰的印刷无疑是加分项。但是,我真正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学术严谨性与注释的详尽程度。例如,在处理一些非常古老的曲牌或特定调式时,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文献出处说明,或者至少对该曲目流变历史的简要考证。因为很多传统曲目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多个异名或不同的演奏版本,书中若能注明“此版依照XX老先生的XX记录整理”,会极大地增加其参考价值。然而,很多时候,它直接给出了一个确定的谱本,对于那些潜藏在谱面之下的音乐历史争议和版本差异,这本书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这使得它在作为一份严肃的学术资料时,略显单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